肖 艷,蘇 懿
為探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發病時間、季節以及節氣的規律,本文將我院ICU近兩年收治的315例AMI住院患者的資料進行了分析統計,以期發現其中的規律,以指導臨床進行有效防治。
1.1 一般資料 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住我院ICU的AMI患者315例,全部病例均符合WHO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根據病史記載均有胸痛開始出現的準確時間。
1.2 方法
1.2.1 發病的時間點分布 將一天分成4個時間段:07:00~12:00;13:00~18:00,19:00~24:00;01:00~06:00,計算各時間段發病人數及占總發病人數的百分比。
1.2.2 發病的季節分布 按照我院所處氣候特征將全年公歷1個月~12個月分為春季(1月~3月)、夏季(4月~6月)、秋季(7月~9月)和冬季(10月~12月)4個季節,計算各季節發病人數及占總發病人數的百分比。
1.2.3 發病的節氣分布 將一年分成24個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計算各節氣發病人數及占總發病人數的百分比。
2.1 發病的時間點分布結果 315例患者,按照時間點分為四個時段進行統計,胸痛發生在0 7:00~1 2:00者9 8例,占31.11%;13:00~18:00者69例,占21.90%;19:00~24:00者62例,占19.68%;01:00~06:00者86例,占27.30%。發病時間點高峰在07:00~12:00,其次是凌晨01:00~06:00。
2.2 發病的季節分布結果 315例AMI患者,按照發病季節分為春、夏、秋、冬進行統計,1月~3月(春季)共89例,占28.25%;4月~6月(夏季)共73例,占23.17%;7月~9月(秋季)共79例,占25.08%;10月~12月(冬季)共74例,占23.49%。發病季節高峰在1月~3月,其次是7月~9月。
2.3 發病的節氣分布結果 315例AMI患者,按照發病節氣分為24個節氣進行統計,按照發病例數多少排列,清明21例,處暑21例,冬至17例,立春17例,大雪16例,驚蟄16例,白露15例,立秋15例,霜降14例,芒種14例,雨水14例,大寒13例,寒露12例,小雪12例,立夏12例,春分11例,夏至11例,小滿11例,小暑11例,立冬10例,小寒9例,谷雨9例,大暑7例,秋分7例。其中發病節氣高峰在清明和處暑,明顯高于其他節氣。
AMI的發病時間具有一定的規律,了解AMI的發病時間規律,對這些時間段所顯示的發病高峰進行有效的干預,可以降低AMI的發病率。本文結果顯示,315例AMI患者胸痛出現時間有明顯的規律變化,07:00~12:00為高峰,與文獻報道的結果相似[1],有專家甚至將每天上午稱為冠心病患者的“魔鬼時間”。研究表明[2,3]AMI出現上午發作高峰的可能與交感神經活性增加有關。早晨起床后至中午,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兒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心肌收縮力加強,導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纖溶酶原激活劑的抑制性增高,抗凝血酶水平下降,從而激活冠狀動脈狹窄部位的凝血,導致AMI。大家引起重視的是上午為AMI發病高峰,其次凌晨(01:00~06:00)是 AMI發病次高峰[4],與本文研究結果一致。凌晨AMI發生次高峰其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凌晨患者臥位心臟充盈壓升高、負荷增加有關,也可能與白天服用的藥物藥效最低有關。
本資料顯示,1月~3月AMI發病明顯高于其他月份,即急性心肌梗死在一年之中以寒冷季節發病率最高,與文獻報道的相似。發病高峰出現在1月~3月的原因可能是,廣州市處于南方,1月~3月是一年中最寒冷天氣,是實際意義上的冬季。寒冷使人體的交感神經活性增強,血管收縮,冠狀動脈張力增大,血壓升高,從而易誘發冠狀動脈內血栓形成,導致AMI。Crawford等[5]研究發現,冬季時血小板體積增大、纖維蛋白原增加,這些也可能導致冬季急性心肌梗死高發的原因。
因廣州氣候四季不分明,夏天最長,其次為冬季,而春、秋過短而不分明,故光從傳統四季劃分可能難以發現其規律。故嘗試從二十四節氣來進行分析,其中發現廣州市AMI的發病與當地的氣候有著密切相關性,并具有其自身特點,即天氣潮濕或天氣酷熱時AMI發病明顯增多。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劃分反映我國一定地區(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現象與農事季節特征的二十四個節候,在古代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于很多地區來講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從臨床觀察來看,清明節期間住院患者和危重患者增多,同樣死亡人數也所增多。本文就這一現象進行統計發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二十四節氣進行統計,清明節發病人數最多,明顯超過其他節氣患者;其次是處暑、冬至和大雪。清明期間AMI發病最多,結合廣東地域特點進行分析,就可發現清明前后是廣州市最潮濕的季節,也是廣州市一年中人體舒適度最差的季節。嶺南地區地處沿海,濕邪較重,清明時節雨紛紛,故濕重易犯虛實之體。當代廣東著名中醫大家鄧鐵濤教授認為[6]冠心病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標實以痰瘀為主,其中痰濁的產生與嶺南地區的濕重有一定的關系,這可能解釋了清明節氣時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最多的原因。處暑在廣東屬于夏季酷熱的時候,這就說明在廣東夏季高溫也是AMI易發的季節,其原因考慮是由于酷熱,人體大量出汗,血液濃縮導致血黏度高,使血流緩慢以及夏天夜間活動增多,睡眠時間少,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導致內分泌平衡失調,而引起血管舒張功能障礙。大雪屬于廣州地區降溫過程,季節交替氣候變化較大、人體難以適應,這個季節也是AMI高發的季節。當然AMI的發病還與諸多因素有關,如情緒、勞累、暴飲暴食等方面,所以冠心病患者應當盡量避免上述因素,尤其在每天上午、每年寒冷季節。當然結合廣州(廣東)地區地理位置,根據其氣候特點,更應注意天氣潮濕、天氣酷熱對AMI發病的影響。
[1] 許勝,李春雨,韓繼霞,等.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的時間規律研究[J].醫學臨床研究,2006,23(8):1308-1309.
[2] Quyymi AA.Circadian rhythm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m J Heart,1990,120:726.
[3] Kamatn MV,Fallen EL.Diumol rhythms of neurocardial,rhythm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1991,68:155.
[4] 李芳,夏曉青,張懋.394例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時間探討[J].廣東醫學,2003,24(10):1051.
[5] Craword VL,McNerlan SE,Stout RW.Seasonal changes in fibrinogen and factorⅦin elderly people[J].Age Ageing 2003,32(6):661-665.
[6] 徐志偉,李俊德.鄧鐵濤學術思想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9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