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素娟,于 偉,張 鋒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壽命明顯延長,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增加,高齡冠心病人亦明顯增多,對這部分病人的介入治療將會越來越多。本文總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52例70歲以上高齡冠心病病人的介入資料,為進一步開展高齡冠心病的介入治療提供經驗。
1.1 臨床資料 本組352例患者,男293例,女59例;年齡70歲~84歲(73.1歲±2.6歲);其中不穩定型心絞痛223例,急性心肌梗死87例,陳舊性心肌梗死42例;合并高血壓217例,糖尿病122例,高脂血癥134例,腦血管病38例,腎功能不全24例。
1.2 冠狀動脈造影 單支病變43例,雙支病變148例,三支病變161例,其中左主干病變26例。共對693處病變進行了介入治療,其中右冠狀動脈113處,前降支379處,回旋支201處。A型病變92處,B型病變243處,C型病變358處,包括慢性閉塞病變63處。
1.3 介入治療方法 按常規方法行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PTCA)+支架植入術。225例經橈動脈入路,127例經股動脈入路,其中21例橈動脈入路不成功改為股動脈,8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為股動脈入路。手術成功標準:血管靶病變處殘余狹窄<20%,TIMI血流達3級,無急診冠脈旁路移植及死亡等嚴重并發癥。
1.4 圍術期用藥 術前口服阿司匹林0.3g,每日1次,硫酸氯吡格雷(波立維)75mg,每日1次,至少2d,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口服波立維負荷量300mg~600mg。放置動脈鞘管后注射肝素6 000U~8 000U,每延遲1h追加肝素1 000U,術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100U,每12h1次,持續3d~5d,高凝狀態或夾層者術中及術后應用鹽酸替羅非班氯化鈉注射液(欣維寧),持續36h,阿司匹林和他汀類藥物長期應用,波立維至少使用6個月~12個月以上。根據有無高血壓、糖尿病等合并癥,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
2.1 一般情況 352例中,手術成功338例,總成功率96.0%。靶病變693處,成功642處,病變成功率92.6%;87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療梗死相關血管開通率100.0%;慢性閉塞病變63處,成功49處,成功率77.8%。352例中,只有28例(8.0%)行直接冠脈支架植入術,切割球囊擴張32例(9.1%),行心臟臨時起搏15例。安裝支架719枚,人均2.04枚,其中裸金屬支架只有69例,其余為雷帕霉素洗脫支架。術前靶血管平均狹窄(86.2±9.3)%,術后平均殘余狹窄(6.7±5.8)%。
2.2 手術失敗原因 51處失敗病變中,14處是慢性閉塞,導絲無法通過后放棄。另37處病變中,有高度狹窄或鈣化,導絲通過困難或進入夾層,或球囊無法通過,其中3例急性支架內血栓形成導致室顫死亡。4例冠脈急性閉塞行緊急搭橋術,其中2例手術后3d死亡。1例股動脈多次穿刺造成腹腔出血因休克術中死亡。
2.3 術中重要并發癥 26例內膜撕裂或夾層致冠脈急性閉塞,22例成功植入支架,4例行緊急搭橋手術,其中2例手術后3d死亡。急性心包填塞1例,經心包穿刺引流后好轉。支架脫落2例,1例拉至橈動脈穿刺處,1例成功拉至動脈鞘內取出。術中發生室顫12例,其中3例支架內血栓形成導致室顫死亡。
2.4 術后及介入手術相關的并發癥 4例消化道出血,經輸血,停用肝素、阿司匹林后治愈;2例鼻出血,壓迫止血后消失。1例術后當晚腦出血,6d后死亡;1例急性心肌梗死術后3d用力大便時突然心臟破裂死亡;1例動靜脈瘺,加壓包扎后消失;13例出現上肢或下肢明顯皮下血腫,經冷敷等治療后消失;2例橈動脈痙攣拔管困難,應用鎮靜、硝酸酯類藥物后拔出;9例拔管時出現迷走神經反射,血壓下降,經補液、靜脈輸注阿托品搶救成功。
2.5 住院期間情況 11例病人住院期間發作心絞痛,但發作次數和發作時間較術前有明顯改善,1例術后確診合并胃癌,1例合并縱隔腫瘤轉入腫瘤科,2例急性心肌梗死術后心力衰竭加重死亡,總死亡率2.8%。
隨著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高齡冠心病病人明顯增加。高齡病人各臟器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腦血管疾病、外周血管硬化、腎功能減退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同時存在較多的冠心病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等。本組病人高血壓占61.7%,糖尿病占34.7%,高脂血癥占38.1%,腦血管病占10.8%,腎功能不全占6.8%。因此,高齡冠心病病人冠脈旁路移植術手術治療風險大,死亡率高[1]。本組病人手術成功率96.0%,死亡率2.8%,介入治療創傷小,并發癥少,恢復快,成功率高。
高齡冠心病病人冠脈造影結果顯示,多支血管病變、復雜病變及血管迂曲等明顯增多[2]。多支多處病變是顯著特點,從而使介入治療的技術操作難度加大。因此對高齡冠心病患者不必追求完全血運重建,應以消除目前的心絞痛癥狀為主,首先處理罪犯血管,是否進行完全血運重建要視缺血的程度、病變解剖位置及PTCA的可行性而定。復雜病變的3支血管病變,首先對罪犯血管進行治療或分階段多次治療,不追求一次性完全血運重建。
高齡患者介入治療的并發癥和死亡率高于年輕人[3],因血管彌漫性病變較多,鈣化嚴重,血管脆性大,球囊擴張時易出現內膜的撕裂,發生急性閉塞和急性及亞急性血栓形成,故指引導管盡可能選用小直徑,避免損傷冠脈開口。
合并心、腎功能不全者較多,分別占13.9%和6.8%。對可以擇期手術病人應當先進行藥物治療,待心功能好轉時再進行,以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危險因素。術中控制輸液速度和輸液量,球囊擴張阻斷時間一般不超過1min。對伴有不同程度腎功能減退者,應控制造影劑用量或應用等滲造影劑,術后必要時應用呋塞米。
溶栓治療對高齡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出血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增高[4],而高齡AMI病人行PCI效果明顯優于靜脈溶栓治療[5]。本組病人行急診介入治療,梗死相關血管開通率100.0%,只有2例病人術后因心衰加重死亡,說明急診介入手術治療高齡AMI是安全、有效的。
[1] Bhalli MA,Kayani AM,Samore NA.Frequency of risk factors in male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k,2011,21(5):271-275.
[2] Al-Lamee R,Ielasi A,Latib A,et al.Incidence,predictors,management,immediate and longterm outcomes following grade Ⅲcoronary perforation[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1,4(1):87-95.
[3] Iversen AZ,Galatius S,Pedersen S,et al.Impact of abciximab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gh-risk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n observational registry study[J].Drugs Aging,2011,28(5):369-378.
[4] F?rster A,Szabo K,Kreisel S,et al.Thrombolysis in very old people with stroke:Stroke subtypes,patterns,complications,and clinical outcome[J].J Am Geriatr Soc,2011,59(1):178-180.
[5] Tsui W ,Pierre K,Massel D.Patient reperfusion preference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ortality versus stroke,benefits versus costs,high technology versus drugs[J].Can J Cardiol,2005,21(5):42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