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林
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中老年人第三大致死病因,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腦梗死的重要原因[1]。頸總動脈的顱外段位置表淺,適合于超聲檢查,高頻超聲和彩色多普勒診斷頸總動脈硬化準確可靠。本文利用高頻超聲和彩色多普勒分析經CT檢查證實的腦梗死患者頸動脈斑塊的特點,為臨床預防及治療腦梗死提供可靠的依據。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經CT檢查證實的腦梗死患者(腦梗死組)41例,男21例,女20例,年齡46歲~86歲;無腦梗死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齡45歲~80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應用美國惠普尖端影像彩超儀,探頭頻率7.5 MHz~10MHz,首先對頸動脈進行二維超聲檢測。患者平臥位,肩部墊枕,頭轉向對側,先沿鎖骨縱軸方向找到頸總動脈起始部,然后順著頸總動脈的走行向上追蹤,到頸總動脈分叉處后先分別找到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的起始部,然后再旋轉探頭沿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的長軸向上探查。縱行掃查完成后探頭轉為沿頸動脈橫切,從上到下仔細掃查。以上縱行和橫斷掃查也包括頭臂干及雙側的鎖骨下動脈。掃查中注意內中膜有無增厚,管壁上有無向腔內突起的實性團塊,發現異常后凍結圖像并攝片記錄,分析斑塊的類型。正常的頸動脈壁呈典型的兩線征,即兩條平行的高回聲線被一低回聲或無回聲帶分離,兩線間的距離即為內中膜厚度。內中膜增厚≥1mm、≤1.5mm為內中膜增厚,≥1.5mm即為斑塊形成。斑塊回聲分4型,脂質型斑塊:斑塊回聲低于或等于正常部位內膜回聲;纖維型斑塊:高回聲,但無聲影;硬斑:強回聲伴聲影;復合斑塊:回聲不均,兼有不同回聲。
腦梗死組41例中有動脈硬化斑塊形成者29例,發生率為70.7%;非腦梗死組41例中有斑塊形成者25例,發生率為61.0%。腦梗死組脂質斑18例,纖維斑5例,鈣化斑5例,混合斑13例;無腦梗死組脂質斑7例,纖維斑17例,鈣化斑11例,混合斑6例。兩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均好發于頸動脈分叉處,左側略高于右側。腦梗死組脂質斑塊及復合斑塊例數明顯多于無腦梗死組。
頸動脈位置表淺,高頻探頭能夠清晰顯示其形態變化,并且頸動脈易受動脈硬化的影響,所以選擇頸動脈為觀察對象。腦血管疾病已成為中老年人第三大致死病因,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是造成腦梗死的重要原因。頸總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腦梗死的機制有多種: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破裂、脫落的小斑塊栓塞遠端血管;動脈硬化斑塊表面粗糙,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血栓。盡管有些腦梗死的發生可能與頸動脈疾病造成的低灌注有關,但大部分腦梗死的發生與動脈硬化斑塊導致的栓子形成有關,由于頸動脈狹窄引起的腦梗死少見,多數腦梗死主要是由栓子栓塞引起。目前大多認為斑塊組織成分是斑塊破裂及臨床腦梗死事件的決定原因。低回聲的脂質型斑塊,其脂質成分易破裂出血或形成梗死;高回聲的纖維型斑塊和強回聲的鈣化型斑塊性質比較穩定,不易發生梗死。本研究發現腦梗死組脂質斑塊及復合斑塊例數明顯多于無腦梗死組,說明脂質斑塊及復合斑塊是引起腦梗死的危險因素。
多數學者也認為脂質斑塊和非均質斑塊是引起腦梗死等嚴重神經系統損害的危險因素[2]。富含脂質的斑塊表面只有一層很薄的纖維帽,含有大量的巨噬細胞及T淋巴細胞,平滑肌細胞少,容易破裂,破裂后暴露脂質與膠原,可啟動凝血系統,形成血栓,導致腦梗死危險性增大,而鈣化斑塊表面有鈣鹽沉積,受血流沖擊不易破裂,較穩定。脂質型斑塊預示著發生腦缺血及中風的危險性增加,無癥狀的有脂質型斑塊的患者應考慮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以降低腦梗死的發生率。當動脈存在脂質型斑塊或復合斑塊內低回聲區域的面積大于18%,應注意引發腦梗死的危險,而鈣化斑及復合斑內強回聲區域的面積大于82%,則斑塊較穩定,其主要原因是復合斑內低回聲區域主要成分是脂質,如果占比例較大,則破裂致腦梗死的危險性增加,而復合斑內強回聲區域主要是鈣化成分,如果占整個復合斑塊比例較大,則斑塊較穩定。檢查過程中要注意適當調節儀器增益、圖像亮度及對比度,以獲得最佳圖像。須注意的是頸動脈斑塊有時表現為較均勻一致的極低回聲,一定要反復疊加較低的彩色流程。應用圖像放大裝置利于血管內膜的辨認和提高測值準確性。
頸動脈超聲檢查不僅可以直接清晰顯示血管內膜厚度,有無斑塊形成,斑塊形成的部位、大小及板塊內部回聲,是否有管腔狹窄、狹窄程度、有無閉塞等詳細情況并對動脈的血流動力學結果進行分析。頸部動脈超聲不僅可以對已有腦梗死的患者提供較客觀的診斷、治療及預后的信息,還能對無癥狀期動脈硬化患者斑塊進行檢測以便采取有效的早期干預,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1] 姜玉新,王志剛.醫學超聲影像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42-343.
[2] 周永昌,郭萬學.超聲醫學[M].第5版.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568-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