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淑青,鄭 燕,賀新澤
中風后肩痛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最早發生在中風2周以后,多于2個月~3個月出現[1],其發生率約5%~84%[2],如不及時治療會出現盂肱關節半脫位,肩胛骨粘連,肩手關節痙攣甚至肌肉萎縮,其嚴重影響患者肩關節及上肢功能恢復并且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及社會造成難以估計的負擔。因此,怎樣更好的預防和治療中風后肩痛引起了醫界的重視,其中針灸療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現將近十年來有關針刺治療中風后偏癱肩痛的研究及報導綜述如下。
1.1 辨證取穴 鄧柏穎等[3]將中風后偏癱肩痛患者90例隨機分為3組,分別采用針灸、中藥、針灸加中藥進行治療。其中針灸組以經絡辨證針刺治療,毫針平補平瀉手法。結果提示,針灸治療中風后偏癱肩痛具有良好療效,并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早期介入效果更佳。粟勝勇等[4]將80例中風偏癱后肩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采用經絡辨證針刺治療,對照組采用康復訓練治療。結果表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肩關節疼痛、上肢運動功能均明顯改善,但治療組優于對照組。趙津妍等[5]將60例偏癱肩痛的患者隨機分為單純中西醫內科常規治療組(A組)和針灸加中西醫內科常規治療組(B組)。A組采用中西醫內科常規治療,B組在A組基礎上配合針灸治療,采用經絡辨證取穴,以水溝、內關、通里、極泉、足三里、懸鐘、三陰交、涌泉為主。毫針平補平瀉手法。極泉穴不留針;余穴得氣后留針30min,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d,共治療4個療程。結果,A組的優良率46.7%,B組的優良率93.3%。研究表明,對于偏癱后肩痛針灸加中西醫比單純中西藥治療具有更好效果。
1.2 體針加運動療法 王如杰[6]將40例住院腦梗死后肩痛患者隨機分為針刺組與西藥組。針刺組取穴患側天鼎、天柱,毫針針刺,行瀉法,留針30min,15min運針1次,運針時囑患者肩部主動或被動運動,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西藥組口服雙氯芬酸鈉,每次25mg,每日3次,治療20d。結果發現,針刺組療效明顯優于西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龔燕等[7]將60例中風后肩痛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取患側陽陵泉,毫針針刺,行平補平瀉,留針30min,留針期間配合康復訓練,每日1次,每周治療5次,4周為1個療程。對照組采用肩關節常規取穴輔以電針治療,治療時間、療程同治療組。結果表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且選取陽陵泉單穴針刺配合運動療法,有助于提高止痛效果。
1.3 特殊手法治療 裘小玲等[8]采用鉤針療法治療中風偏癱后肩痛。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鉤針組和毫針組。鉤針組采用特制針具,取穴以局部腧穴和上肢腧穴為主,操作方法以震顫法、彈撥法、深部按摩法為主,針刺入穴位后,運用腕力的抖動,著力于針尖部,向左、右各彈撥抖動5下,然后進行上、下小幅度的提插,使針體呈連續顫動,持續10s,最后在病灶局部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20s。術畢在肩髃、阿是穴處拔罐。隔2日1次,6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5d,共治療2個療程。毫針組取穴同上,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法,肩髃、阿是穴處加1.5cm清艾條灸,留針20min,出針后在阿是穴、肩髃處拔罐。結果發現,鉤針組基本痊愈率及總有效率為56.7%、96.7%,毫針組分別為23.3%和80.0%,且鉤針組在緩解疼痛、肌力改善情況、總的生活活動能力提高方面優于毫針組。劉光亭[9]研究巨針巨刺法治療腦卒中偏癱后肩痛的臨床療效及其機制。將60例缺血性腦卒中病人隨機分為巨針巨刺組與毫針常規針刺組。巨刺組采用特質巨大長針具,取穴陽陵泉,針具與穴位皮膚約15°的角度對準陽陵泉穴,快速將針刺入皮膚,然后于皮下沿著足少陽膽經循行的方向向懸鐘分段進針,直至懸鐘。待針刺區域有酸麻脹或有傳導后,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1次。毫針組采用普通毫針,直刺入上穴,待得氣后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1次。結果發現兩組對腦卒中偏癱后肩痛及血液流變學均有改善作用,且巨針組明顯優于毫針組。朱慎勇[10]采用雙針巨刺治療偏癱后肩痛,將60例偏癱后肩痛患者隨機分為雙針巨刺組、常規針刺組,巨刺組取兩穴,患側肩部的最痛點所對的健側相應點和健側條口穴,雙手各持一針同時刺入兩穴,得氣后,行提插捻轉瀉法,條口要求深透承山,同時讓患者主動或被動活動患肩,留針30min,中間行針1次。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針刺組取以局部腧穴為主,配以遠端辨證取穴,行或補或瀉,或平補平瀉手法,其他同巨刺組,發現針巨刺組治愈率為87.0%,多在4次以內治愈;常規針刺組治愈率為40.0%,多在5次以上治愈。
龔輝等[11]將60例腦卒中后偏癱肩痛患者隨機分為針康組和康復組,分別采用頭穴叢刺配合康復治療和單純康復治療。針康組頭針針刺取穴采用于氏頭部腧穴分區法中的頂區和頂前區,采用長時間留針間斷行針法,留針6h,期間每隔30min捻轉1次,重復兩次,然后每隔2h捻轉1次,直至出針,每日1次。在頭針治療基礎上,另取穴肩髃、肩貞、臑會接電麻儀,每日1次,每次30min。治療時間每日1次,每周6次,與此同時配合康復治療,總療程為4周。康復組則單純采用康復治療,療程同針康組。研究表明,針康組及康復組治療腦卒中后偏癱肩痛均能有效,且針康組的治愈率顯著優于康復組;在緩解肩疼痛、改善患者肩關節的運動功能以及活動度方面,針康組也明顯優于康復組。唐強等[12]觀察頭針結合高電位治療腦卒中后肩痛的臨床療效。其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針灸結合高電位組和藥物對照組各20例。針灸組頭針按國際標準定位,取中央前回中部,進針后沿皮下刺入0.5寸~0.8寸,以酸脹感為度,留針30 min。在捻針的過程中,讓患者主動或被動活動肩部,以耐受住疼痛為度。同時采用高電位療法,每日1次,每次為20min。藥物組按神經內科常規治療。結果發現,針灸結合高電位組分別為75%和95%,治愈率及有效率藥物組分別為40%和75%,針灸結合高電位療效優于藥物組。
3.1 腕踝針 鄺侵好等[13]研究針刺配合腕踝針治療偏癱肩痛的臨床療效,將30例偏癱合并肩痛患者采用針刺肩部及下肢穴位,每日1次,每次25min,10次1個療程,同時在腕踝部選相應點進行留針,留針1h,隔日1次,5次1個療程。3個療程后發現,患者肩痛程度及頻度較治療前明顯減輕,上肢功能達Ⅳ級由16.7%提高到53.3%。張招娣等[14]對25例偏癱肩痛患者采用腕踝針配合康復治療。先辨明肩部疼痛部位所在,再按照腕踝針分區定位,患側取穴,留針60min,每日1次,5d為1個療程。腕踝針留針期間配合康復訓練,訓練時間每次50min,每日1次,5次為1療程。4個療程后發現,患者肩痛程度明顯減輕,上肢功能達Ⅳ級及以上,由12%提高到64%。石敦康等[15]將90例中風后肩痛患者隨機分為腕踝針配合康復治療組及康復治療組。康復治療組行矯正肩胛骨位置、刺激穩定肩關節的肌群和保持肩關節的正常活動范圍等康復訓練。腕踝針治療組在康復的基礎上進行腕踝針針刺,留針30min。隔日1次,10d為1個療程。研究結果表明,腕踝針結合康復療法對腦卒中后肩痛的即時鎮痛效果和療效維持時間均優于單獨康復療法。
3.2 腹針 陳紅霞等[16]研究腹針結合康復運動療法治療中風后肩痛的臨床療效。將60例中風后肩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治療組給予腹針加康復訓練,對照組只給予康復訓練。治療組取穴中脘、商曲(病灶側)、外陵(患肢側)、上風濕點(患肢側)、上風濕外點(患肢側),使用毫針直刺,并據患者一般情況緩慢調整針刺深度及方向。每日1次,留針30min,2周為1個療程,共12次。研究結果發現,在改善卒中后肩痛疼痛癥狀方面,腹針配合現代康復技術治療較單純現代康復技術治療效果更佳。
3.3 浮針 彭偉等[17]采用循經浮刺治療中風后肩痛,取手少陽、手陽明經肩部循行所過之處,常規消毒,將1.5寸毫針分別從肩髃、肩髎斜針淺刺進入皮下,針體貼近皮膚表面,沿皮下淺表層刺人1.0寸~1.5寸為宜,再距上兩針針尖5cm處繼刺入2針,以同樣方式再刺入第3針,留針30min~40min。均不捻轉提插,輔患者行肩關節的被動運動,每日2次,10d為1個療程。研究發現,采用循經浮刺治療中風后肩痛,取穴少,針刺感應面廣,取得了較好療效。
3.4 排刺 宋豐軍[18]采用經筋排刺法治療79例中風后肩痛患者。取患者患側陽明經臂臑到巨骨為第一線,少陽經臑會到肩髎為第二線,太陽經肩貞下2寸到天宗為第三線,太陽經云門到天府為第四線,厥陰經天池上2寸到天泉為第五線,曲池、外關、合谷。選用毫針在每一線上相隔1寸即直刺1針,針刺后,輕輕捻轉5次~7次,使患者稍有針感即可,外關、合谷選用0.25mm×25mm毫針直刺,針刺后,提插捻轉的頻率和幅度略大于前面的操作,使患者產生的針感較強。然后接電針治療儀,每1線選2穴位接1組線,外關、合谷接1組線,選擇連續波,頻率0Hz~10Hz,強度2mV~4mV,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1周治療5次,2周為1療程。治療結果顯示,79例患者中總有效率96.2%。
3.5 電針 郭青[19]采用滯針法電針加TDP照射治療中風后偏癱肩痛50例,取穴以阿是穴為主,配合經絡辨證取穴,阿是穴行提插瀉法,待得氣后,朝一個方向捻轉針柄,成搓麻樣,造成人為滯針。配穴行捻轉瀉法,得氣后加用電針,疏密波,留針30 min,同時配合TDP照射,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結果發現總有效率為92.0%,提示滯針法對穴位能持續刺激,直至炎癥消失為止,且有鎮痛、松解肌肉痙攣的作用。
3.6 埋針 姚潔滌等[20]將78例中風后偏癱肩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9例)與對照組(3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加針刺治療,常規取穴,平補平瀉,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1次。每日1次,5次為1療程,治療4個療程。治療組在常規治療加針刺治療的基礎上,配用埋針,取穴肩髃、肩貞。用穿刺針將羊腸線置入穴位,10d埋線1次,2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作療效統計。結果顯示,組間總療效、治療前后肩痛程度積分改善、治療后肩關節活動范圍比較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
3.7 穴位注射 劉玉生[21]將27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隨機分為穴位組19例和藥物組8例,穴位組采用穴位注射療法,Ⅰ號配方:利多卡因、VitB1、VitB6、VitB12、地塞米松,;Ⅱ號配方為利多卡因、布比卡因、VitB1、VitB6、VitB12、地塞米松。取穴:主穴為極泉、天鼎、頸臂;配穴為阿是穴及經絡辨證取穴。每次注射選主穴1個~2個,配穴2個~4個;每穴注藥2mL~4mL。根據不同癥狀選擇不同配方。每日或隔日1次,7次1個療程。藥物組常規給予非麻醉性鎮痛藥。結果發現,經過35d的治療,穴位組顯效率明顯優于藥物組。
3.8 平衡針 王文遠等[22]研究肩痛穴平衡針灸治療偏癱性肩關節周圍炎。將336例偏癱性肩關節周圍炎患者隨機分為平衡針灸治療組和傳統針灸治療組。平衡針灸治療組單取肩痛穴,交叉取穴,傳統針灸治療組取穴以肩貞、肩鶻、肩醪、肩井、手五里、手三單、支溝為主。兩組治療均1次/日,4周為1個療程。結果表明,平衡針灸治療組疼痛消失患者明顯多于傳統針灸治療組。柏強[23]研究平衡針法與常規針刺治療腦卒中后肩痛的療效差異,將60例腦卒中后肩痛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采用平衡針法與常規針刺治療。平衡針組應用平衡針法,交叉取穴,穴取肩痛穴,行直刺法,上下提插手法,出現針感即可出針,每日1次,共治療10次;常規針刺組采用常規針刺法,穴取水溝、內關、通里、足三里、懸鐘等穴并循經配穴,得氣留針30min,每日1次,共治療10次。結果發現,平衡針法與常規針刺法治療腦卒中后肩痛均有顯著的止痛效果,且平衡針法的即時止痛效果優于常規針刺法。
中醫認為中風后肩痛屬中醫“痹證”、“偏癱肩”范疇。其發病主要由于中風后氣血逆亂,寒濕易附關節,氣血運行受阻,加之局部多靜少動,氣血壅滯,運行不暢,肌膚筋脈失于濡養而致。
近年來針灸在治療中風后偏癱肩痛的臨床中應用非常廣泛,且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目前臨床治療偏癱肩痛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中風肩部疼痛的衡量及療效標準不精確,沒有確切的量化指標;針刺穴位以局部選穴為主且具體選穴也各有不同,手法及針法也不盡然;留針時間和療程的長短有待商榷;缺乏整體觀念,沒有抓住本虛標實的基本病機;灸法療效顯著,但應用較少;大部分樣本含量普遍較少,缺乏可信度等,故尚需做進一步的研究,以期尋求出更為可靠的治療方法。
[1] Poduri KR,Gibson CJ.Heterotopic ossification as a complication of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 EJ[J].Arch Phys Med Rehabil,1997,78(7):774-776.
[2] 趙鈦.現代偏癱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190;265.
[3] 鄧柏穎,粟勝勇,李揚帆,等.針灸治療中風后偏癱肩痛的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04,31(12):1038-1039.
[4] 粟勝勇,鄧柏穎,李揚帆,等.中風后偏癱肩痛針灸療效因素淺析[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9):13-14.
[5] 趙津妍,鄭文英.針灸治療中風后偏癱肩痛30例[J].中國民間法,2010,18(12):13.
[6] 王如杰.針刺治療腦梗死后肩痛20例[J].中國針灸,2007,27(12):926.
[7] 龔燕,王翀敏,候海明.針刺陽陵泉結合運動療法治療中風后肩痛30例[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8(8):518-519.
[8] 裘小玲,裘昊,黃涌,等.鉤針療法治療中風偏癱后肩痛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6,25(7):10-12.
[9] 劉光亭.巨針巨刺對腦卒中偏癱后肩痛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3(6):538-539.
[10] 朱慎勇.雙針巨刺治療偏癱后肩痛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5):26-27.
[11] 龔輝,唐強.針康法治療腦卒中后偏癱肩痛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0,26(1):10-11.
[12] 唐強,陳慧杰,李雪靜.頭針結合高電位治療腦卒中后肩痛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1):19-20.
[13] 鄺侵好,陳惠珊.針刺配合腕踝針治療30例偏癱肩痛[J].中國臨床醫藥研究雜志,2004(12):49-50.
[14] 張招娣,胡蓉,李博文,等.腕踝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偏癱肩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0,32(5):57-58.
[15] 石敦康,唐小山.腕踝針配合康復療法治療腦卒中后肩痛的臨床研究[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4(1):33-35.
[16] 陳紅霞,何銘鋒,謝仁明.腹針結合康復訓練治療卒中后肩痛的臨床觀察[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4):333-145.
[17] 彭偉,范麗華.循經浮刺治療中風后肩痛的體會[J].新疆中醫藥,2004,22(6):35.
[18] 宋豐軍.經筋排刺治療中風后肩痛79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0,45(5):363.
[19] 郭青.滯針法電針加TDP照射治療中風后偏癱肩痛50例[J].陜西中醫,2006,27(7):858-859.
[20] 姚潔滌,陳湘軍,姚潔輝.針刺配合埋針治療中風后偏癱肩痛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學,2008,3(4):67-68.
[21] 劉玉生.穴位注射治療偏癱肩痛[J].中國康復,2005,20(6):336.
[22] 王文遠,孫永慧,齊迎春.肩痛穴平衡針灸治療偏癱性肩關節周圍炎168例[J].中國臨床康復,2005,9(41):67;72.
[23] 柏強.平衡針治療腦卒中后肩痛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10,30(11):9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