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艷梅 丁 霞
對高職生管理制度認識度和認同度的調查
□顧艷梅 丁 霞
學校設立規章制度的用意,是規范學校各項常規運作,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成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因此一個好的規章制度,除了要具有很好的規范性、科學性,還必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得到學生的認同。從本次訪談的五所高職院校來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的認識和認同程度并不如意,以此為切入點,從原因分析中對這個問題提出一些改革的思路。
高職;學生管理制度;認識度;認同度
規章制度的建立,只是完成了制度管理的第一步,下一步的關鍵在于制度實施。盡管很多高職院校制訂了方方面面的學生管理制度,但由于制度的出發點是規范校方運作,管住學生,注重的是制度的管理功能,加上部分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合法、不科學、缺乏可操作性等因素,使制度實施中存在諸多問題,在問卷調查中就反映了幾個比較突出問題。
學生管理制度運行是否合理并沒有一定的評判標準,但對管理制度的認識卻成為影響制度實施的關鍵因素,因此這里主要根據對學生、教師及和學生工作負責人訪談所獲取的信息,分析在學生管理制度認識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要讓學生遵守現行的學生管理制度,必須使他們知曉制度價值,并對現有制度內容有清晰認知。然而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其并沒有清晰的認知,他們認為這只是擺設,真正用到的時間很少,所以都沒把它當回事。當被問及了解學生管理制度的途徑時,被調查的學生能舉出的方式基本上都是“通過學校發放的學生管理手冊”和“老師直接宣布”,說明大部分學生了解學生管理制度的途徑都比較單一,學校也較少組織學生學習和討論,學生直接參與管理制度的制訂比例較低。
除了學生管理制度的實施對象以外,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一個主要因素對制度本身及執行情況的認識也相當重要。從訪談的情況看,對現有的學生管理制度,逾60%的教師認為目前的規章制度基本健全,夠用;但認為不健全和沒有管理制度的教師也占到調查總數的40%。同時,大部分教師認為本校學生管理制度“落實得很好”或“基本落實”。說明大部分教師認為學生管理制度在各校實施過程中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作用;然而仍有20%左右對學生管理制度的實施情況并不樂觀。
通過對學生工作負責人訪談可以看出,管理者認為學生管理制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作為一種手段對學生的行為實行規范管理,其自身也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能做出合乎理性的判斷,因此從管理制度的提出、制訂、實施以及變更都由管理者完成。而且出于校方的擔憂思想,在制訂和實施學生管理制度時與學生溝通較少,也缺乏有力的監管機制,多數學校采用加強監管、嚴格管理等措施保證制度的切實推行,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同樣是一個學生管理制度,為什么不同的調查對象對它的認識和了解卻不一致呢?
第一,各高職院校普遍比較注重制度的表面宣傳,希望透過宣傳成為指導學生行為的規范,使學生管理有章可循,照章辦事,而通常使學生了解管理制度的途徑也大多是“通過學校發放的學生管理手冊”和“老師直接宣布”這些單一的途徑公布相關制度,從訪談的情況看,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對其產生清晰的認知,“比較清楚”和“十分清楚的”現有學生管理制度的僅占調查學生總數的約1/3,說明這種制度宣傳方式沒有收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從訪談的情況看,學生認為很多制度對他們而言只是“擺設”,認為制度具有消極作用,是“學校約束學生的手段”,造成學生更加不愿意主動認識和了解與自身密切相關的學生管理制度。
第三,從學生訪談情況來看,有2/3的被調查學生并不清楚制度制訂過程,因此大大削弱了學生對管理制度的認知程度。而有著豐富學生經驗的教師直接參與和了解制度制訂和實施的途徑也很少,因此,造成教師對管理制度的認識也并不一致。
第四,學生工作管理者對學生管理制度的理解不夠全面的原因是他們只看到管理制度的規范和約束功能,忽略了它的激勵功能,由于害怕學生過多的參與帶來的是爭吵,而不愿意學生參與制度制訂和實施之中。同時也認為自身有能力,所以以“包辦”的形式來壟斷制度變更。
學生管理制度要想真正發揮功效,落實到位的話,不僅需要教師和學生了解管理制度,還需要認同管理制度。但是調查中我們發現在被調查的五所高職院校中教師和學生對學生管理制度的認同度并不十分理想。
(一)學生認為學生管理制度沒有充分照顧他們的情感取向。學生對管理制度的情感取向影響制度實施效果和其參與制度建設的積極性。大部分被調查的學生表達了他們總體滿意的態度,但也有超過1/3的學生對現有的學生管理制度不認同。主要情況是:認為條例太多了,限制自我發展,如幾所高職院校在《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辦法》實施中都規定了學業成績所占的比例,學生認為過度強調理論課程的重要性,不夠重視實踐課程,不符合高職學生培養模式的要求等等,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多制度基本上是名存實亡,降低了管理制度的實效性等等,還有部分學生表達了他們不認同管理制度的原因是學生很少知道有表達不同意見的渠道,學校也較少考慮到學生提出的制度改進措施。
(二)教師認為學生管理制度實施的效果不夠突出。作為學校中與學生關系最密切的教師而言,他們能運用對學生直接、深切的了解,以及自身專業判斷能力,直接參與學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或提供修改建議,但實際上大多數高職專業教師由于工作任務繁重,往往只會關注本學科、本專業發展的事情,對學生管理制度的實施很少留意;而管理者在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的提出、制訂、實施過程中很少或沒有咨詢教師的意見,導致辛苦制訂的學生管理制度老師不十分了解,使用頻率不高,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第一,學生管理制度內容的更新速度快,但過程沒有征求學生和老師的意見,存在不合理規定,學生認可度不高。調查的五所高職院校均是參照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制訂本校的學生管理制度,出臺的速度很快,但過程比較匆忙,這種狀態大大消減了學生對制度的認同度,致使制度在執行過程中沒能很好的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學生難以形成制訂規章制度的主人公意識。如某高職院校《學生宿舍管理規定》第十三條規定:“非工作人員一律不準進入異性宿舍;不允許任何外來人員在學生宿舍留宿;親友來訪,須經宿舍管理人員查驗個人有效證件后在指定地點會面。”男女同學、朋友串門聊天其實很普遍,這種“一刀切”的禁令讓許多學生感到不滿;關于親友來訪的規定學生也認為并不合理。
第二,學生管理制度的實施過程通常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當出現這種情況,部分高職院校往往通過加強制度執行的方式來改變局面。采取最多的方式就是進行思想教育和加強監管、嚴格管理等,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思想教育,對學生自身的特點而言,比較勢單力薄;加強監督、嚴格管理,但總是難阻“風險偏好者”[1]。因此,對于學生而言,貫穿著這種方式的學生管理制度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
第三,就學校管理而言,我們常常提出“以人為本”的思想,然而真正落實到具體制度制訂中,我們往往又會忽略學生這些“人”。些制度往往帶有目的性的敘述,例如在某高職院校的 《學分制實施細則》,目的是“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加強學校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特制訂本辦法”;《學生考試作弊行為處理規定》,目的是“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維護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強化學生管理,制訂本辦法”;《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條例》,目的是“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結合實際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考核評估,體現高校教育和管理的目標和要求,特制訂本辦法”等等,無一例外地都是為了貫徹上級指示,重點要維護學校教學需要而制訂的。這恰恰是目前學生管理制度本身定位上的重大偏差,因此,學生對這些近似轉發上級指示的條條框框并不認同。
各高職院校應依據新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的精神,總結學生管理制度實施中存在的認識度和認同度問題,推動學生管理部門、教師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提高學生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一)采取討論、宣講、組織活動等形式,提高學生對規章制度實施重要性的認識。很多學生在剛進校時對具體的學生管理制度并不了解,往往到了違反管理制度的時候才后悔不已。由此可見,學生管理制度的教育和學習是一件長期工作,它必須貫穿于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全過程,同時要注意把握好階段性,按照不同階段的不同任務對學生實施具有針對性的管理制度教育和引導。如對剛入學的新生,學校可以通過講座、班會等宣傳方式,安排專門的校規校紀教育,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權利和義務,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對于日常的學生管理,可以通過系列板報的方式加強政策宣傳,每個月的主題班會,組織違紀學生參加校規、校紀培訓班等方法,將管理制度教育貫穿于每個學生在校的全過程,使學生事事有規范,處處有規矩,增強自覺遵章守紀的意識和能力。
(二)采取集中講座、學習、討論等形式,讓教師更深刻,更清晰地了解學生管理制度,熱情投入到學習、宣傳學生管理制度的隊伍中,自覺采取有力措施,維護學生管理制度。使教師意識到只有落實、抓好學生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即使是多年來一直執行的管理制度,也要進行充分的宣講和教育,增大師生對制度的認同度,以提高實施中的實效性。
(三)注重提高學生在管理制度制訂中的參與度。學生管理工作者應當承擔的是引路人或障礙掃除者的責任,學生才是管理制度制訂的主體。教育自由意味著教育必須提供必要的條件和限制,以保證沒有任何外在的權威強迫教育者朝某個規定好的目標前進。只有這樣,個人才能擺脫外在設置的障礙,同時教育必須提供條件和引導,以促使個人擺脫內在障礙(如虛假意識、內在壓抑、自我蒙蔽等),這兩方面都會破壞精神的自我創造[2]。所以學校應該主動提供學生參與制度制訂的途徑和機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四)學生工作管理者在管理制度實施過程中應重視制度的激勵和引導功能。開辟途徑讓學生和教師參與制度制訂和實施,廣開言路,聆聽學生建議,加強相互溝通,接受大家的監督。第一,學生工作管理者應定期組織或參與座談會。教師座談會和學生座談會信息反饋制度是師生參與教學管理的一個重要舉措,通過座談,可以及時了解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狀況,了解學生管理制度在實施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做出管理制度的修正。第二,學生管理制度要改變給人以“管”和“罰”為手段的印象,在各高職院校財政許可的情況下,根據高職教育培養模式的特殊性,開設各種專業技能大賽,科技比賽,鼓勵學生參加校外多種實訓比賽,通過國家認可的各類資格證書、技能證書考試等等,都可以獲得專項獎學金,充分體現以生為本,鼓勵學生全面發展的精神。相信長期堅持下去,一定能改變教師和學生對管理制度的觀感,重塑信心和認同感。管理制度也能切實起到橋梁溝通作用,有力的促進教學管理活動進一步完善。
(五)改善教育管理方式。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得到學生的認可,學生工作者應當使用柔性管理的模式,注重運用說服教育、關心體貼、心理溝通等多樣的管理方式,讓硬性的管理變成人性的服務,做好管理者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協調和疏導工作,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環,讓學生從多個側面了解學生管理制度,從而得到學生的認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六)在制度制訂和實施層面上,要體現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如果學校把自己視為與學生平等的民事主體,注重尊重,維護學生的權利;如果學校身體力行維護法制的尊嚴,嚴格依法辦事,追求公平正義,那么體現出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文精神,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乃至成長發展,所起到的將是說教難以達到的深層次的熏陶作用[3]。然而,目前高校有關學生管理的規定總的特征是抽象、籠統、粗糙, 學生管理制度充斥著 “不準”、“不得”、“嚴禁”、“必須”等帶有濃厚命令和禁止意味的用語。對學生要求十分苛刻,對學生合法權益作出種種限制等等,如“除節假日外,必須返校住宿,有特殊情況須外宿者必須經請假批準”、“宿舍內不得使用電視機和音響設備”等。因此學生對這些條例不愿接受,也并不認同。所以,推進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在學生管理活動中,弘揚人文精神、體現人文關懷,能增加學生對管理制度的認同感。
[1]張邦偉.學生管理制度的變遷與創新研究[J].論文檢索,2005:35.
[2]金生鋐著.規訓與教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80.
[3]張良毅、萬建華.堅持依法治校維護學生權益,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探析[J].江蘇高教,2004(2):109.
顧艷梅(1979-),浙江杭州人,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管理。
G710
B
1001-7518(2012)05-0085-03
責任編輯 何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