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晶 汪振華
1.山東省青島市口腔醫院修復科,山東青島 266001;2.烏魯木齊市口腔醫院修復科,新疆烏魯木齊 830002
對牙周炎患者行種植修復,臨床上尚存在許多爭議。部分學者認為牙周炎的致病菌易導致種植體周圍炎,會降低種植的成功率。但近來有研究顯示,慢性牙周炎患者病情穩定后可以行種植修復,短期療效較牙周健康者沒有差異[1]。山東省青島市口腔醫院2007年8月~2011年1月采用全頜種植義齒修復慢性中重度牙周炎患者24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24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牙周病學》的診斷標準,經牙齦指數(GI)、牙周探診(PD)及 X線檢查確診,均有不同程度的牙列缺損,無胃腸道、心、肝、腎等主要臟器嚴重疾病,排除系統性疾病、孕期及哺乳期者。患者全身狀況良好,無種植修復的全身禁忌證。其中男12例,女12 例,年齡 25~70 歲,平均(52.4±4.5)歲,口腔衛生較差,牙齦充血紅腫,牙石較重,探診易出血,牙周袋探診深度4~9 mm,附著喪失 7~10 mm,有不同程度的牙齒松動,松動度≤Ⅱ°,X線顯示牙槽骨水平型或角型吸收超過根長1/3,根據患者缺失牙的部位和剩余牙齒狀況,患者剩余牙齒均無法保留,需采用全頜種植義齒修復。
瑞士straumann的ITI種植系統,德國BEGO種植系統,韓國奧齒泰(OSSTEM)種植系統,美國歐司海斯公司生產的多孔礦化骨Bio-Oss骨粉和膠原膜Bio-Gide,Swiss CHIROPR0980型號 BienAir種植機,20︰1減速手機,鈦釘。
1.3.1 術前準備 全口余留牙齒進行系統的牙周治療,包括齦上潔治和齦下刮治,口服2周甲硝唑0.2 g/次,3次/d。3%過氧化氫溶液沖洗,控制細菌生長。待患者復查時若發現牙周炎病情基本控制后可進行種植修復。牙周病病情基本控制的標準為:牙齦及軟組織無充血及炎癥,探診出血陰性,牙周袋變淺,菌斑、牙石等刺激物徹底清除。術前取研究模型并拍攝口內像和曲面斷層X線片,根據患者的經濟條件、頜骨的解剖學條件、剩余牙齒的情況,遵循全頜種植義齒設計原則,制訂修復方案。
1.3.2 種植手術 在有牙區采用溝內切口,無牙區采用牙槽嵴頂“一”字形切口,即刻種植術而言,采用微創拔牙。拔牙時注意保護周圍骨壁,仔細搔刮拔牙窩,清除所有肉芽組織。清除拔牙窩內肉芽組織及殘留的牙周膜,根據頜骨解剖條件所確定的種植體長度用導向鉆加深牙槽窩,使種植體植入的深度為種植體的領口平齊骨緣[2]。再用鉆頭逐號擴大植入床,根據修復設計方案確定種植體的植入部位和方向。所有種植體均采用黏膜下愈合方式,嚴密縫合。術后口服廣譜抗生素3 d,用0.12%洗必泰含漱液含漱2周,以預防感染。7~10 d拆線。
種植體植入后進行隨訪觀察,分別在術后4~6個月(Ⅱ期手術),3.5年定期來院復查,通過臨床檢查和放射線檢查對種植體進行評價。
參照1995中華口腔醫學提出的標準,成功:種植體無疼痛、感染和感覺異常,骨性吸收,能行使正常的功能,無松動,種植體周圍X線無透射區,無持續和(或)不可逆的下頜管,上頜竇、鼻底組織損傷,患者自我感覺良好。失敗:種植體折斷、松動、脫落或被拔除,牙種植體不能正常行使功能。
共216枚種植體植入20個牙弓,其中即刻種植74枚,其中有2枚即刻種植于術后3周脫落,即刻種植體的保留率為97.3%,種植體平均保留率為97.7%。隨訪24~57個月,種植體平均承載3.5年,所有種植體均無松動。骨吸收高度平均為(1.73±0.13)mm。 見表 1。 典型病例分析,見圖 1~4。
表1 種植后修復的X線分析
牙周炎是最常見的口腔慢性疾病,是導致成人失牙的主要原因之一,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牙列缺損患者因牙槽骨嚴重吸收,無法保留剩余牙齒。種植義齒作為牙列缺損或牙列缺失的一種修復方式,其具有結構類似正常牙、對余留牙無損傷、咀嚼及美觀效果恢復良好等優點,給許多常規義齒修復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了一種安全有效的選擇[3]。Nevins[4]研究指出,牙周病致病菌在口腔內的生存依賴于天然牙的存在,一旦全口牙齒拔除后,這些致病菌失去了生長的環境會大量減少甚至消失,再植入種植體后也不再出現或出現幾率大大降低,牙周病患者種植修復的近期生存率與牙周健康者無明顯差別。本研究對24例中重度慢性牙周病患者經過系統的牙周治療,控制牙周病變后,再拔除口內所有剩余牙齒,按照牙列缺損、牙列缺失的設計原則,采取全頜覆蓋義齒。置入216枚種植體,義齒修復完成后配合定期的種植體維護,經過4~6個月及負載3.5年的比較,獲得理想的效果。其中74枚種植體采用即刻置入的方法,該方法的可縮短修復療程,減少牙槽骨的吸收,避免大范圍的植骨[5-7]。但常因骨缺損需要配合GBR的應用,在本組即刻種植的2枚即刻種植于術后3周脫落,分析可能由于咬合過早,患者未及時復查,繼發性感染未及時發現,破壞了種植體的初期穩定性而導致種植失敗。結果還顯示,隨著時間的延長,種植體周圍的骨吸收高度逐漸增加,說明種植體在負重后因咀嚼頻率及習慣,受咬合力、個體差異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建議患者修復后應按要求定期復查,可以及時對早接觸、不良咬合習慣、義齒下沉等進行調整。
綜上所述,采用全頜種植義齒修復慢性中重度牙周炎可減少牙槽骨的吸收,縮短種植修復療程,但同時要堅持定期的必要的復查和口腔護理。
[1]耿威,宿玉成,張雪凈,等.12例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全頜種植義齒修復的臨床觀察[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7,42(4):232-234.
[2]周宏志.慢性中重度牙周炎患者應用種植修復的臨床評價[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09,4(2):74-75.
[3]周宏志,賀平.不同骨缺損條件下的即刻與延期種植修復總結臨床經驗的臨床應用評價[J].口腔醫學研究,2008,24(6):685-687.
[4]Nevins M.Will implants survive well in patients with a history of inflammatory periodontal disease?[J].J Periodontology,2001,72(1):113-117.
[5]Langer B.The successful use of osseintegrated impla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recalcitrant periodontal patient[J].J Periodontology,1995,66(2):150-157.
[6]宿玉成.現代口腔種植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6-127.
[7]林野,邱立新,李健慧,等.即刻種植義齒的臨床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3,38(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