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王子熙 本報記者 谷 棣
內地與香港社會近期因內地兒童在香港地鐵上吃面、北大教授孔慶東“香港有很多人是狗”的言論等,漸漸出現一股對立情緒,兩地還有網民發起大年初五的對抗行動,所幸并未出現。有香港媒體28日提醒說,內地人、香港人同根同種,人為制造矛盾,不符合兩地民眾的根本利益。還有香港學者表示,各界應針對政策層面討論如何解決矛盾,而非以偏概全造成互相仇恨。
網上出現對抗情緒
本月中旬,一內地女性乘客帶著一名小女孩在香港地鐵上吃面,遭一名香港市民上前干預,從而爆發激烈口角。不久,北京大學教授孔慶東在評論此事時,說出“香港有很多人是狗”等言論,激起港人強烈抗議。隨著兩地民間情緒的對立,有內地網民發起“年初五港鐵集體吃面行動”,抗議被香港人歧視,并宣稱已獲6萬人響應,此事引起香港港鐵和警方緊張。香港網民也發起帶相機乘港鐵行動,說一旦發現內地人吃面,立刻拍照并報警查處。但27日未見有內地人集體吃面,有港鐵職員透露,當天他們加強巡邏,發現港人和內地人都有人違規進食,一般口頭勸喻便會令其停止。
與此同時,香港也有人在網上發動“新春唱蝗行動”,將內地客比喻為“蝗蟲”,要以在公共場所唱歌,來唱衰內地客。不過,這個“高登新春唱蝗團”27日僅得到8人響應,他們在旅游熱點尖沙咀一邊唱歌,一邊高喊口號。據悉,網上還瘋傳一張“龍年本港首名出生的,不是一名嬰兒”的海報,暗指出生的“雙非”女嬰(即父母均不是香港人)是蝗蟲;更有人在成人電影網站賣廣告,稱“你愿意香港每20分鐘花100萬養育‘雙非兒童嗎?”
心態失衡是問題的關鍵
內地與香港民間何以產生這么大嫌隙?香港《商報》稱,表面上看,越來越多港人不滿內地人,主要是內地民眾不斷涌入香港買樓、產子、搶購生活用品,日益造成香港人生活不便所致;而內地人對香港人的不滿,則是對此的一個自然反擊。香港媒體28日集中報道了香港去年的樓市狀況,一方面認為內地人已成為香港樓市的中流砥柱,龍年樓市還要靠內地客;另一方面,內地客被認為是推高香港本地樓價的幫兇,“炒樓炒得港人沒地方落腳”。
《成報》稱,部分港人厭惡內地人,同樣也有部分內地人不滿港人享受著國家的特殊政策、優惠待遇,內地游客更帶旺香港經濟,但有些港人沒有禮貌、瞧不起內地人,自認是國際一等公民。馬來西亞《星洲日報》28日稱,香港回歸后,內地給了香港不少經濟優惠,內地客的造訪讓香港觀光產業蓬勃發展。但這樣的恩惠,并沒有得到香港民眾的認同。報道援引一名香港學者的話稱,“很多人都厭倦內地人來炒我們的樓、搶我們的奶粉,內地孕婦霸占我們的病床”。
香港《商報》報道說,回歸15年以來,香港至今在政治、經濟、民生等方面處于十字路口,未尋找到一個經濟轉型的最佳方案,其領頭羊的角色漸漸沒落。相比之下,近年內地經濟卻是史無前例地高速發展。在世界各地,內地游客成群結隊,人人手拿一袋名牌,個個像富人。在這種身份此消彼長的氛圍之下,無疑加劇了港人身份與角色的危機感。另外,部分自覺財大氣粗的內地人,硬要用自己的標準去否定別的地方的標準,甚至有部分人到了異鄉不懂得隨俗。“兩地民眾必須知道,兩地關系并非零和游戲。大家都有必要互相包容和學習對方的優點,這也是解決近期兩地民眾緊張關系的最好方法。”
應理性看待文化差異
據香港《信報》報道,香港特首辦公室27日起在其“臉譜”官網上,邀請香港學者、官員和各界人士,探討這個時事話題。香港教育學院文理學院副教授沈旭暉第一個執筆。他說,近日香港與內地出現融合和文化差異的爭議十分正常,重要的是如何表達、如何化解。他希望公眾以理性討論問題,針對政策層面,而不是人,以香港的核心價值,盡力將內地人融合在這個大熔爐內。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周寧2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這起地鐵事件,本來沒有什么根本性的矛盾和沖突,是有人把社會公德的問題政治化了。周寧說,內地、香港甚至海外華人圈子中都有人故意夸大香港的后殖民身份和后殖民心態。從香港方面來看,既要面對世界,也要面對故國。從內地方面來看,本來是平常的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卻很容易被夸大成冷戰、后殖民心態等政治話題。周寧說,網上有人就此對罵、炒作(地鐵事件),一些社團和文化機構可以冷靜地展開廣泛討論,分析這些問題是怎么出現的,怎么才能合理解決。
香港《成報》28日的社評提醒說,不論是內地人、香港人,都是炎黃子孫,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同根同種,人為制造矛盾、加劇不和,不符合兩地民眾的根本利益。文章呼吁兩地民間消弭不良情緒,多些包容尊重,多些溝通了解;兩地政府更要倡導健康情懷,解決民眾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兩地民眾團結一致,互助互愛,才能持久地取得雙贏的新局面。▲
環球時報201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