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朝鮮日報》網站1月27日文章,原題:鄧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 20年前的1992年1月18日,來自北京的中國高層領導人的專列停靠在湖北武昌火車站,一位頭戴鴨舌帽、身穿深灰色大衣、身材不高的老人走下火車。他就是鄧小平。他和前來迎接的湖北省領導在武昌火車站的站臺來回走了四趟,發言可謂直抒己見,隨行記者甚至都不敢直接發回北京總部。
鄧小平說:“右可以葬送社會主義,‘左也可以葬送社會主義。中國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他還說:“辦事情正確與否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這樣過了29分鐘后,鄧小平再次踏上列車,駛向深圳。這就是推動中國崛起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南巡講話”第一天的首個日程。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內部就是否繼續推行改革開放展開激烈的路線斗爭。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但在引入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也出現各種副作用。另外當時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紛紛倒臺。在這種情況下停止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就意味著共產黨的沒落。鄧小平深知這一點。他對陷入“姓社還是姓資”爭論的中國共產黨官員說:“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鄧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之際,中國國內出現“第二次改革開放”的聲音。過去10年,中國在產業結構調整、國有企業改革、農村土地改革等領域都未能出臺大快人心的政策;住宅、醫療、社保完善速度緩慢,穩定民生上尚未取得突破性成就。在這種情況下,各階層利益訴求全面爆發。中國國內認為,當前面臨的情況和南巡講話時的一樣。▲(作者崔有植,張尹珠譯)
環球時報201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