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柳博雋
建立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
□ 文/柳博雋
合理劃分政府、企業、個人責任,各司其職、形成合力,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農民工已成為產業工人的主體部分,也是加快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力量。如何推進農民工市民化,讓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居民,是我國城市化繞不開的一道“坎”。
眾所周知,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是有成本的——需要投入相應的資金,以解決農民工的基本權利保障、公共服務供給、社會經濟適應、城市生活融入等問題,主要包括公共教育成本、公共衛生成本、社會保障成本、住房保障成本,以及為保障城鎮健康協調發展所必需的城市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等基本功能的投資成本,等等。
支付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完全依靠農民工自己的力量是很難實現的,需要政府、企業以及社會各界的積極引導和大力支持。這就要求合理劃分政府、企業、個人的責任,建立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各司其職、形成合力,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
政府要承擔公共服務成本。在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中,政府要發揮引領性的作用,尤其是在農民工市民化的初期階段,政府為農民工提供相應的公共服務,具有導向性和決定性的重要作用,也是政府作為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應有職責。從公共財政的視角,各級政府要構建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擔機制,并支付農民工市民化所要必須的城市基礎設施投入、公共服務供給的大部分成本。
具體講,中央政府要對支出壓力較

圖/金川大、外部性較強、跨省農民工在城市定居意義重要的領域進行補助,即重點在公共衛生和計劃生育、子女義務教育、就業扶持、社會保障等方面,加強對于農民工流入省份的補助,特別要加大對農民工流入集中地區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補助。具體可通過農民工公共服務方面的財政專項轉移支付,重點對跨省遷移的農民工公共服務投入進行支持,并加強重要資源和配套設施的省際調配,其規模與流入地為跨省農民工提供公共服務的成效相掛鉤。
省級政府則重點對省內跨市縣遷移的農民工公共服務投入提供支持。具體可建立農民工市民化專項基金,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對浙江戶籍的農民工在省內跨區轉移提供公共服務支持,加強對農民工流入城市的補助,主要用于支付農民工市民化的醫療、社會保障等成本,重點用于支付農民工廉租房等住房成本支出,其規模與流入地為本省跨區農民工提供公共服務的成效相掛鉤。
流入地城市政府主要承擔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擴建城市所引致的功能設施、社會設施以及市政基礎設施的投資成本,以及本轄區內農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服務支出,重點負責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大部分投入。同時,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務過程中,加快轉變觀念,引導城市社會在經濟上和身份認同上接納農民工,吸納農民工參加社區自治,保障農民工能夠直接行使民主權利。
企業要承擔勞動保障成本。企業對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擔,不是要求企業去承擔企業以外的責任,而是要求企業基于“同工同酬、同工同時、同工同權”的原則,正視農民工正常的勞動合同、工資待遇、福利保障等基本權利,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與行業要求,為農民工提供必要的勞動保護條件和職業病防治措施,改善農民工的工作環境,重視企業的人力資本投資,加強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素質提升,并給予農民工必要的交流與晉升機會,逐步增強農民工的市民化能力。
農民工個人要承擔城市生活成本。作為農民工市民化的主體,盡管農民工的財力比較薄弱,自身能夠分擔的成本十分有限,但仍需解決自身在城市生活的日常開支成本,即在城市生活的人均水、電、氣、交通、通訊、食物開支等方面的成本,以及社會保障中需要個人承擔的支出。同時,要加快轉變觀念,在保障自身在農村土地權益的前提下,積極盤活農村資產,參與政府對城市安居成本和社會保障的成本分擔,盡可能減輕政府的壓力。
(供稿: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