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勇
新型城市化應“新”在哪里
□ 文/黃勇
要把加快培育都市區功能,提升都市區能級,進而增強都市圈和城市群實力作為推進新型城市化戰略的重中之重
新型城市化應“新”在哪里?這是個很有意義的問題。我認為,新型城市化之“新”是否應體現在以下六個“化”上:
第一個是,農民工市民化。這是城市化的核心,也是城市化的實質。國際上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標就是城市人口的占比。2011年浙江省的城市化率是62.3%,但其中肯定有水份。因為這個指標采用的是城市的常住人口,而這些常住人口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沒有享受到與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待遇。市民化不僅僅表現在戶籍的轉變,更重要的是附屬在戶籍背后的諸如就業、住房、社保、醫療和子女就學等相關政策待遇的市民化。前幾天,我隨國家發改委徐副主任到下沙調研,在農民工公寓餐廳里與四個聚在一起吃飯的小伙子聊天。他們都是80后,已經結婚也有小孩了,但是小孩在老家。他們現在最希望的就是小孩能到身邊來念書,其次是希望有個房子,兩口子不用分居。其實這些都是生活的基本要求,但對他們來說還屬于美好的夢想。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意義非常重大,不僅關乎經濟增長(擴大內需的潛力所在),而且關乎社會和諧。這是當下新型城市化最緊要的課題。當然,解決這個問題也比較復雜,農民工就業的不穩定性、農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等方面的問題都尚未破題。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更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二個是,空間布局合理化。空間布局有兩個層面要關注。首先是走什么樣的城市化道路?這是個長期存在爭論的問題。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不能非此即彼“絕對化”,形成適合省情特點的城鎮體系最為重要。當然,不同區域、不同階段肯定有城市化布局的不同重心所在。就當前浙江來說,需要把握兩個重點:從提升區域競爭力的角度看,我認為必須加快發展特大城市,包括其都市區和都市經濟圈,只有這樣做才能集聚高端人才、高端要素、高端產業,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從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強化工業化基礎角度看,中心鎮的建設和發展也不能忽視。這是因為目前浙江的工業基礎在縣域,大量產業集群分布在中心鎮上,中心鎮是浙江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由于我省小城鎮很多,如果基本公共服務的設施布點不能適當集中,難免導致人力物力財力過于分散,提供的服務質量不高。只有以中心鎮為依托,進行科學的資源配置,才能達到既方便群眾,又保證質量的基本公共服務目標要求。空間布局合理化還須關注的一個層面是城市內部布局。這些年城市建成區擴張比較快,但內部布局的科學性被忽視了。一些城市好的區位,土地好賣,就大片大片地建商品房,就業和居住根本無法匹配,導致上下班時段“鐘擺式”交通流量非常大,城市擁堵不堪。這個問題相當突出,也是推進城市空間布局合理化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第三個是,土地利用集約化。強調這個問題,主要是因為前些年在城市化過程中土地資源的浪費比較嚴重,這里面有觀念、體制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場機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沒有反映出土地資源的稀缺性。2004年舉辦“香港·浙江周”時,我率領物流企業老總去參觀考察香港機場物流倉儲設施。當時香港機場的貨運量已居世界第二,但是倉儲設施僅占地17公頃,也就是255畝,而占地二三百畝的物流中心在大陸比比皆是。一位老總實話實說“我們占地多主要是土地便宜,多圈點地,還能升值。像香港那樣搞,立體化倉庫投資大、成本高,劃不來”。土地利用要實現集約化,既是急事,又是難事,關鍵是深化資源要素配置的市場化改革。當然,指導城市規劃、用地規劃的理念調整也很重要,規劃不能過于追求大手筆,在人多地少的中國國情,尤其是浙江省情背景下,也許“小的是美好的”。
第四個是,產業發展高端化。產業發展要遵循一般的規律。一般都是從農業向工業、第三產業逐步演進,演進的過程也伴隨著農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轉變。目前浙江總體上已處在工業化的中后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當然,不同層級的城市有不同的產業定位和取向。像杭州等特大城市,要特別關注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業,中心鎮則應重點關注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包括培育與其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和面向居民生活的服務業,也很重要。總的取向都是要向高級化這個方向發展。我以為,工業與服務業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工業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服務業是提升工業的助推器。縱觀世界上大的跨國公司,一般都是從制造業起家的,但現在業務主體大多是服務業,研發、品牌、銷售都控制在手里,制造環節外包了,而制造環節賺取的只是其利潤的很小一部分。我省的工業企業也已到了向這種目標邁進的時候。產業發展高端化、制造企業服務化,產業鏈向微笑曲線的兩端拓展,這是大勢所趨。
第五個是,基礎設施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的范圍比較廣,這里不可能一一闡述。提出這個命題,就是希望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千萬不要耗巨資去復制已經過時甚至行將淘汰的“古董”。在城市交通規劃建設方面,打造立體化交通和綜合運輸網絡,就是下一步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很重要的任務。貨運要無縫對接,客運要零換乘。比如海陸聯運糧食,從麻袋運發展到散糧運,再到集裝箱運,不同運輸方式的銜接上越來越緊密、便捷。又比如客運零換乘,客人從飛機上下來馬上有地鐵連接上,地鐵到站后又有公交或者公共自行車可轉乘,做到這一點出門就非常方便、快捷了。還想提一提的是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停車設施建設等問題,都已成為當務之急。而“智慧城市”建設,則屬于城市基礎設施現代化更高層次的標準和要求。
第六個是,城市管理精細化。說到城市管理,涉及面就更大了。不管哪個方面,管理比較粗放似乎是通病。舉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開車的同志可能會有切身體會。城市十字路口的紅綠燈有時候等起來會叫人很鬧心,明明一個方向已沒有車流通過了,但另一個方向就是不放行,因為各個方向的紅綠燈的時間設置是固定的,它不會隨車流量的變化而調整。這就人為造成了堵車。如果紅綠燈設置智能化了,這種問題就迎刃而解。另外,在社區管理、物業管理等領域,都有許多精細化文章可以做。只有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做到精細化了,這個城市才稱得上是個名副其實的“以人為本”的城市。
(作者為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