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德國特派記者 高 穎
進入2012,歐債危機仍未現減輕跡象。有德國媒體猜測,默克爾在即將開始的中國之行中,少不了會表達對中國救助歐債危機的希冀。但正如德國電視一臺所說,中國人對未來在歐洲投資的態度已發生轉變,即遠離國債,進入購買、設立企業以及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陸續投資歐洲,但《環球時報》記者通過在德國的采訪感受到,中國企業為歐洲經濟 “造血”之路并非那么平坦。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邦(以下簡稱北威州)位于德國西部,有近1800萬居民,是德國人口最多的邦。北威州2010年的地區生產總值超過5000億歐元,占德國GDP的1/5以上,位居德國各邦之首。德國的出口商品有18%是“北威州制造”,超過22%的進口貨物流入北威州。而在德國營業額最高的50家企業中,有19家公司的總部設在北威州。將北威州稱為德國經濟的心臟,毫不為過。“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落戶北威州。目前在北威州投資的中資企業數量超過700家,2011年新增的中國企業就有50多家。”北威州經濟部長福格茨貝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北威州首府杜塞爾多夫,海信歐洲公司總經理方雪玉說,在德國,簽證問題最令人困擾。如果是中方外派的員工,得提前一兩個月預約,等拿到商務簽證,原本需要人手的項目就快結束了。在德國辦工作簽證也比較難,主要門檻涉及語言、學歷和工資要求。比如說,一般每月最低工資2500歐元,如果不會德語,也要求兩年之內達到融合班的語言測試要求,中方外派的銷售人員大部分難以達到這些標準。
為當地人創造就業崗位,是“造血”功能的直接表現。中國的三一重工在北威州建起了一座工廠,有望在未來5年提供600個就業崗位。中興通訊在德國有200多名職員,目前當地員工接近總人數的60%。中興通訊德國總經理李秋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德國的就業形勢不錯,所以想招專業人員,企業間的競爭還挺激烈的。因為中國品牌在德國人心中還是低廉的形象,這直接影響了當地員工的招聘。管理當地員工更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比如,在歐美市場,中國企業常會缺乏自信,覺得歐美人是專業的職場人士。李秋陽說,應學會用平等態度對待雇員,而不要有什么中外區別。能否擁有這樣的平常心,是中國企業在跨文化環境中生存需要邁過的重要門檻。
在歐債危機中,德國所受波及不大,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德中企沒受影響。李秋陽告訴記者,在德中企首要面對的就是匯率挑戰。去年初,歐元兌人民幣的匯率是1∶9.3,去年底就變成1∶8.4。比如說,在去年初簽訂一份10億歐元的合同,如果其中一些費用年底才結算,就會產生可觀的匯率損失。因此,中國企業若想通過“造血”參與歐洲經濟復興,不僅需要當地提供更多切實的優惠和便利,更需要自身在國際環境里多加歷練。▲
環球時報2012-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