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報》1月28日文章,原題:美國的中國綜合征 美國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中國購買債券以維持美國人的揮霍?花錢大手大腳的美國人在多大程度上依賴中國滿足其對廉價消費品的貪婪?如果你問美國民眾或了解世界的普通中國人,他們可能會說是40%或50%——肯定不會低于20%。
然而,正確的答案肯定會令你吃驚。根據對美國財政部報告中數據的計算,美國14萬億國債中,中國僅持有約7.5%。美國人用于購買“中國制造”商品的花銷僅占美國消費支出的2.7%。這個比例低吧,實際數字其實更低——若扣除將“中國”產品擺上美國商店貨架的所需費用,就只有區區1.2%了。
這些數字應該令政客和智庫深思他們對美中經貿關系的看法。他們需要從中汲取教訓,不要動輒指責中國搞不公平貿易或要求采取保護措施。實際上,美國國債中近70%為美國人持有。如巴里·里特霍茨(著名財經博客《宏圖》的博主——編者注)所言,“我們對外人善心的依賴遠比大家可能想象的要低。”
中國大量持有美債,說明美元仍是世界頭號儲備貨幣,也說明美中之間達成了“浮士德交易”:一方面是中國加速開動其出口機器,另一方面是美國消費者對“中國制造”商品來者不拒。但即使在穿著、消遣這類日常消費品方面,美國也遠沒有全包給中國。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研究報告就指出,雖然現在全球化得到廣泛承認,但美國經濟仍是相對封閉的。在美國銷售的絕大多數商品和服務產自美國國內。2010年進口占美國GDP約16%,其中來自中國的只占2.5%。若每項被貼上“中國制造”標簽的商品價值1美元,其中55美分的服務是在美國本土生產的。
盡管許多進口商品在中國工廠生產,但美國人通過自己的力量將勞動成本壓至最低水平。但由此帶來道義上的問題:美國大型零售商應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支付“奴隸般的工資”,抑或如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呼吁的那樣,提高工資并減少利潤在美國國內生產?從美國人與中國出口的聯系來看,政治上要求采取保護主義以抵御中國商品入侵的做法是很虛偽的。▲(作者凱文·拉弗蒂,汪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