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敏
(蘇州鷹漢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設計部,江蘇 蘇州 215000)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中國城鎮人口比重為49.68%。以目前的人口城市化速度,2011年城鎮居民的比例已超過農村居民,這標志著中國從一個具有幾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農民大國,進入以城市社會為主的新成長階段。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長,使得住房總量不斷增加,人們在關注綠色建筑、生產研發節能建材的同時,應該把低碳回歸到綠化規劃本身。人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對居住環境要求的生態化也越加迫切。提升居住區的生態品質,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承載力,已成為目前城市居住區建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之一[1]。
城市居住區建設的推進使得很多傳統文化處于消亡的邊緣,在諸多的思想理念碰撞和融合的過程中,應該給予鄉土文化以足夠的解讀、尊重和運用。同樣,在進行綠化樹種選擇的時候,也需要加強鄉土樹種在生態環境中的保護、挖掘與發揚。鄉土樹種是經過長期的栽培得以肯定的,抗逆性強,栽培技術簡單,也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大量應用不僅可以降低在成本和管理方面的費用,并且有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保護。可以說鄉土植物適應性好、抗性強、成本低,具有較高的性價比[2]。
長期以來,居住區綠化主要強調視覺景觀效果,無論是在植物選擇、模式配置等環節,還是在日常養護、管理方式等方面,都以視覺效果作為植物景觀配置的首要理念,但對于生態性能的關注度不夠。然而適宜的生態條件是植物良好生長的前提,植物本身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性才是選擇的重點,這樣才能大大增加綠量,維持生態效益。
傳統景觀綠地的規劃往往都是零敲碎打式或見縫插綠式,隨意性強且缺乏科學性。需要通過對園林綠地的科學分類,構建綠地結構和質量為一體的綠地系統,形成綠色網絡生態廊道。在綠化方面盡量構建喬、灌、草、農作物相結合的植被生態群落,以提供良好的生物通過性和繁衍空間。群落組團是居住區綠地的基本結構單元,直接決定著綠地的結構和功能。要達到相對穩定的綠地覆蓋,提高綠地的空間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綠地量,使有限的社區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在生態低碳型景觀設計的引領下,以低碳環保的綠化配置為重點的方向正在大力發展起來[3]。
在工程實踐中,所涉及的苗木形態主要有以下幾種,典型植物組團的種植就是在這些形態基礎上配置產生的:園冠闊葉大喬木,如馬褂木、元寶楓、國槐、白蠟、香椿、合歡;高冠闊葉大喬木,毛白楊、楓楊、重陽木、欒樹;高塔型常綠喬木,檜柏、大云杉、雪松;低矮塔形常綠喬木,翠柏、側柏、羅漢松;園冠型常綠喬木,香樟、黑松、白皮松、濕地松;球類常綠灌木,大葉黃楊球、金葉女貞球、石楠球、海桐球、茶梅球;修剪色帶,紅葉小蘗,金邊黃楊、紅花繼木、十大功勞;小喬木,紫葉李、玉蘭、櫻花、桂花、楊梅、枇杷、紅楓、臘梅;豎型灌木,木槿、郁李、朱蕉、叢生桂花、叢生紫荊;團型灌木,榆葉梅、胡頹子、垂絲海棠、碧桃、金銀木、梔子花;可密植成片的灌木,棣棠、迎春、錦帶、紫鵑、衛矛、云南素馨、紫金牛;普通花卉型地被,菊類,福祿考、景天、花葉絡石、八仙花、千屈菜;長葉型地被,鳶尾、萱草、香蒲、玉帶草、蔥蘭、銀邊草。
此區域種植風格強調形態錯落,喬木、灌木、草花,地被按層次分布。地被花卉以點綴為主,布置在灌木之間,形成第一層次,修剪球形灌木做高低錯落組團為第二層,次構成綠化骨架,量較大,花灌木配置少量但形態錯落——球形冠與瘦長型冠搭配,彩葉與綠葉搭配,形成豐富的視覺效果,闊葉小喬木或大喬木每組里只有1~2株或沒有,常綠喬木1~3株左右(圖1)。
從地被到小喬木層次的自然式配置,葉型地被與修剪綠球交叉種植。從大喬木到草花,標準的多層次配置,充分利用植物的體量形態之間的差異,形成錯落變化。在建筑邊緣、墻角等處的綠植處理手法:層次豐滿,空間越狹窄處植物越密實,抱角處往往以常綠豎向小喬木配合花灌木破除建筑的棱角感。不同形態的灌木組合樣式——高圓相配,形成差異,較大量的整形綠球與少量點綴地被花卉穿插組合。疏密搭配的層次配置,局部留出草坪,與組團群落形成開合對比。典型的由低到高、層次分明的組合種植,地被層線性排布,圍繞在綠球外側形成組團邊界,地被層植物之間間或跳動,形成色彩、形態的豐富變化。

圖1 建筑周圍與道路兩側種植區域
此區域綠地面積較大,在組團種植時應該注意組團之間的開闔變化,在密植組團之間留出相對較大的草坪面積。植物組團在不同位置植株錯落程度和組合方式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為綠地中普遍植栽,在構筑物、出入戶、建筑物周圍等處的植栽和宅前花園分界植栽等3類(圖2)。

圖2 住宅建筑間的綠地區域
典型綠地中植栽組團也是層次配置,但相對尺度較大,同種基調灌木數量較大,與其他植物形成主次對比,地被和修剪綠球相對較少,在中間區域成片、成線種植,形態較簡潔,在組團起始邊緣處相對錯落復雜,形成整體形態上的繁簡對比。
樓間組團或私家花園外沿用植物分隔,分隔手法為:組合修剪綠球與修剪色帶共同組合成邊界,球、灌木、草花等多用于入戶路口邊、院與院之間的分割線等處,形成疏密有致的變化節奏。
在建筑物旁、道路轉角處、景墻小品邊緣、地下車庫周圍等處的配置相應品種多、層次豐富、形態組合豐富多樣,配置方法類似于私家花園區。
公共綠地景觀相對較為粗放,以較大片的喬木、灌木組群交替形成開闔的層次(圖3)。

圖3 公共綠地區域
[1]王 貞.低碳風景園林營造的功能特點及要則探討[J].中國園林,2010(5):35~38.
[2]周旱弘.鄉土樹種造景的優勢、困境與對策[J].江西林業科技,2005(2):24~26.
[3]劉 穎.景觀設計與低碳[J].現代園林,2010(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