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芬,楊 悅
(南京林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0037)
種—面積關系(species–area relationship)或種—面積曲線(species-area curve)描述的是物種數量隨取樣面積增加而變化的規律,是群落生態學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被認為是“生態學中少有的幾個真正的定理之一”(Lomolino,2000)。種—面積關系是生物多樣性尺度轉換的重要依據[1],常被用于估算群落或區域的物種多樣性,評價區域生物多樣性的喪失狀況等,因而是生物多樣性區域保護設計以及生物多樣性評價的重要基礎[2]。
査灣自然保護區地處安徽省最南端,與江西接壤,地理位置為117°20'E,29°35'N。該地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較少,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701.6mm,年均氣溫為 15.6°C,年日照總時數 1908 .8h,無霜期240d。該地區平均海拔約 400m,坡度為35°。母巖為千枚巖,土壤類型為黃紅壤,土層厚度大于90cm,土壤疏松肥沃。調查的林分由天然次生林演替形成,林分生長狀況良好,無明顯森林病蟲害發生[3]。
在研究區內采用相鄰格子法進行調查,按照不同地理生境條件在樣地內選取12個60m×80m大樣方,然后將每個大樣方劃分為4個10m×10m的小樣方,小樣方的總個數為48,總面積為4800 m2。在每個樣方內,對林木的每木進行研究,包括DBH≥5cm的喬木的種名、位于該樣方的坐標等指標。
設置的12個樣方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具體分布見圖1。這樣的設置方法能將種群間的關系系統地反映出來。
通常用如下3種方法來研究種—面積關系,①在某一地段將樣方的面積逐漸的擴大,②將大小不同的樣方隨機的設置,③將大小不同的樣方隨機設置,然后將其結果相加。

圖1 樣方分布
通過多方比較,本文用第一種方法進行研究,對象是互相連結的大樣方,將樣方的圓點設置在右上角,將起始面積設置為2m×2m,然后逐漸的增加到4m×2m、4m×4m直至最后的32m×32m,并將樣方中的物種數目記錄下來。分別用3種模型對種—面積關系進行擬合,繪制曲線圖,并檢驗模型擬合的效果。
群落最小面積是能將群落全部特點展現出來的面積的最小值,與種—面積曲線緊密聯系。Cain(1938)指出種數面積曲線上有一個轉折點“Break”,在此以后曲線即趨水平。他發現轉折與二軸X/Y的比例大小有關,因而建議面積增加1/10,種數也增加1/10的方法。可是這個方法也有一個缺點,就是這比例由最大樣方所決定,即最大樣方愈大則種數和面積的比例愈小,而最小面積愈大。北歐學派認為恒有度達90%的為恒有種,當恒有種的數目不再增加時的樣方面積就是最小面積。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只采用了10個主觀選擇的樣方,而非隨時機選擇。
最小面積也受到分布格局的規模與強度的影響,若小樣方出現,說明分布格局的面積小,若強度(單位面積株數)為決定性因素,說明分布格局的面積比較大。對于個體數目密度集中的小斑塊,若出現在大樣方中,則小斑塊之間的距離大,若在小樣方中出現,則小斑塊的密度很小。原因是最小面積和分布格局關系較復雜,分布格局相差很大會形成結構很不相似的群體,但可能具有同一最小面積,所以最小面積的概念實際意義不大[4],本文不做具體研究。
2.2.1 種—面積關系擬合模型
在生態學文獻中,描述種-面積關系的模型很多,這里介紹主要的和常用的。下列公式中,A是面積,S是A中所包含的物種數目,B、C、Z均為參數,上述模型不屬于同一種,分別是曲線中的飽和類和不飽和類。
Connor和 McCoy(1979)模型[4]:

上式是被采用過的一次線性函數(McCoy,1979和Connor):其中C為單位面積的增加,物種數增加的量。
對數函數模型[4]:

一個運用的非常廣泛的模型就是對數函數模型(Connor&McCoy,1979),其中Z是單位面積中所出現的物種數,C是隨著面積擴大e(≈2.71828,自然對數的底)倍,增加的物種數量。
Arrhenius(1921)模型[4]:

此模型是Arrhenius(1921)用于描述種-面積關系最早使用的,后被很多學者采用,是最常用的模型。(Buys et al.,1994)。
該模型可以從景觀、區域和群落上準確的將種-面積關系描述出來。其中的參數Z與面積單位沒有關系,只是度量其空間異質性,參數C為出現在位面積中的物種數目與數量。
2.2.2 模型擬合效果的檢驗評價指標
由于種—面積曲線模型中,既有線性的,也有非線性的,其擬合效果可能與群落類型、環境條件等有關,因此對其結果有必要進行檢驗。對非線性的模型沒有檢驗方法,但是對線性的模型可以用統計的方法對其顯著性進行檢驗。所以,選擇不同的指標對其進行統一評價是非常必須的,本文針對3個指標來進行評價。
剩余標準差(RSE)

絕對偏差的平均值(AAD)

相對偏差絕對值的平均值(AARD)

其中:

這3個量均是值越小,模型的擬合效果越好。式中Si、Sti分別是觀察和通過方程計算的物種數目;n為樣本含量;k為模型中的參數個數[4]。
樣方面積不斷增大,則物種種類與數量也不斷增大,所預測的幾種函數回歸模型值較為接近,于負數值在對數函數模型的預測值中出現,由此可以說明其不適合使用在物種少的初始樣方中,也許用其來研究格局較大的樣方比較適合(表1)。分析表2可以得出,在用這3種模型進行擬合時,一種極顯性的回歸關系存在于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模型中的值不僅較大,且都與1相近。由于模型所展示的冪函數和一次函數值大于對數函數,所以,在相同的顯著性的環境下,R2值越大則該模型的擬合效果越好。種—面積關系曲線圖(見圖2)中同樣能夠得出:相對于對數函數而言,冪函數曲線和一次函數曲線與實測值點契合的更好。因此把上述模型的擬合效果指標值以從低到高的排序為:AAD、RSE均為對數函數最大,冪函數次之,一次函數最末。而AARD是對數函數最大,一次函數次之,冪函數最末。由此可見,3種模型都能很好的將查灣自然保護區內的群落的種—面積關系很好的反應出來,其中一次函數模型最合適,冪函數次之,對數函數相對最不合適。

表1 不同面積尺度下物種數實際值和預測值

表2 回歸模型和其擬合效果的檢驗

圖2 種—面積關系曲線
通過對種—面積關系的研究發現,隨著樣地的增大,群落的物種數量呈增多的趨勢,用對數函數、一次函數、冪函數逐一對種—面積關系進行擬合,發現擬合效果均好,其中一次函數最優。
實驗結果與以往研究有所差別,Williams(1943)發現小尺度上的種-面積關系符合指數模型。對中等尺度而言,冪函數最好。對大尺度而言,Logistic模型(Archibald,1949;He& Legender,1996,He & Legender,1996)最優。
[1]Arita H T,Rodriguez P.Geographic range,turnover rate and the scaling of species diversity[J].Ecography,2002(25):541 ~550.
[2]唐志堯,喬秀娟,方精云.生物群落的種—面積關系[J].生物多樣性,2009,17(6):549 ~559.
[3]曹健康,李慶玖.楓香天然林生產力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11,13(5):68 ~70.
[4]張金屯.數量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