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 豐 本報記者 徐 盼
據日本共同社29日報道,沖繩縣日中友好協會已與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對外友好協會達成協議,將圍繞用于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產品生產的稀土展開業務合作。這是中國與日本多渠道展開稀土合作的最新訊息。報道也評論說,沖繩縣與中國內蒙古自治區簽署協議之舉作為少見的“草根外交”可能引發關注。
2010年9月,中日發生釣魚島撞船事件。其后不久,中國宣布減少對日本的稀土出口。本來,這是兩件不相關的事情。但日本媒體卻硬將兩件事情連在一起,聲稱這是中國對日本采取的“報復措施”。長年從事日中貿易的雙日商社會長土橋昭夫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當時,日本媒體這樣掛鉤宣傳,肯定是為了讓其更好賣一些。當然,我們也希望中國方面能夠進行更多的說明解釋,同時中國可以就此問題與日本開展多渠道的合作”。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中國政府決定減少對日本出口稀土以后,中國駐日本大使館曾經派出專員前往日本各大商社和有關公司,說明中國政府減少稀土出口原因。
共同社指出,稀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其全球產量的90%以上來自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是最大產地。中日關系因撞船等問題產生波動,稀土的穩定供應一直懸而未決。1月19日,沖繩日中友好協會與內蒙古對外友好協會在呼和浩特簽署了以資源交流為核心的合作協議,不僅確認在經濟、貿易、文化、環境、觀光等方面展開合作,還確認將在涉及稀土的業務上展開合作。沖繩方面擬吸引高新技術企業在縣內建立工廠。
共同社說,日中兩國希望在今年9月迎來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際進一步強化“戰略互惠關系”。地方交流及稀土供應也被列入了主題,雙方將繼續對兩國友好團體間的合作給予支持。沖繩方面希望本次合作能成為其經濟自立政策的突破口。《產經新聞》認為,沖繩方面一直堅持經濟自立的政策,此舉可能成為這個政策“起爆劑”。時事通訊社說,沖繩方面希望借此開展有特色的地方外交。
日本企業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30日告訴《環球時報》,沖繩是日本各地區當中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早期日本希望通過美軍駐軍來拉動沖繩經濟,但事實表明這一設想并不現實。隨后,日本政府又希望大力發展旅游觀光來提振沖繩經濟,但旅游業受國際經濟影響很大。此外,之所以是沖繩,可能是日本政府想在沖繩做稀土的初步加工。因日本本州島的工業已經非常成熟,并不適合稀土粗加工,所以利用沖繩的土地、水以及工人來做稀土第一步加工,再把成品送到日本其他地區,這比較可行。商務部研究院日本問題專家唐淳風向《環球時報》表示,沖繩的產業仍是日本大產業的分支。日資卷入中國稀土業很深。而雙方友好協會就稀土合作達成協議,這樣非國家層面的合作方式是各國都在實施的貿易方式。政府本來就不是做貿易的,貿易一般都由非國家層面操作,所以此次協議雙方是協會并不稀奇。▲
環球時報201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