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患不均,更患不公”——轉型期的“公平感”與“沖突感”

2012-02-01 07:58:56李路路唐麗娜秦廣強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12年4期

李路路 唐麗娜 秦廣強

改革開放以來,兩個充滿張力與矛盾的過程受到國內外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一方面,中國取得了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歷史性成績;另一方面,貧富差距拉大、階層分化加劇、社會沖突與不穩定因素增加。30多年來,伴隨著中國GDP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社會貧富差距也在持續拉大,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階層之間懸殊的收入差距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普通民眾對日益顯現的社會不平等和不公平程度越來越表現出不安甚至是不滿情緒,近年來社會抗爭及群體性事件頻發且呈上升趨勢即是一個明顯的信號,這對社會和諧、政治穩定構成了不小的威脅。

在學術界,對社會不平等相關議題的研究向來是焦點和熱點話題。相當多的成果集中在對社會結構分化、流動機會(大/小)、社會開放程度(增強/減弱)、貧富差距(擴大/縮小)等一系列客觀社會現實的經驗測量和描述分析上,而對民眾對社會不平等的“主觀”認知與評價等議題卻缺乏有效討論。誠然,以基尼系數為代表的一些經濟指標是對財富分配差異狀況的客觀反映,對于了解、評估和預測收入不平等狀況有著顯著的社會意義和政策啟示價值。但就實質而言,基尼系數是一個反映收入分配的“均等”(平均、平等)狀況的指標,不涉及公眾感知與價值判斷。

有關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認知與評價涉及財富應該如何分配的問題,屬于一種倫理的判斷。并且,就最終意義而言,收入差距嚴重與否,取決于公眾的價值判斷。[1]原因在于:一方面,民眾自身對不平等狀況的感知是真實的、具體的,排除了區域、經濟發展等宏觀結構性因素的干擾;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社會人”,個體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依循的社會價值觀念以及在此情境內的認知與評價,最終決定了其心理承受能力、社會選擇與行為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開展社會不平等主觀層面的分析與探討,對于預測和評估其社會與政治后果更具價值。

社會不平等的主觀層面關注的議題非常廣泛,既包括對社會結構尤其是階層結構及階層間關系的認知,也包括對當前(收入)不平等程度的認知、對社會分配公平與否以及如何才能更加公平的看法、如何看待政府在促進平等和公平方面應扮演的角色、對當前普通人向上流動以及能被公平對待的機會是否持樂觀態度[2],尤其是對通過家庭背景和社會網絡關系實現上升流動的看法與評價;還包括階層意識、群體間對立與沖突意識等等。

本文將分析的重點聚焦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認知”和“社會沖突意識”兩個方面,既關注總體狀況及二者間關系,也考察歷時性演變趨勢及階層/群體間所體現出的差異性。需要指出的是,社會分層研究中的“公平”既有資源與生活機會“均等”、“平均”分配的指向,也有分配機會和規則“公正”、“合理”的含義?!肮c均等不是一回事,公正的可能不均等,均等的也可能不公正”[3],本文在后者也就是“公正”、“合理”的意義上使用“公平”一詞。

本文的分析主要基于歷次“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數據。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和香港科技大學社會調查中心共同組織開展的第一期“中國綜合社會調查”以及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調查與數據中心組織的第二期“中國綜合社會調查”,均設置了有關社會不平等之主觀認知、評價方面的指標。其中,在2005、2006、2008年的調查中,均設置了借鑒“國際社會調查項目”(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ISSP)跨國比較模塊中有關社會不平等(收入不平等)研究的問題。同時,對民眾社會沖突和矛盾意識進行測量的指標,也出現在2006、2008、2010年的調查之中。

一、收入不平等:“患不均,更患不公”

2005、2006和2008年的CGSS問卷中均設置了一項指標,即要求受訪者評估幾類特定職業群體“實際”獲得了多少年收入以及這幾類群體“應該”獲得多少年收入。這些收入并非各類職業群體的客觀、真實所得,而是受訪者主觀認為的、估計出的數字?!皩嶋H收入”可以被看做是一種關于收入的經驗評估,而“應得收入”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包含價值評判的“道德評估”。按照吳曉剛教授的論述,使用“實得”與“應得”收入來評估民眾的不平等認知具有顯著的優勢[4]:首先,該量表是對社會中具有明顯標識的幾大職業群體的收入評估,這就避免了諸如家庭規模、收入來源、稅率或福利等復雜問題對受訪者填答所帶來的干擾;其次,“實得”與“應得”收入相互參照,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控制受訪者在填答收入類問題上容易出現的偏差。

拋開其在測量上的優點,從該指標本身還能獲得諸多有關不平等之公平性評判的信息:第一,“實得”與“應得”收入之間的差距能夠反映出人們對該職業群體的收入是否合理、公平的判斷;第二,“實得”收入最高的職業群體的收入與最低職業群體收入之間的差距是民眾感受到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而“應得”收入最高的職業群體的收入與最低職業收入之間的差距是民眾認可的或者說能夠容忍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第三,年度之間“實得”與“應得”收入的差距能夠反映出不平等程度的演變趨勢。

(一)收入分配不公:“實然”收入與“應然”收入

1.概況

表1描述了2005年和2008年受訪者評估的各類職業群體的年度“實得”收入、“應得”收入及二者之間的差距,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職業群體是被作為“代表性群體”列為評估對象的,全國性大企業總經理代表了大型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中央部長代表了高級公務員。收入以均值和中位值兩種方式計算出來,其中括號內顯示的為中位值的統計結果。在收入水平估計值差異較大的情況下,用收入的中位數作為群體收入水平的代表值常常被認為是一種合適的做法,它排除了極端值的干擾和影響。無論是以均值還是以中位值計算的統計結果都顯示,各類職業群體的“實得”與“應得”收入之間均不對等。這表明,在民眾看來,當前社會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不公平現象。具體而言,工人這一低層職業群體的“實得”收入在2005年和2008年都被認為低于其應該獲得的收入,而醫生、總經理、銷售人員以及中央部長等群體的收入則高于其應該得到的收入。其中尤以全國性大企業總經理的收入不公平性為最高,2008年其實際得到的收入是“應得”收入的1.7倍。

表1 公眾感知的幾類職業群體的“實得”收入與“應得”收入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古訓反映的是人們對財富、資源分配的一種傳統社會心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平均主義也一度成為執政者和普通大眾追求的理想的社會分配原則。但是在3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之后,民眾對財富均分的訴求逐漸下降,對貧富差距和社會分化有了更高的容忍和接納程度,這從表1中各職業群體間“應得”收入均不相等且相差較多上可以反映出來。

當然,民眾對收入差距的容忍和接納程度與他們對公平、合理與否的判斷密切相連。圖1和圖2描繪了最高與最低收入職業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實得”收入上的差距反映的是民眾感知到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而“應得”收入上的差距則可以看做是民眾能夠容忍和接納的不平等程度。2008年民眾認為高低收入群體間的“實得”收入差距已經達到了49萬元(年收入),而合理的“應得”收入最大差距應該在26.9萬元(圖1);“實得”最高與最低之間的收入之比已經達到了20倍,而他們認為合理的差距或能夠容忍的“應得”差距應該在9倍左右(圖2);2005年的數據結果同樣反映了較高的收入差距。

圖1 最高收入職業與最低收入職業群體間收入之差(萬元)

圖2 最高收入職業與最低收入職業群體間收入之比

2.演變趨勢

比較2005年和2008年的數據可以看出,民眾感知到的實得收入差距在擴大,從2005年的17.5倍擴大至2008年的20.3倍,從26.4萬元的絕對差距擴大至49萬元;從能夠容忍的應得收入差距來看,相對比值從2005年的11.4倍下降至9.5倍,即民眾對收入差距的容忍度有所降低,但從絕對值來看,這種容忍度是升高的,從2005年的22.3萬元可接受差距提升至2008年的26.9萬元。關于這個問題,不少學者對民眾收入差距容忍度變化趨勢的判斷依據的是相對比值之差,其實這種做法是值得商榷的。我們更傾向于使用絕對差值數據并由此認定民眾的容忍度實際是上升的,因為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基數較小,其相對增長速度有可能稍快于高收入群體,但二者間的絕對差距仍在拉大,絕對差值比相對比值反映的數據結論更直觀、更可靠。

3.階層差異

收入不平等的評價認知是否存在顯著的階層或群體差異,這一點是大多數相關研究中忽視的重要內容。相比于整體數據,分群體數據有助于我們了解哪些群體擁有最為強烈的收入不公平感及其背后可能的緣由。表2描繪了六大社會階層在收入不平等認知上的差異,表中數字是各階層所評估的五種職業的“實得”收入與“應得”收入之比。數據顯示,在每類職業的收入合理性評價上,工人、農民和商業服務業人員這三大階層的數值都較高(對非技術工人收入的評估上,工人和農民的比值則是非常低,表明他們認為非技術工人的收入遠低于其所應得),其中尤以農民群體的分數最高,表明他們的收入不公平感要高于其他階層。

表2 各階層在收入不平等認知上的差異(2008年)

進一步地,我們比較各個社會階層所感知的和能夠容忍的最大程度的收入不平等狀況。表3數據顯示,工人、農民兩大底層社會群體評估的收入差距最為懸殊,他們認為當前社會最高和最低收入群體之間的比值分別達到了23.8倍和22.6倍,上層的社會經濟管理者們也感受到了較高的收入不平等狀況,他們認為最高與最低收入比達到了近20倍;其他幾類處于中間階層位置的群體感受到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相對較低。

在各階層群體能夠容忍的最高與最低收入差距上,工人和社會與經濟管理者階層的容忍度最高,而農民和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容忍度較低,處于中間階層位置的專業技術人員和辦事人員的容忍度也處于中間水平。

表3 各階層感知和容忍的最大收入差距(2008年)

2006年CGSS數據中設置的讓被訪者評估其“實得”與“應得”收入的職業群體的類別較多,基本涵蓋了從底層到高層的各種代表性群體。由此,我們可以結合被訪者本身的職業信息,考察各職業階層對自身階層收入不平等狀況的判斷。表4列出了根據7個客觀社會群體對自身“實得”與“應得”收入的評估得出的比值數據以及由總體樣本得出的評估結果。①囿于數據資料,7個客觀階層與用于進行收入評估的7個職業群體之間并非完全一一對應:“大學教授”職業對應的客觀階層是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中央部長”的對應群體是街道、鄉鎮以上黨政部門的負責人,“全國性大企業經理、董事長”的對應群體是經理人員和董事長。

表4 收入不平等(“實得”與“應得”之比)的群體自評結果(2006年)

比較有意義的發現有以下幾點:(1)農民和工人兩個群體認為自己的實得收入遠低于應得收入,且實得收入低于應得收入的幅度比一般公眾評估的差距還要大,這體現出底層群體較為強烈的收入不公平感。(2)行政辦事人員、大學教授兩類群體對自身收入不平等狀況的評價與公眾評價一致,并且大家一致認為這兩類群體的實得與應得收入基本持平,他們的收入較為合理和公平。(3)私營業主群體認為自身實得收入高于應得收入(1.33),并且高出的幅度遠大于一般公眾所評估的比例(1.17);這一現象也出現在街道、鄉鎮以上黨政負責人對中央部長收入的評價上。職業從業者對其職業群體內部的經濟收入狀況有著更為詳細的了解,從高端經濟精英和公務員的自評結果中可以知曉,收入不公狀況遠比一般公眾認知的要嚴重、復雜。(4)企業經理和董事長對自身收入的評價結果是“公平合理”(1.00),但公眾認為他們的實得遠高于其應得,這反映了不同群體在公平感上的巨大差別。

上面的數據顯示,工人、農民等底層社會群體被認為在財富與收入分配中處于極為不利的境地,其實際所得大大低于應得。而國家高級公務員、經濟精英則被認為獲得了遠高于合理范圍的財富,在收入不平等中屬于獲益的一方。

另一項指標反映了同樣的信息。在2003、2005和2006年三次CGSS調查中,均設置了一項對“近20年來獲益最多群體”進行考察的題項(其中2006年的設問是“近10年來……”)。圖3顯示,在歷次調查中,國家干部(公務員)都被認為是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獲益最多的群體;國有集體企業經營管理者在2003年時被認為是獲益量僅次于國家干部的群體,但在2005年和2006年,他們被有資產的人取代,后者上升勢頭較猛,越來越被人們認為是獲益較多的群體;專業技術人員和高學歷者一直處于中間水平,但從發展趨勢來看,他們獲得的利益被認為不如前幾年多;工人、農民、個體戶被認為是在改革中受益幅度最小的一群人,或者說,他們是利益相對受損者,在財富與資源分配中處于嚴重弱勢的地位。改革確實已經深深地改變了中國,當前由政治、經濟和文化精英結成的統治聯盟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改革之前統治集團與工農大眾之間的親密聯系。階層/群體地位關系的急劇調整可能會造成一系列結構性沖突和矛盾,兩極分化的加劇和社會公平的喪失,將構成威脅政治穩定的重要因素。[5]

圖3 近20年來獲益最多的群體(2003、2005、2006)

(二)公平指數

結合上文提到的“實得”與“應得”指標,沿襲吳曉剛的“公平指數”的邏輯思路并借用他的概念,我們構建了一個簡化的公平指數①基于國際比較的目的,吳曉剛用基尼系數對每個被訪者對收入不平等的評估進行了歸納總結。他特別計算了估計的實際收入的基尼系數和應得收入的基尼系數,然后用這兩個基尼系數的比率表示被訪者自己對收入不平等的實際程度的估計,和他們對應得收入不平等的差距有多大。這個比率就是“公平指數”。本文沿襲了吳曉剛的邏輯思路和概念,根據文本的分析目的加以簡化,主要用于分析不同社會階層或群體的公平感。特此說明。。公平指數的基本邏輯思路是:“實得”與“應得”收入相等是最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狀態,而二者相差幅度越大,則表明越不公平;公平指數就是用來衡量這種距離公平狀態的差距幅度的大小,數值越大,則表明被訪者越認為收入不合理、不公平。本文簡化的公平指數的計算過程如下:首先計算出被訪者評估的某一職業群體的“實得”與“應得”收入的比值;其次,將該比值減去1之后取絕對值,得到該個體對這一職業群體收入的公平性判斷得分,也就是公平指數得分;最后將被訪者在所評估的這五個職業群體上的絕對值相加,得到該被訪者的收入公平指數總得分。按照這個程序計算2008年所有被訪者在5類職業群體收入不平等認知上的公平指數(平均值),普通醫生的得分為0.59,大型全國性企業總經理的得分為1.92,銷售助理的得分為0.77,工廠工人的得分為0.37,中央部長的得分為1.25??梢钥闯?,大型全國性企業總經理的收入被認為是最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其收入水平遠遠高于公眾認為的合理水平;中央部長的收入水平同樣被認為具有較高的不公平性;工廠工人的收入距離合理水平較近,公眾一般認為二者間距離相差不是很大。

將被訪者在5個職業群體收入上的公平感指數相加可以得到總的公平指數,從階層或群體比較的角度來看,他們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表5顯示,農民、工人和商業服務業人員作為社會中的中下層群體,公平指數得分最高,表明他們認為當前存在著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公現象,相比較而言,辦事人員和高層的社會與經濟管理者則沒有如此強烈的分配不公平感。

表5 公平指數的群體差異

(三)有關政府責任、機會平等的判斷

表6展示的是各階層對當前社會不平等和政府責任及所扮演角色的評價,表中數字代表的是受訪群體中對這些說法持有同意(“非常同意”和“同意”)觀點的百分比。結果顯示,當前收入差距過大已成為各方的一個共識;縮減貧富差距、為失業者提供基本保障已成為各方對政府責任的共同期待;各方也認為應該實現教育機會的均等。

表7反映了人們在機會平等上的認知評價,即人們對先賦性因素、自致性因素以及關系網在人生發展和成功中的作用的判斷。工人、農民等低層社會群體中認為家庭富裕、性別等先賦性因素對人生成功和發展更為重要的比例最高,而中上層群體更看中人力資本、努力工作等自致性因素;對于政治關系網絡,低層群體認為其重要的比例較高。上述結果表明,在低層群體眼中,當今社會并不是一個公平的、機會均等的社會,家庭出身、關系網絡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表6 各階層對貧富差距及政府責任的評價(2008年)

表7 認為下列因素在人生發展/成功中“重要”的數量比例(2008年)

二、社會沖突意識:狀況及趨勢

對階層/群體間相互關系尤其是利益對立、矛盾沖突關系的判斷,同樣是社會不平等主觀層面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通過分析歷次CGSS數據,我們可以了解民眾對社會群體間沖突現實的真實感受,并獲得有關階層間差異、縱向演化趨勢的信息。

(一)總體概況

在2006、2008、2010年三次年度調查中,被訪者均被要求對四對社會群體間的沖突嚴重程度作出評估,圖4展示了2008年調查結果。從中可以看出,在四對群體沖突關系中,窮人和富人階層、上層和底層之間的沖突被認為較為嚴重,分別有65.5%和61.8%的被訪者認為這兩對群體間利益摩擦、沖突甚至對立程度嚴重,遠高于其他兩對群體間沖突。受訪群體的上述主觀判斷應歸因于當前貧富兩極分化的客觀社會現實。

圖4 不同社會群體間沖突嚴重程度評價(2008年)

(二)階層群體差異

圖5描繪了2010年社會調查中五個主觀認同階層對于四對群體間沖突嚴重程度的看法,數字代表的是認為沖突“非常嚴重”和“比較嚴重”的比例之和。圖中反映的基本趨勢是,無論是在哪種群體間沖突上,階層地位越低的群體,越認為存在較為嚴重的社會沖突,當然這一基本趨勢在中上層群體中出現了例外。如前文得出的結論,下層群體在改革中受益微弱,且有著較為強烈的收入不公平感,這種感受有可能會轉化為激烈的沖突意識和行動傾向,甚至會成為社會不安定的潛在誘導因素。

圖5 各階層中認為群體間沖突嚴重的比例(2010年)

接下來,我們對沖突嚴重程度的五個等級賦分,生成一個反映民眾社會沖突意識的指數。其中,“根本沒有沖突”賦分為0,“不是很嚴重”賦分為1,“一般”賦分為2,“嚴重”賦分為3,“非常嚴重”賦分為4。將被訪者在上述四個群體沖突關系上的得分加總,可得到他們對當前社會群體間沖突狀況的總體判斷。各階層的社會沖突指數得分分別為:社會下層9.5,社會中下層9.0,社會中層8.7,社會中上層8.9,社會上層8.3。這表明:社會下層群體擁有最高的社會沖突意識;社會經濟地位越高,沖突意識越低。

(三)縱向趨勢

圖6顯示的是2006、2008、2010年民眾認為群體間沖突“嚴重”(“非常嚴重”和“較為嚴重”相加)的比例,從中可以看出群體間社會沖突嚴重程度的演變趨勢。公眾認為四對群體間的沖突嚴重程度均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在有的群體間沖突上,還出現了大幅上升的局面??梢?,在過去的一段時期里,民眾的社會沖突意識或不滿、不安情緒是越來越高的,如果任由這種狀況發展演變下去,可能會帶來較為嚴重的社會政治后果,這一問題應該引起各方重視。

三、二者間關聯:分配不公是否會引發沖突?

影響人們社會沖突意識的因素很多,既可能由客觀地位決定的階層間、群體間社會經濟差異、利益摩擦導致,也可能由主觀的相對受益/剝奪感產生。在本文中,我們考察個體公平性認知與社會沖突意識之間的關聯,具體來說,公平性認知從對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判斷和對整體社會的公平性判斷兩個方面來操作。從前者那里,我們可以判斷社會沖突感受到物質性因素影響的程度,而從后者那里,則可以判斷社會沖突感受到價值性因素影響的狀況。[6](P110)

圖6 各群體間沖突嚴重程度(非常嚴重和比較嚴重)及其趨勢

(一)基本描述

2010年CGSS問卷中設置了讓被訪者評價“目前個人收入是否公平(考慮到自身的教育背景、工作能力、資歷等各方面因素)”和“當今社會是否公平”這兩道有關社會不平等之公平性認知的題目。對社會沖突意識的衡量,我們依然是將被訪者對四對群體間沖突嚴重程度的判斷得分相加,分值越高則表明沖突意識越強烈。表8顯示,無論是在收入公平性還是在社會公平性的判斷中,在公平感與社會沖突意識的關系上均呈現出“公平感越高,沖突意識越低”的趨勢。在公平感最高和最低的受訪群體之間,社會沖突指數相差很大。通過方差分析結果也可以看出,在有著不同公平感認知的受訪群體之間,社會沖突意識也有非常顯著的差異。

表8 持不同公平態度的群體在社會沖突意識上的得分(2010年)

(二)統計模型分析

下面,我們在統計模型中檢驗“公平感”與“沖突感”二者間的關系?;?010年CGSS數據,在以社會沖突意識得分為因變量的回歸模型中,使用的控制變量有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階層地位,作為解釋變量的收入公平感與社會公平感均被視為定距變量而納入模型(取值1~5,數值越大,公平感越高)。另外,在兩個模型中,我們還分別納入了收入公平感、社會公平感與階層地位的交互項,因為公平感與階層地位間可能存在著一定的關聯。表9顯示,性別、年齡兩個變量對沖突意識得分無顯著影響,教育程度變量影響顯著,文化程度越高,沖突意識得分就越高。在控制其他變量的基礎上,階層地位變量在兩個模型中均統計顯著,與社會上層相比,階層地位較低的群體有著更高的沖突意識。

表9 以社會沖突意識得分為因變量的一般線性回歸結果

續前表

從表9可以看出,收入公平指數與社會公平指數均統計顯著,個體收入公平感越高,社會沖突意識得分越低;社會公平感越高,社會沖突意識得分同樣越低。也就是說,在一個讓成員能夠感受到更多公平和合理的社會中,成員的不滿情緒、沖突意識就會明顯減弱;反之,如果社會成員感受到嚴重不公、不合理,這個社會將會矛盾叢生、怨怒彌漫,充斥著濃重的“火藥味”。李培林等使用2002年全國調查數據,檢驗了收入分配公平性評價和財產占有公平性評價兩個自變量對社會沖突意識的影響,結論亦是如此[7](P115-118),但他們并沒有考慮公平性認知與階層地位之間的交互效應。在統計模型中納入交互項,能夠獲得二者對因變量影響的更為細致、復雜的數據信息。

從階層地位與公平指數(收入/社會整體)的交互項上看,中下層群體與公平指數的交互項系數均為負值,且中上層與公平指數交互、下層與公平指數交互兩個系數均統計顯著。這表明,與處于社會上層的群體成員相比,處于中下層群體的成員,其公平感上升能夠顯著降低其社會沖突意識。也就是說,中下層群體成員對收入分配和整個社會的公平性有較高的敏感度,如果在資源分配和機會獲得上賦予他們更多的公平性與合理性,那么,他們的社會沖突傾向將會顯著減弱。

四、小結與討論

首先,無論是從受訪群體感受到的收入分配狀況,還是從他們認為合理的收入分配狀況中均可以得出這樣的信息,即民眾并不追求“平均主義”的“理想式”分配原則,而是認可和接受財富分配上的差距,但是,這種差距要以公平、合理為前提?!安换脊?,而患不均”這句描述民眾在財富分配時心態的古訓在社會轉型的今天應該更恰當地表述為“患不均,更患不公”。

其次,民眾普遍反映當前的收入不平等持續拉大,收入分配欠缺公平性與合理性。在受訪群體看來,高級公務員和經濟精英在改革中受益最多,獲得了遠高于他們應得的收入,而工人、農民群體的收入則遠低于其應得。收入不平等及收入分配的不滿不僅是源于高、低收入群體的差距在拉大,而且還在于人們在收入上的“相對不公平感”,即人們認為實得收入和應得收入之間的差距也在拉大,后者和“公平”、“合理”概念有更直接的聯系。另外,民眾感受到的實際貧富差距程度遠高于他們能夠接受和容忍的程度,盡管民眾對差距容忍的限度也在提高,但民眾容忍度增加的幅度要遠小于實際差距拉大的幅度;而底層群體對收入不平等的容忍程度相對要低于其他群體,其不公平感、相對剝奪感更為強烈,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信號。

第三,一些群體間的矛盾與沖突被認為達到了較為嚴重的程度,并有持續惡化的趨勢。一方面,窮人和富人之間、上層群體和底層群體之間沖突的嚴重程度遠高于其他群體間的沖突,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兩類群體在改革發展中分別處于獲益最多和獲益甚微或相對利益受損的位置;另一方面,各群體間沖突的嚴重程度在過去幾年中有持續上升的勢頭。盡管對社會沖突狀況的評估與真實的沖突意識不能畫等號,并且成員的認知與真實的社會政治行動不存在必然關聯,但一個被認為群體間關系劍拔弩張、利益摩擦與沖突不斷的社會,是有著較高運行風險的。社會沖突意識居高不下,其背后緣由及可能帶來的社會政治后果等議題均值得關注與深思。

第四,對財富和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認知與社會沖突意識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社會不平等的持續拉大以及分配過程和結果的不公平性,會帶來社會怨怒的積聚及沖突意識的上升,如若重視不足或處理不當,甚至會帶來嚴重的社會政治后果。與此同時,在中下層群體中,公平感的提升能夠顯著降低其社會沖突意識,且該減幅要高于上層群體。由此引出的政策與實踐意義在于: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尤其是維護中下層群體的權益和利益,保障他們獲得公平參與社會競爭的機會并在資源分配中獲得合理的份額,將社會政策適當“向下”傾斜,對于消減社會沖突,增進社會和諧,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五,社會不平等的主觀層面相關議題的研究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與基尼系數、社會流動率等客觀經驗指標相比,主觀層面議題關注“是否公平合理”、“應該如何”等規范性價值評判。僅僅從客觀指標出發不能準確預測民眾的主觀認知和評價,而主觀評價指標反映的信息更為真實、具體,并且能夠與一系列社會政治后果性指標相關聯。即便不能作為預測和評估社會經驗現實的唯一指標,它們也能在視角轉換、解釋論證等方面為預測和評估過程提供有益的補充。

[1][4]Xiaogang Wu.“Income Inequality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The China Quarterly,2009,200.

[2]懷默霆:《中國民眾如何看待當前的社會不平等》,載《社會學研究》,2009(1)。

[3]李強:《社會分層與社會空間領域的公平、公正》,載《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1)。

[5]康曉光:《未來10年中國政治發展策略探討》,載《戰略與管理》,2003(1)。

[6][7]李培林等:《社會沖突與階級意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夜色91|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久久人体视频|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亚洲三级a| 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97在线免费|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网| a毛片基地免费大全|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色网站|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8090成人午夜精品|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毛片在线看网站| 永久在线播放| 日韩免费成人|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日韩视频福利|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国产欧美高清|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色AV色 综合网站|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a天堂视频| 亚洲另类色|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a毛片在线| 澳门av无码|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色亚洲成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玖玖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观看| 国产流白浆视频|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久久午夜影院|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5| 欧美日本二区|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视频大全| 99re在线视频观看|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国产91小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免费入口视频|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992Tv视频国产精品|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自慰网址在线观看| 伊人查蕉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