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中
2012年是美國大選年,從總統大選到眾議院選舉、州長選舉,競選是今年美國政治生活的重中之重。有理由相信,今年美國將呈現一種內“戰”與外“和”的新形勢,也就是說,美國國內政治的火藥味將比國際政治的濃厚得多。
先談談美國的內“戰”形勢。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與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姆尼之間的決斗很有可能上演。“階級戰爭”一詞是三年來奧巴馬的政敵不時對其政策的攻訐。以前奧巴馬對這“階級戰爭”批評躲躲閃閃,如今則理直氣壯地應對。他在今年的國情咨文講話中毫不避諱該詞,他說:“你愿意的話就稱它為階級戰爭也未嘗不可。但要一位億萬富翁繳稅率至少和他的秘書相等總不為過吧?”對此,羅姆尼卻譴責他“利用國情咨文來分化富人和百姓”。尚未結束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喊出的就是“99%對1%”的口號。這一切倒真有點階級斗爭的氣氛。今年總統競選很可能變成一場內“戰”。
再來看美國的外“和”形勢,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亞太求穩,二是中東觀望。根據美國的新軍事戰略調整,美國在海外的軍靴腳印將逐漸減少。可能會仿照去年5月擊斃本·拉登的做法,加大精確空襲打擊對抗分子的力度。而奧巴馬在結束伊拉克戰爭與逐步減少阿富汗戰場軍隊后,側重于“重返亞洲”戰略。筆者看來,盡管美國在亞太地區看似加大了軍力,但是其主要目的還是求穩而不是尋戰。美國將聯合盟國與中國軍事博弈,打互不碰撞的“太極拳”,卻又同時加強中美軍事對話。正像美軍太平洋司令威拉德所說“中美密切合作”對亞太地區是頭等重要的。
另外,美國外“和”形勢的特點還體現在對中東的“觀望”上。“阿拉伯之春”以后中東政治形勢的發展越來越變得不以美國意志為轉移。在國際戰略中一貫持現實主義態度的奧巴馬只能裝出一副威嚴姿態而不會鋌而走險。美國“賠了夫人又折兵”,卻不能控制伊拉克局勢,特別不能制止伊拉克與伊朗日益靠攏。美國幫助推翻穆巴拉克政權,可換來的是一個與美國關系不穩定的傾向于伊斯蘭原教旨的新埃及。
美國對堅決立志要成為核強國的伊朗最感頭痛,苦于無錦囊妙計。經濟制裁從來達不到目的。伊朗是中東人口大國,擁有7000多萬人,美國有了侵占3000萬人的伊拉克的“血”的教訓,絕對不會著急跑去伊朗重蹈覆轍。沒有華盛頓點頭,以色列是不敢對伊朗輕舉妄動的。奧巴馬是歷任美國總統中對以色列親和力最弱的,不會支持以色列冒昧行動。對伊朗開戰遠遠不是美國今年的要務。▲(作者是旅居美國的知名印籍華人學者)
環球時報201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