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
近些年來,內地游客到香港訪問引起的法律訴訟案件層出不窮,北京大學一位教授因為對發生在香港地鐵上的一個事件發表評論,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些人還借此夸大內地和香港之間的對立尤其是文化對立,但筆者認為,這種“對立”并不存在,不應被夸大。
筆者認為,隨著香港回歸尤其是中國經濟近十年來的快速發展,內地與香港的人員、資源、信息交流的規模和深度都遠遠超過以往,盡管確實存在有些內地游客在港形象不佳、引發糾紛的現象,但融合已經是內地與香港之間關系的主流,不少香港人也努力支持和鞏固這種融合。例如,筆者在香港廉政公署的一位好友在內地講學期間,就慷慨解囊,為湖北省通山縣捐建小學。筆者在和香港學術界交流時,所有的學者都彬彬有禮,表現出專業人士的學術素養和人格風范。這一切既反映了香港社會的文明程度,也反映出兩地間積極融合的一面。
不過,太陽底下也有陰影,內地與香港之間的文化、社會習慣的差異客觀存在。香港是法治社會,但更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社會。作為一個法律人,我了解香港法律的淵源,更了解香港法律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在處理兩地間文化、社會習慣差異引發的糾紛時,雖然香港的有關條例規定非常明確,但監管人員也可以采取人性化的方式處理此類問題,對內地游客的不良習慣好言相勸,而不是居高臨下,當眾給人難堪。法無外乎人情,發生在香港地鐵的這一事件,根本不是一個所謂的文化對立或法制問題,而是一個社交禮儀問題。如果再在媒體的渲染下夸大對立,很可能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新聞媒體習慣于深文周納,他們把這起糾紛作為新聞淡季時“狂歡”的契機,不僅在互聯網上進行所謂的民意調查,而且還渲染對立性的情緒,北京大學那位教授的言論也被不斷轉載甚至斷章取義。新聞媒體可以表達自己的態度,也可以組織公開討論,但不能無視基本的事實,以偏概全,損害的不僅是事件相關者的名譽,同時也損害了媒體的公信力。公眾往往需要了解類似事件的來龍去脈,而不需要媒體急于表明自己的態度,或者為了吸引眼球而斷章取義。
其實,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總喜歡將人分為三六九等,進行地域歧視,這種文化發展中特有的現象內地人有,同樣也不可避免地存留在香港人內心深處,單從這一點,內地和香港談不上有文化對立。因此,由坐地鐵引發的這起糾紛,雖充分展現出香港和內地之間的融合仍有不足,但決非文化關系的對立。已經出現的緊張關系不應被人為地夸大,也無需害怕由此出現個別的情緒。拋棄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搞地域歧視的舊觀念,是內地與香港今后要一同面對的觀念難題。▲(作者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環球時報201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