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大學 張傳平 謝曉慧
中國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分析①
中國石油大學 張傳平 謝曉慧
隨著經濟全球化、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趨勢的加快,中國石油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國際競爭挑戰,為了更好地適應這一新環境,必須提升中國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本文分析了中國石油企業的現狀,并論述了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最后運用PCA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影響中國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建議對策。
石油企業 國際競爭力 主成分分析
石油是一國工業發展的“血液”,石油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近10年來,中國經濟以10.39%的增長速度快速發展,石油供需矛盾越來越凸現出來,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因此,及時提升和加強中國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便顯得十分必要。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分析過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其中優秀成果有:美國學者Porter認為影響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主要有:企業現有競爭對手因素、供應企業因素、客戶企業因素、企業潛在競爭力因素、替代品因素[1];彭麗紅(2002)構建了企業競爭力評價模型,認為決定企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資源、能力與環境[2];譚宏(2006)在企業產品結構特征的基礎上,提出了多產品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理論模型[3]。近年來,許多學者研究了中國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運用價值鏈分析法分析了中國石油產業各部門及整體的競爭力,得出了中國石油企業與國外大的石油企業相比在競爭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的結論[4];采用SPSS因子分析的方法對中國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分析評測[5]。
本文通過主成分分析,能夠找出影響中國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使企業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劣勢, 從而引導企業抓住機遇,制定正確的競爭戰略,確立正確的提升對策, 這不僅對中國石油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深化中國石油產業體制改革具有戰略性意義。
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國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現狀進行分析。
石油石化產業的規模經濟效應是很大的,規模的大小直接影響其國際競爭力。中國石油企業的規模不經濟使得原油開采成本和加工費用過高,而且下降比較緩慢。國內三大石油公司近4年來的平均生產成本為9~13美元/桶,而歐佩克中東成員國的原油開采成本約為每桶5美元,太高的開采成本大大降低了許多以原油為原料的系列產品的競爭力。
中國煉油企業的技術水平相對來說比較低,很多技術都是向外國學習和借鑒的,沒有自己的自主知識產權。據統計,在中國石油企業的主要技術中,上游主體技術競爭力強的占13.8%,競爭力中等的占4.5%,競爭力弱的占51.5%。然而,技術才是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基礎,若中國長期引進外國技術,不僅會增加成本,而且會受到外國在一些關鍵技術上的限制,不利于產業的長遠發展[6]。
石油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整體規模是參與國際競爭的前提。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2010年獲得了304.6億美元的純利潤,BP石油公司當年的純利潤則為371.6億美元。而中國三大石油公司與國際石油巨頭相比,差距還是相當大的,中海油2010年只實現凈利潤82.4億美元。經營效益的低下顯示出中國石油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還是沒有足夠的競爭力。
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擁有后備資源的多少直接關系到石油企業將來能否繼續發展的問題。2010年,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增加油氣儲量約35億桶當量,是當年油氣當量產量16億桶的2倍;而中石油當年新增油氣儲量為11.15億桶,是當年油氣當量產量8.58億桶的1.32倍。由此可見,中國石油企業在儲量上還是和國際大型石油公司有差距的,這不利于資本運作和競爭力的提升。
由現狀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石油企業和國際石油公司相比,在企業規模、技術和盈利能力等方面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首先,中國不斷增加的石油需求要求石油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據統計,1999~2011年中國石油年消費平均增長速度為6.85%,而石油生產平均增長速度僅為1.69%,石油的生產遠遠滿足不了石油的消費。2010年,中國從海外購買了創紀錄的2.393億噸原油,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了55%,根據各種國際能源機構的預測,到2020年,其對外石油依存度將達到76%。一旦國際石油市場出現較大變動, 中國的經濟勢必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加強自身石油石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便顯得十分必要,只有這樣,才會保證中國的石油供給能夠平穩運行。
其次,激烈的國際石油市場競爭要求中國石油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近年來,經過一系列大規模兼并重組,形成了埃克森美孚、BP、英荷殼牌等一批巨型石油公司,這些巨型跨國石油公司控制著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業產值,其貿易量和直接投資金額超過了全世界的2/3,并擁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石化先進技術[7]。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中國石油企業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完全取決于自身國際競爭力的強弱。
再次,石油資源的稀缺性和分布不均勻性決定了中國石油企業必須提高自身的國際競爭力。據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儲量僅存13331億桶,分布最主要還是在中東,這里擁有世界石油探明剩余總儲量的56.6%[8]。總體上,歐佩克占世界石油探明剩余儲量的77.2%,非歐佩克成員產油國主要分布在前蘇聯(9.2%)和北美(5.5%)。世界油氣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均勻性是石油公司之間進行競爭的直接原因,如何在這種國際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直接取決于石油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為了縮小中國石油企業與國際大型石油企業的差距,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很有必要找出影響中國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在許多問題中,所研究的指標很多,通常以每個指標的方差作為樣品差異程度的一種度量。但對于多變量,指標間往往有一定的相關性,各指標的方差也相互關聯,致使各指標的方差沒有明顯的差異,這就給數據的處理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有必要在盡可能少丟失信息的前提下減少指標的個數,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利用降維的思想,把多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綜合指標,以反映原有指標的信息。所以,應用主成分分法能夠較理想的測算影響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評價國際競爭力水平應遵循如下步驟。
3.1.1 原始數據標準化
(1)式中,X*ij表示標準化后的數據;Xij為原始數據;Sj為標準差。
3.1.2 求相關系數矩陣
3.1.3 計算相關矩陣
3.1.4 求相關系數矩陣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計算主成分得分
(4)式根據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解釋主成分物理意義。
石油行業具有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高回報和回收期長等特點,決定了影響企業國際競爭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綜合實力和市場占有率。而企業綜合實力的大小和市場占有率, 是由企業規模、技術水平、資源擁有量、管理水平、社會責任等因素決定的。如果石油企業擁有豐富的優質油氣資源、先進的技術和充足的資金,那么它們的油氣勘探開發效益就好,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就強;如果經營規模大,管理水平高,那么經營成本就低,綜合效益就高[9]。
本文出于實用性考慮,基于國際競爭力的內涵、本質及特征,綜合考慮了石油企業的自身特點及數據的可獲性,初步確定影響我國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為:營業額、總資產、年凈利潤、實現利稅總額、主營業務收入、負債總額、科技成果數目、油氣產量、油氣可采儲量、流動資產周轉率、產品銷售率、成本費用利潤率、銷售收入、剩余可采儲量、科技投入強度、技術開發貢獻率、設備新度系數、資產保值增值率、資產負債率、廢水中SO2排放量、事故死亡率[10]。
本文考慮到分析的可操作性和某些數據采集的困難,采用以下因素進行主成分分析:營業額、海外原油產量、海外權益油產量、海外石油剩余可采儲量、資產負債率、產品銷售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廢水中SO2排放量、事故死亡率等9項指標。以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為研究對象, 選取上述9個反映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采用公司年報中的系列數據,見表1,應用SPSS 軟件對其國際競爭力進行主成分分析。表中:X1為營業額/百萬元、X2為海外原油產量/百萬噸、X3為海外權益油產量/百萬噸、X4為海外石油剩余可采儲量/百萬噸、X5為資產負債率(%)、X6為產品銷售率(%)、X7為流動資產周轉率(%)、X8為廢水中SO2排放量/萬噸、X9為事故死亡率/人/100百萬工時。
表1 2006~2010 年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數據
表2 相關系數矩陣
表3 總方差分解
表4 旋轉后的因子分析載荷矩陣
表2為相關系數矩陣,表示各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從表3可以看出,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為95.211%,已超過了85%,所以只取前3個主成分作為影響公司國際競爭力的新變量來分析就夠了,用Y1、Y2、Y3 表示前3個主成分;表4 中的每個數據表示了相應因子變量對相應原變量的相對重要程度,利用表4的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將各因子表達為變量的表達式,得到因子得分函數為:
第一個主成分因子主要由變量營業額(X1)、海外原油產量(X2)、海外權益油產量(X3)、資產負債率(X5)、產品銷售率(X6)5個因素決定的,它們作用在因子上的載荷分別為0.910,0.991,0.998,0.881,0.920,也就是說第一個主成分因子主要反映的是X1、X2、X3、X5、X6 方面的情況,所以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企業規模、償債能力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力,同時在該主成分中,海外石油剩余可采儲量的數值也較大,故第一主成分也反映了企業未來發展能力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力;第二個主成分因子主要由變量廢水中SO2排放量(X8)、事故死亡率(X9)2個因子決定的,作用載荷分別為0.982,-0.794,第二個主成分因子主要反映的是X8、X9 兩方面的情況,這說明第二主成分反映了企業安全環保和技術水平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力;第三個主成分因子由流動資產周轉率(X7)決定的,作用載荷為-0.992,第三個主成分因子反映X7這一方面的情況,這說明第三主成分反映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力。
綜合來看,公司具有一定的企業規模、償債能力和安全環保意識,對國際競爭力產生了很大的正面影響;而它的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相對較弱,對國際競爭力產生了負面影響;同時,公司未來的發展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 要想提高中國石油公司的國際競爭力,需要繼續爭取以較低的成本籌集更多的資金,從而提高償債能力;繼續增強企業的規模實力和發展創新能力,不斷提高企業的知識含量和科技含量,改進生產技術,降低成本,進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加強企業的管理水平, 通過管理創新構建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1] 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 and Basingstoke: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0.
[2] 彭麗紅.企業競爭力的管理與評價[C].北京大學,2002年中國博士后經濟與管理前沿論壇,北京,2002.
[3] 譚宏,寧宣熙.企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模型與計量方法研究[J].商業研究,2006(14).
[4] 王育寶,呂璞.中國石油石化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J].資源科學,2005(6).
[5] 丁苗,謝光亞.中國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評價[J].經濟問題探索,2008(11).
[6] 段進鵬,周媛.我國石油產業競爭力分析[J].商業時代,2008(4).
[7] 何亞婉等.加強我國石油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對策探討[J].石油地質與工程,2007(4).
[8]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EB/OL].http://www.bp.com/sectionbodycopy.do?categoryId=7 500&contentId=7068481.
[9] 胡麗娜,王宇奇.我國石油企業核心競爭力影響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科技與管理, 2008,10(1).
[10] 張立凡,李東.基于屬性簡約的石油企業競爭力指標體系構建[J].工業技術經濟,2006,10(10).
F724
A
1005-5800(2012)07(a)-205-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R09062 9B)。
張傳平(1957-),男,山東淄博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主要從事運籌學與能源經濟學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