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影, 楊維華
腹瀉是兒科常見病、多發病,小兒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全,故尤以脾虛瀉多見。此型腹瀉常見于西醫非感染性腹瀉,而目前西醫對此類腹瀉尚無特效療法;中藥可健脾止瀉,但患兒懼藥怕苦,故采用或配合外治療法已為大勢所趨。筆者導師應用內外結合(磁貼天樞穴并口服七味白術散)治療該病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1-06/2012-05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兒科門診收治3歲以下脾虛泄患兒60例,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2個月至2歲5個月;病情輕度37例,中度3例;急性34例,遷延性5例,慢性2例。對照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齡3個月至2歲2個月;病情輕度18例,中度2例;急性腹瀉16例,遷延性3例,慢性1例。兩組性別、年齡、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泄瀉(脾虛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1)年齡<3歲;(2)符合中醫小兒脾虛泄瀉診斷標準;(3)臨床分型為輕型、中型者。
1.4 排除標準 伴重度營養不良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者。
1.5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可根據病情適量給予口服補液鹽,同時口服七味白術散顆粒劑(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藥物組成:焦白術、藿香、茯苓各10g,木香6g,葛根15g,西洋參、炙甘草、生姜各3g。瀉久傷陰肺燥,大渴不止者,加花粉、石斛;陰虛明顯者,加沙參、石斛、烏梅、白芍;脾虛欲陷者,重用參、術,加升麻、黃芪以升陽舉陷;瀉下不止者,加訶子、肉蔻以加強收斂固澀之力。開水沖泡,<6個月者每日1/2劑,6個月至1歲每日2/3劑,>1歲每日1劑,少量多餐代茶飲。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用鋇氧體磁片(40~50mT)制成“止瀉貼”,每次2片,根據瀉南補北的原則[2]分別將南極或北極(同極)置于患兒雙側天樞穴上,外用膠布或紙膠帶固定,每次2h,每日2次;兩組均以3d為1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記錄大便的次數、性狀,患兒癥狀、體征、舌象、脈象,血、尿、便常規等;觀察副反應及隨訪2周復發情況。
1.7 療效判定標準 (1)臨床痊愈:大便次數、性狀及癥狀、體征完全恢復正常,異常理化指標恢復正常;(2)顯效:大便次數明顯減少(減少至治療前的1/3或以下),性狀好轉,癥狀、體征及異常理化指標明顯改善;(3)有效:大便次數減少至治療前的1/2,性狀好轉,癥狀、體征及異常理化指標有所改善;(4)無效:未達到以上有效標準者[1]。
1.8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兩組療效比較用Ridit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病例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n(%)]
表1可見,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
2.2 副反應和隨訪 兩組均未發現不良反應者。治療后隨訪2周,觀察組未見復發病例,對照組復發2例。
《景岳全書》曰:“泄瀉之本,無不由脾胃。”小兒“脾常不足”,或久病遷延不愈,脾胃虛弱;或風寒、濕熱外邪雖解但脾胃受損;或飲食饑飽無常,過食生冷油膩損傷脾胃;此皆可導致脾虛,脾虛則清氣不升、運化失司,小腸無以分清泌濁,大腸無法傳導變化,水反為濕,谷反為滯,合污而下,則發生泄瀉。其病機為脾虛濕勝,“津液不足,而久瀉不止”,其治宜用“錢乙白術散滋養脾陰”(《幼科發揮》)。白術散是治療小兒脾虛泄瀉之良方,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甘草擬四君子之義益氣健脾,木香、藿香芳香醒脾,化濕行滯;葛根能鼓舞胃氣、止瀉升清。臨床應用時,針對小兒泄久傷津的特點,方中人參均用西洋參,以益氣陰,升津液,除煩渴。諸藥相配,共奏健脾益氣,升津滋液,運濕止瀉之效。方中葛根劑量加倍,令“胃氣上升,津液自升”,并以煎湯代茶飲,脾胃津液充足,泄瀉煩渴自止[3]。
根據筆者導師臨床經驗,脾虛瀉因小兒脾胃已傷,小腸分清泌濁及大腸傳導功能不足,故小兒進食中藥后藥物消化吸收功能較差,不能迅速達到健脾運濕止瀉功效,臨床加用磁療輔助,磁片產生的磁力線,相當于針刺的效應,作用于天樞穴,能調腸腑,理氣滯,可迅速止瀉而及時控制病情進展。有學者對造模的脾虛瀉小鼠進行針灸天樞穴研究,結果顯示針灸天樞穴后能增強SIgA的分泌,改善腸道局部免疫功能,并有效保護腸道黏膜的完整性,從而促進化學和機械消化,增強小腸吸收功能而達到止瀉效果[4]。現代研究認為將磁片貼于天樞穴,磁片產生無形的磁力線透入皮膚并達到穴位相應深度,再通過經絡對胃腸功能產生影響,改善胃腸道血液循環,增強胃腸道免疫功能,促進小腸對水分、葡萄糖等物質的吸收,調節胃腸道植物神經功能而收斂止瀉[5,6]。磁貼天樞重在治標,能迅速調節胃腸功能而止瀉,口服七味白術散重在治本,益氣健脾,運濕止瀉;兩者合用,標本兼治,可迅速發揮療效,并能縮短療程,預防復發,值得臨床推廣。
[1]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72-276.
[2] 洪虹.磁貼天樞穴治療小兒非感染性腹瀉80例[J].中醫外治雜志,2008,17(4):18-19.
[3] 楊維華.小兒腹瀉與疳積[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4-5.
[4] 王富春,逄紫千.針灸天樞穴對脾虛泄瀉大鼠腸道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5,21(1):52-54.
[5] 周傳云,張瑞雪.穴位磁療的作用機制初探[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2,21(3):8-10.
[6] 周萬松.磁療法的研究與應用進展[J].生物磁學,2004,4(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