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平, 劉小紅, 湯淑斌, 劉淑芳, 趙元會, 高冠喜
小兒靜脈輸液是臨床護理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對于治療疾病,糾正體液紊亂,供給營養,搶救生命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兒科最常見的治療手段[1]。但是患兒對疼痛極其敏感,加之對“白大褂”的恐懼和對陌生環境的焦慮,在輸液過程中常出現哭鬧、掙扎等行為,降低治療的依從性,增加護理工作難度,影響靜脈穿刺成功率。本科自2009-05開始對輸液患兒發放小貼畫以鼓勵患兒,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靜脈穿刺成功率,獲得很好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9-05/2012-04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就診需要門診輸液治療患兒575例,其中男278例,女297例;年齡2~5歲,其中2~3歲203例,~4歲193例,~5歲179例。按門診號奇偶數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82例,對照組293例。觀察組中男138例,女144例;平均(3.78±0.58)歲。對照組中男143例,女150例;平均(3.80±0.65)歲。兩組患兒年齡、性別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年齡在2~5歲;(2)有一定依從性;(3)患各種疾病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1.3 排除標準 所患疾病不適合門診輸液治療者。
1.4 方法 對照組:在門診根據醫囑執行靜脈輸液時,只做常規的解釋溝通等護理工作。觀察組:根據醫囑執行靜脈輸液時,除常規護理,治療前準備好小貼畫給患兒鼓勵,對配合比較好的患兒可獎勵多個小貼畫。
1.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觀察靜脈穿刺成功率、患兒對靜脈穿刺的依從性及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率。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6.0進行統計學處理,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靜脈穿刺成功率、靜脈穿刺依從性和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滿意率的比較,見表1。

表1 靜脈穿刺成功率、靜脈穿刺依從性和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滿意率的比較[n(%)]
表1可見,觀察組靜脈穿刺成功率、對靜脈穿刺依從率、對護理服務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門診輸液患兒較多,接受治療的患兒尤其初次就診者,大多數情緒不穩定,喜怒哀樂明顯。當他們由溫暖的家庭、幼兒園,忽然來到醫院這個陌生的環境時,看到穿白大褂的醫護人員,就想到打針這種讓他們害怕的事情;同時親眼目睹其他小朋友打針的過程,容易產生恐懼心理,易使患兒產生反抗行為。同時,他們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模仿的能力也很強。當其在準備打針的時候,看到勇敢的小朋友可以得到小貼畫,也會盡力模仿,使自己也得到小貼畫,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自信心和榮譽感。而且,2~5歲的患兒喜歡表揚和爭強好勝,患兒的行為易受外界或環境的誘惑而轉移,單純采用語言上的鼓勵表揚或注意力轉移往往都不滿意。給患兒發放小貼畫能穩定患兒情緒,分散注意力,減輕反抗行為。因此經常發放小貼畫使患兒對靜脈穿刺的依從性增加,從而能積極配合治療,提高靜脈穿刺成功率,減少了液體外滲;同時發放小貼畫也贏得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的信任,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獎勵小貼畫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患兒的自信心,減輕對靜脈穿刺的恐懼心理,減少患兒的哭鬧、掙扎等反抗行為,提高了患兒靜脈穿刺的依從性;從而提高了靜脈穿刺的成功率;同時家屬對同期護理服務滿意率明顯提高,營造了和諧的護患關系,為患兒做好治療,促進疾病康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這句話足以體現護理工作的重要性。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護理工作已經由簡單的“疾病護理”轉變為以“病人身心健康為中心”的全方位護理,工作范圍也由臨床護理延伸到心理保健服務[2]。作為一名兒科護士,面臨的是不能自述病情的兒童,這就要求醫護人員不僅僅要有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和高度的責任心,而且還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心理護理能力,做好患兒的代言人及家長的教育者。因此,要了解各個年齡階段患兒的不同心理特點,運用最佳的心理措施給予護理,提高治愈率和護理質量,促進患兒早日康復。小貼畫模式取得比較好的效果,簡單易行,操作性強,易于在基層推廣。
[1]崔焱.兒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6.
[2]周郁秋.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