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2011年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的評選中,涌現出一批在產學研合作創新工作中成果顯著,取得了較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推動了本行業、本領域的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具有示范和帶動作用的先進個人。本期產學研合作創新與促進獎欄目摘介其中幾位獲獎者,以期進一步發揮這些先進個人在產學研合作領域的示范帶動作用。

劉永紅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獲得者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兼研究總院常務副院長
劉永紅作為三一重工產學研合作項目負責人,不斷加強企業產學研組織架構和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建立健全和積極落實公司產學研合作管理制度,積極促成公司加入產學研合作聯盟,全力推進校企共建機構的建設,聯合高校承擔了多項產學研重大項目,取得一系列科技成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開創了三一重工產學研合作的良好局面。
劉永紅擔任多項產學研重大合作項目負責人并出色完成任務。
一是擔任“十一五”國家863計劃先進制造技術領域重點項目“工程機械遠程維護及監控系統”課題負責人。該項目由三一重工牽頭,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為共同承擔單位,發展了民營企業作為國家“863”計劃項目承擔主體、高校為輔助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項目經費629萬元,聯合清華大學等高校共同完成混凝土泵車遠程監控及維護應用系統研制,產生經濟效益上億元。
為使課題圓滿完成,劉永紅對混凝土泵車狀態信息提取與監控、健康監測與診斷和遠程監控與維護軟件平臺的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實現了對泵車液壓系統、電氣系統、臂架的健康狀態的分析與診斷等關鍵技術的突破。項目成功建立了業內首個大容量的企業控制中心(ECC),實現了泵車健康狀態的監測、預警與診斷。
目前,該項目成果已在三一重工混凝土泵車上進行了廣泛應用,僅2010年銷售具有遠程監控與維護功能的混凝土泵車5000多臺,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加上對以往銷售的混凝土泵車進行技術改造,企業控制中心(ECC)實時監控運營設備的數量已超過4萬臺,項目成果還申請專利23項,發表論文18篇。
二是擔任“十一五”國家“863”計劃先進制造技術領域項目“機械系統動力學CAE平臺”課題負責人,負責機械系統動力學CAE平臺在工程機械中應用任務。該項目由蘇州同元軟件公司牽頭,三一重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大學等9家單位為參與單位。機械系統動力學CAE平臺由蘇州同元軟件公司聯合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大學等共同開發,劉永紅結合工程機械行業的特點及其工程實際需求,針對自主開發的機械系統動力學CAE平臺在公司混凝土泵車和起重機系統級動態性能分析、整體參數匹配與參數優化中進行了驗證,并以多領域物理系統建模與仿真平臺MWorks為基礎平臺,針對混凝土泵車和起重機兩種典型的工程機械開發建設了模型庫,對起重機多領域統一建模和機電液控系統仿真耦合分析,對混凝土泵車實現機電液控一體化建模和一體化仿真。結果表明其系統匹配優化及動態特性分析方面達到ADAMS同等水平,在多領域物理統一建模與仿真方面達到國際同類軟件先進水平,在關鍵結構部件拓撲優化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三是擔任國慶60周年湖南“錦繡瀟湘”游行彩車的設計項目組副組長,該項目結合三一重工和湖南大學各自在工程機械、工業設計方面所長,由三一重工和湖南大學共同承擔。為了保證萬無一失,劉永紅提出設計柴油機動力和電力雙重驅動的游行彩車。“錦繡瀟湘”出色的完成了這項神圣的使命,“錦繡瀟湘”獲得了國慶60周年群眾游行指揮部頒發的“奮進獎”、“設計制造創新獎”兩項大獎,劉永紅也榮獲“國慶60周年群眾游行優秀工作者”稱號。
劉永紅探索建立了一套具有三一特色的產學研合作體系。
一是不斷加強產學研組織架構和完善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劉永紅倡導成立了對外合作委員會,由各研究院院長擔任委員,負責制訂產學研合作開展方針和評估產學研合作項目開展的可行性,以研究總院科研管理部負責組織和管理公司對外合作,以各研究院院長辦公室為本,研究院對外合作項目管理部門,在組織上形成了對外合作委員會、研究總院科研管理部、各研究院院長辦公室的三級層級組織架構。在劉永紅的帶領下,三一重工積極籌建院士專家工作站并于2011年7月由湖南省科協正式授牌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建立為公司與院士開展產學研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臺,為公司乃至整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引入了尖端的智力因素。
二是建立健全和積極落實公司產學研合作管理制度。為了解決公司對已開展的產學研合作項目管理松散、部分合作項目開展質量不高等問題,劉永紅組織制訂了《三一集團對外技術合作項目管理制度》,從制度上規范了公司產學研合作項目的開展和管理,在項目前,要求各研究院在與合作方簽訂技術協議和技術合同前,其中關于項目知識產權歸屬的條款必須由公司法務部或知識產權部審核通過后方可簽訂;在項目后,要求各研究院必須每個季度向研究總院反饋本研究院開展的對外合作項目的進展,研究總院也將對每個項目的開展情況進行現場檢查,督促項目高質開展。
三是積極促成公司加入產學研聯盟及組織。在劉永紅的促進下,公司于2010年6月加入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并成為副會長單位,于2010年9月成為華中科技大學校企合作副理事長單位,公司梁穩根董事長與華中科技大學李培根校長各自帶領高層領導先后實現互訪并于成功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四是全力推進校企共建機構的建設。劉永紅圍繞機械、電氣、液壓等領域推進了中南大學三一研究院建設,中南大學三一研究院是三一集團投資3000萬元于2008年7月在中南大學奠基開建,旨在搭建一個集機械、電氣、液壓、材料等領域的研發平臺,為公司突破千億目標和進入世界五百強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同時,通過中南大學三一研究院的建設,公司將與中南大學建立起“緊密型、滲透性、創新型、開放式”的合作關系,實現互利雙贏。
五是開展多種形式的人才聯合培養。劉永紅促成三一與中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共同開辦了1個知識產權培訓班、4個工程碩士培訓班,組織公司各研究院院長、所長赴清華大學培訓,開辦12期以公司研發人員為對象、高校知名教授為授課老師的卓越研發工程師培訓班,著力為公司打造知識型和管理型人才;劉永紅還充分利用三一重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與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等著名高校一起為公司和高校培養了數名高端人才,自2008年以來,三一重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培養優秀博士后3名,其中2名留企繼續從事技術研究工作,1名返回共同培養的高校從事技術研究工作,三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榮獲2010年全國優秀博士科研工作站,這是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唯一獲評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六是聯合開展主題活動。在劉永紅促進下,由三一集團與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主辦、全國27所著名高校協辦的首屆三一(中國)工程機械工業設計大賽于2011年圓滿舉行,這是中國首次在工程機械行業舉行工業設計大賽,劉永紅擔任了此項大賽評委。此次工業設計大賽參與學校100余所,基本覆蓋中國211、985高校,共收取作品822件,利用大賽搭建了高校工業設計資源與生產制造企業的合作對接通道,促使更多青年學生投身于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創新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