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編輯部
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余波未了,世界經濟依然嚴峻,中國經濟增長亦面臨挑戰。在中國新生的太陽能產業,特別是光伏產業陷于困境的形勢下,國家沒有坐視不管,政府推手再給力。
5月7日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特別指出,國家對高星級綠色建筑給予財政獎勵,對二星級及以上的綠色建筑給予獎勵,2012年獎勵標準為:按建筑面積計算,二星級綠色建筑45元/平方米,三星級綠色建筑80元/平方米。這意味著,包括太陽能光伏、光熱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其他建筑節能技術可以在綠色建筑中大顯身手。
財政部5月24日宣布,今年中央財政將安排979億元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比上年增加251億元,加上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戰略性新興產業、循環經濟、服務業發展資金和中央基建投資中安排的資金,合計將達到1700億元。
在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財政收入增速明顯放緩背景下,中央財政對節能減排投入不降反增,凸顯國家對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視。也由此給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經濟危機往往成為經濟轉型的最佳時期。當年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已成往事,成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以為,不顧可持續發展的大干快上并不可取,當年刺激計劃的某些弊端已見端倪。
現在,我們不能把國家對可再生能源新的支持資金當成“天上掉餡餅”,而應該使之成為產業自身健康發展的生長劑或推動力,真正把國家的支持融合到產業可持續的創新與發展中。
包括綠色建筑、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等的眾多領域內,都存在可再生能源應用和節能減排的重要載體。綠色建筑需要更加適合太陽能建筑一體化的太陽能光伏、光熱產品,這是太陽能“進城”的必由之路;太陽能中溫應用急需向工農業生產領域拓展;光伏進萬家,分布式電站、微電網技術需要適時跟進,等等。如此,通過國家財政支持,推動可再生能源新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邁向一個新臺階,這應該成為國家財政支持的終極目的。
因此,當政府推手再給力之際,我們應當把深入推進可再生能源應用、節能減排與加強宏觀調控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切忌盲目冒進,一窩蜂大干快上,而是回歸理性,更加注重在政策引導下建立長效激勵機制,以期最終擺脫扶持,促使可再生能源走向完全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