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濟
中國經濟有多強?
如今中國經濟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全球神經。中國經濟比很多批評者想象的更具彈性。中國經濟并不依賴外來資金,更多來自內部,高存款率使得中國金融系統能很好應對延期和違約問題。而更重要的是,中國銀行系統有充足流動資金,中國政府也有財力給任何可能破產的銀行進行注資。(英國《經濟學人》)
中國資金將風行世界
中國對海外的直接投資迅猛增長。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11年較2006年中國非金融領域的對外投資總額擴張至3倍以上。另據中國中央銀行的統計,中國的外匯儲備余額已達3萬億美元以上,高居世界第一。因此中國政府也有意通過促進對海外的直接投資,以緩解國內資金剩余引起的通貨膨脹和房地產泡沫等副作用。除了中國國內的經濟因素外,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還與中國國家能源戰略相關。中國政府將扶持國有企業和民間企業對海外進行直接投資和兼并,中國資金將越來越風行世界。(日本《富士產經商報》)
中國:未富先老?
中國老齡化的速度是獨一無二的——這個國家用20年的時間達到了英國或法國花六七十年才達到的老齡化程度。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年輕而廉價的勞動力,現在,人們擔心這一現狀會使這種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與此同時,社會的福利制度也面臨考驗。(《英國廣播公司》)
政 治
北京努力打擊“裸官”現象
過去12年來中國檢察機關共抓獲在逃職務犯罪嫌疑人18487名,其中許多人試圖攜帶非法收入逃往國外。去年公布的一項報告稱,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被外逃政府官員和國企高管轉移至海外的資金高達8000億元。總部位于華盛頓的研究機構“全球財務整合”發現,2000至2009年,中國非法外流資金2.7萬億美元,排名世界第一。吸引非法外流資金最多的地區為美歐澳加新馬泰。在美國,洛杉磯是隱匿資金的首選地。官員當其全家都移居國外時,政府就有理由認為這些官員正失去信念,“他們只關心家人卻不關心國家”,人大教授何家弘表示。包括國企高管在內的中國官員通常有兩本護照,分別用于公務和私人旅游。何說, “政府很難對此進行管控。他們或許持有官方護照,但大多數人還有一本用于隨時開溜的私人護照。”(菲律賓《商業鏡報》)
社 會
闊氣的龍
如今,中國拿著金卡和白金卡到處刷的富人實在太多了,而那些真正特別有錢的人就會期待奢侈品公司能夠帶他們到更新奇、更奢華的聚會中,以此來保持他們的優越感。里昂證券最近發表的一個報告預測,今年全球奢侈品銷售增長會飆升24%,而其中超過一半增幅將來自中國。目前,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珠寶市場、繼印度之后的第二大金市場。一般來說,西方富人喜歡在買奢侈品時得到“多買有折扣”的優惠,而中國富人更在乎他們的地位得到承認,女人尤其如此。(英國《經濟學人》)
禁煙效果為何不佳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卷煙生產國和消費國,每年因吸煙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100萬,到2050年將突破300萬。中國于2003年開始控煙,但9年來抽煙率仍居高不下,煙草消費量也未減反增,由2005年占全球1/3上升至48%。目前中國煙民超過3億,7.4億人受二手煙危害。在中國,政企不分的煙草專賣體制將監管者和經營者混為一體。控煙要付諸實施,必然損害既得利益集團。據《中國煙草業經濟和財政效益再評估》報告,中國煙草業的稅利來源于壟斷和政府定價,不是真正贏利。長遠來說,煙草業創造的社會價值彌補不了抽煙帶來的經濟成本。(新加坡《聯合早報》)
科 技
“中國式創新”勢頭增強
創新是中國最新的流行詞。由于政府想讓中國到2020年時成為技術強國、到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百周年)時成為全球領袖,創新的勢頭一直在增強。政府認識到,長期繁榮并不是來自僅僅生產現有的設計,而是來自原創的知識產權。為中國的創新提供動力的是教育水平的迅速提升和研發領域的重金投入。2010年,中國向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申請的國際專利數量位居世界第四。英國財政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去年的一項報告稱,如果根據當前趨勢進行線性預測,到2015年時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可能全球第一。(美國《大西洋月刊》)
中國科學的崛起障礙
中國向科學家提供鼓勵發表論文的優厚政策,而在西方的中國科學家則認為,這些措施助長了研究注重數量而非質量,導致包括剽竊和數據造假在內的一系列破壞性極大的丑聞。中國科學家在《自然》、《科學》這類頂尖國際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仍遠落后于西方。中國的論文中,來自國際合作的引證更是少得可憐。中國在2009年發表28.5萬篇論文,平均每千人約O.2篇,發表在頂尖期刊上的僅為每千人0.05篇。相比之下,美英分別為1.6篇和2篇,其中一半多都是在頂尖刊物上發表的。小國瑞典,平均每千人4篇,一半以上在頂尖期刊上。學者認為,儒家的忠君思想和避免對抗的文化傳統阻礙了中國科學的發展。激烈競爭也造成將海外人才拒之門外的意想不到的后果,中國科學界的高層往往擔心競爭可能威脅到他們的地位,過去,他們傾向于把人才打發走。(英國路透社)
改 革
再創中國經濟奇跡
要刺激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中國政府應當鼓勵消費者支出,具體手段包括減稅和擴大社保安全網。這還可能幫助中國實現經濟的再平衡。在中國的國民收入中,盡管投資所占比重正在緩慢下降,但目前水平仍舊太高。另一個舉措將是改革銀行業,使信貸流向中小企業。中國仍有太多銀行貸款流向那些有政治后臺的大企業。在溫州開展的那種試點項目,應當為更大規模的改革鋪平道路。(英國《金融時報》)
領導力培訓在中國流行起來
中國的迅猛發展使它面臨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缺乏技巧嫻熟、經驗豐富的領導者。外資和中資企業都發現,現成可用的高層管理人員短缺。越來越多的企業試圖通過領導力培訓(它在中國相對而言屬于新事物)來解決這個問題。過去10年來,隨著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運營的跨國公司開始為為數不多的常駐中國高管職位物色人選,它們試圖培養中國員工來擔任這些職務——而不是依賴薪水高昂、對中國企業文化了解有限的外來者。專家說,對領導力培訓課程的需求表明中國作為全球大國正在成熟。他們說,中國經理人將成為跨國企業的勞動力大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企業領導者的需求會成為一個關鍵的增長因素。(美國《華爾街日報》)
外 交
中國:第一個軟實力超級大國
20年前,蘇聯解體,接著世界進入美國單極時代,之后中國崛起為新的超級大國。此前,所有同類強國都是靠積聚強大軍力而確立自身地位的。但中國卻不一樣。中國強調軟實力——即試圖通過魅力而非脅迫擴大影響力。雖然具有通過經濟武器對別國施壓的能力,但中國卻是世界上最積極的公共外交倡導者。中國耗費巨資用于國際廣播、在全世界興辦孔子學院,并且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其他各種項目,大的如教育交流,小的如在紐約時報廣場打廣告。此外,中國的一些名牌大學把公共外交列入課程,培育這個領域的中國下一代專家。最重要的是,中國決心參與全球事務。中國擁抱公共外交,而不是以另一場超級大國軍備競賽危及世界,這種做法本身就值得稱贊。(美國《赫芬頓郵報》)
軍 事
中國核潛艇戰略
解放軍于上世紀80年代下水“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但航速緩慢、噪音偏大、性能不穩定的“夏”級極易受到攻擊。為解決這些問題,中國推出新型“晉”級戰略核潛艇和“巨浪—2”型彈道導彈。目前已有兩艘“晉”級交付使用,至少還有兩艘在建。然而,要想將這些資產轉化為二次打擊能力,北京至少還面臨兩個重大問題。一是技術問題,二是更嚴肅的政治問題。技術方面包括通信能力。五角大樓兩年前出臺的報告稱,解放軍海上潛艇通信能力有限,也無管理執行戰略巡航任務的核潛艇艦隊的經驗。簡言之,中國的潛艇在海下潛航時無法與總部進行通信聯系。它們需浮出水面或放出通信浮標。這兩種做法會令其易于被發現和遭攻擊。另一方面還存在命令控制問題,即政治約束。陸基系統是中國核武庫的主要組成部分,彈頭和導彈被分離存放。它們受到高度集中體系的控制,從中央軍委到中央政治局,再到總參謀部和二炮總部,最后才是承擔發射責任的戰斗部隊。(新加坡《海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