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蘇聯解體在中國激起了巨大的震蕩。當時上中學的筆者還記得課本中的話,大意是:“這只是資本主義的短暫復辟,社會主義必將勝利?!钡髞?,政府漸漸不用“復辟”這個詞來形容1991年的變化了,更喜歡用蘇聯“解體”這個相對中性的稱謂。這或許意味著,政府已接受了社會主義蘇聯一去不復返的現實。
中國激烈討論蘇聯解體原因
中國對于蘇聯一直抱著矛盾的心態。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蘇聯解體對中國未必不是好事,但中國執政黨對于蘇共的衰落,也難免有些“物傷其類”的感觸。因此蘇聯解體在中國一度引發了激烈討論,最主要的討論話題是:蘇聯解體的原因是什么?
中國學者對“原因”的癡迷反映的思維方式是,從一種線性進步史觀的角度看,社會主義是一種更優越的社會形態,所以蘇聯解體是一個反常的,從而需要解釋的事件。為了讓解釋與他們信奉的原理相一致,他們發展出了兩種理論:一種認為,蘇聯的體制沒有問題,蘇聯的解體是由于出了戈爾巴喬夫這樣的“叛徒”、西方“和平演變”等偶然、外部性的因素;另一種認為,蘇聯解體的主因確實是內部的體制問題,但“斯大林模式”只是代表一種錯誤的社會主義道路,蘇聯解體并不代表社會主義的失敗。
總體來看,對大的“原因”的探尋有時是徒勞無功,甚至沒有意義的。比如,今天,我們仍可以對300多年前中國明王朝的覆滅原因做不同的解釋。只有具體到每個單個的原因并探究其細節的時候,討論才是有意義的(例如政治、軍事、科學的意義)?;\統的“原因”總結,很多時候不過是我們對自己期望相信的東西的一種確認而已。
對解體原因的探尋導致意識形態化
在中國,對大的“原因”的探尋導致對蘇聯解體問題的探討意識形態化:大家關心的不是具體的歷史進程,而是這件事對意識形態判斷的證明價值。
例如,“左派”認為,西方在蘇聯解體后對俄羅斯的步步緊逼反映了西方固有的“亡我之心”,甚至認為蘇聯解體也是其導演的陰謀?!坝遗伞眲t認為,蘇聯解體證明“極權”、“專制”的必然崩潰和“民主”的必勝,而1991年之后俄羅斯遭遇的一些真實的問題,例如經濟下滑、寡頭興起、民眾的貧困、國際地位的跌落等,則被解讀為轉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于是,在蘇聯解體及其后續發展這件事上,中國國內通常讀到的是,人們迫不及待地試圖論證,試圖得出結論,試圖總結它對中國的教訓,而具體的歷史過程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還原,或者說,在還原過程中夾雜著各種價值判斷,從而讓我們對1991年后的俄羅斯,總有一種“霧里看花”的感覺。
須突破“是好還是壞”的思維框架
當然這也許是一個普遍問題,而不為中國獨有。在西方,人們總結蘇聯解體的教訓時,也許流行的看法是,蘇聯解體證明了自由資本主義的勝利和社會主義的不合時宜。但近年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不能將當時的事態變化簡化為一些俄羅斯人期待民主與市場經濟,而守舊者加以阻撓。真實的情況可能是,由于蘇共長期的集權統治,公民社會受到打壓,一些利益集團掌握了足夠的資源,擁有無法受到制衡的左右政策的實力,足以在任何經濟或政治體制轉變時保障自身利益并犧牲民眾的利益。
這說明,近20年的俄羅斯歷史還有很多資源可挖,其意義不僅僅在于證明“民主”或“市場經濟”的價值。
一直以來,俄羅斯研究在中國并非顯學,但俄羅斯的歷史和現狀與中國有很大的契合度。由于歷史原因,中國政府的組織方式,中國的教育體制、經濟發展方式等,都曾帶有很強的蘇式社會主義基因,有些是我們不覺察的。蘇聯解體之后的俄羅斯轉型過程,是我們考察自身的一面鏡子。但嚴肅考察的前提是,突破蘇聯解體“是好還是壞”的思維框架,重建我們對于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俄羅斯的歷史敘事。
(摘自《金融時報》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