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陳一鳴 本報特約記者 候 濤
著名黑客組織“匿名者”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3次“大顯身手”,不但令美國中情局的網站癱瘓長達數小時,而且攻擊了美國亞拉巴馬州政府網站和墨西哥煤炭商會網站。前段時間,該組織還截獲了中情局與倫敦警方的電話會議內容。“匿名者”最近在全球的高調出擊,引發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人認為他們是挑戰權威的個人英雄主義,但也有人稱其為“網絡恐怖主義”。這個組織背后的人到底是個什么群體?他們如此高調行事有著怎樣的價值訴求?
除了以上提到的襲擊行動外,美聯社11日稱,上月,“匿名者”還黑掉了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的網站主頁,聲稱是對美國政府關掉文件共享網站“巨型上傳”的報復。該組織近來還卷入美國大選,他們披露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恩·保羅與新納粹有聯系。此外,“匿名者”成員還在現實生活中抗議,“占領華爾街”運動中也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對于“匿名者”此高調的行為,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它是“維基解密”的繼承者。福克斯新聞網將該組織稱為“恐怖組織”。但美國《俄克拉何馬日報》專欄文章認為,“匿名者”的襲擊只是為了維護互聯網自由,他們只是黑客,不是恐怖分子。
據美國《外交政策》網站披露,“匿名者”組織的成員基本都是年輕人,數量高達數千名,甚至一些大公司和政府機構的高級電腦專家、記者都是該組織成員。2003年,一群年輕人在一個網絡論壇討論電腦游戲等話題,隨后在政治上形成一些共識,核心觀點是呼吁“互聯網自由”。2008年,該組織黑掉宗教組織“山達基教會”的網站,從此開始不斷出擊。幾年來,他們攻擊了美國銀行、索尼公司、維基百科、利比亞卡扎非前政府以及多個納粹組織網站等,其動向甚至引起北約的高度關注。不過,由于該組織十分松散,任何人都可以宣稱代表該組織或屬于該組織,讓執法部門十分頭疼。但北約去年一份報告認為,“匿名者”非法活動時間越長、頻率越高、人數越多,執法部門就越可能找到有效的打擊措施,因為該團體將更容易受滲透,執法者將搞清到底哪些犯罪分子應遭到逮捕。
30歲的巴雷特·布朗被認為是“匿名者”組織的非正式發言人,他對媒體的態度相對比較友好,但他否認自己是該組織的領導,他稱該組織是“無領導”模式的。他承認,“匿名者”的許多做法可能并不合法,但“絕對經得起道德考驗”,比如鼓勵言論自由、要求政府透明、反對壟斷和獨裁等。對于“匿名者”的行為,分析人士認為,這些年輕人大多處于世界觀仍在形成的階段,對世界上的不合理現象嫉惡如仇,有其積極的一面,應對其正確引導。一些“匿名者”成員隨著年紀增長,也開始反思自身行為。一個名為“馬太”的英國青年曾是“匿名者”成員,但他去年表示,“匿名者”散布了大量無辜者的個人信息,這實際上背叛了它所信奉的理念。▲
環球時報201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