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均,張大鵬 ,許麗艷
(1.西青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天津 西青 300380;2.天津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天津 300061)
西青區“涉農產業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民中專學歷教育培訓”在天津市專項工程領導小組的總體部署和正確指導下,根據全區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了培訓,經過四年卓有成效的工作,全區農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培養了一大批技能型和實用性人才。
從2008年1月~2011年12月,全區實施涉農產業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民中專學歷教育培訓的范圍包括9個街鎮,56個行政村,累計培訓農民3123人。農民中專學歷教育培訓580人,占4年總任務數的116%,其中443人已取得了畢業證書;技能培訓共培訓農民2543人,占4年總任務數的107%,其中初級工培訓2277人,共有2172人取得資格證書;中級工培訓266人,其中251人取得資格證書。
農民中專學歷教育重點開設了 《計算機應用》、《現代鄉村綜合管理》、《企業經營管理》、《現代種植技術》和《會計統計與審計》5個專業共13個教學班。
技能培訓重點進行了涉及種植、養殖和工程三個大類9個工種的培訓,包括種植業的蔬菜園藝工、花卉園藝工、果樹工、菌類園藝工,養殖業的家禽飼養工、家畜飼養工、水生動物飼養工、動物檢疫檢驗員以及工程類的農機修理工,共舉辦培訓班49個。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工程開始我們首先做到了組織落實。從上到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組織體系,并發揮組織體系的保障和指導作用,落實責任制,明確指導思想,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為工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組織保證。
二是加強媒體宣傳。我們充分利用報紙、電臺、電視臺等新聞媒介,對實施技能培訓和農民中專學歷教育培訓的意義和作用進行廣泛宣傳。充分利用西青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農業遠程教育網宣傳我們的培訓動態和好的經驗做法,四年來我們共編發培訓簡報97期,不但增加了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知名度,而且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首先制定培訓工程實施方案,明確四年任務并及時分解到各街、鎮,要求每個街、鎮按照本街、鎮主導產業落實培訓方案,確保了指標的圓滿完成。
為了體現農民培訓的實際、實用和實效性,在培訓專業選擇上,我們不圖自己省事搞一刀切,而是充分尊重街鎮和農民意見,將市里開設的全部專業即:農民中專18個專業和技能培訓15個專業目錄下發給各街、鎮,供基層選擇。四年來,技能培訓我們共開設了9個工種,農民中專學歷教育共開設了5個專業,極大的滿足了學員的需求。
根據專業設置和農民所需,我們在實施天津市“351”綠色證書的基礎上,充實了教師隊伍,增加了師資力量。成立了一支由天津農科院、天津農學院、天津市蔬菜技術推廣站、天津園林學校、和平職專、天津電子信息學校、西青區農技中心、西青區畜牧水產中心以及各街鎮政府農業科技部門和部分村農民土專家組成的94人的師資隊伍。
在四年的培訓過程中,我們嚴格按照培訓要求為學員征訂教材,中專學歷教育嚴格按照中央校和市校的要求每人一套教材,每個教學班一套光盤;技能培訓學員嚴格按照職業技能培訓鑒定要求每人至少兩本教材以上(包括理論和技術教材),并配有相關的技術光盤、實用技術小冊子和鄉土教材。同時為了讓農民及時掌握國內外先進技術和信息,我們又為每個教學班訂購農業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主辦發行的 《農民科技培訓》、《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報》和天津市農業局主辦的《天津農林科技》等雜志。另外,我們還結合本地實際印發了鄉土教材5000余冊發放給農民,在農民培訓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深受農民群眾歡迎。
培訓開始,我們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在每個街、鎮都以成人學校和中、小學校,村委會會議室、農民學校和農業產業園區等為教學基地,共組建教學基地33個,教學基地不僅有場地、有課桌椅,有的還配有計算機房和投影儀等多媒體教室。根據專業設置和各街、鎮、村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的設置實踐實習基地42個,滿足了學員實踐實習和考核的需要。
西青區的技能培訓和農民中專學歷教育培訓工程建立了監查督導和考核評估辦法等相關制度,實行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將教育培訓工作績效作為各級單位年終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
截至目前,市、區兩級財政撥款到位額146.76萬元,資金全部用于培訓輔導、購買文字和聲像教材、上交市校學雜費和鑒定及證書工本費、教學基地和實踐實訓費等。
為了落實好培訓工作,我們對各街鎮不是簡單的分配任務,而是多次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反復征求具體責任人的意見,并結合西青區的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幫助他們為農民選擇好培訓內容。西青區共有設施農業示范園10個。自涉農培訓工程開展以來,我們在各農業產業園區共進行了20余期培訓,例如,在大寺鎮青凝侯綠色農業示范園區、王穩莊二侯莊設施農業產業園區、辛口鎮水高莊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及楊柳青鎮園藝科技博覽園進行了 “蔬菜園藝工”的培訓;在李七莊街梨園頭花卉市場、張窩鎮蝴蝶蘭花卉基地以及中北鎮雷莊子花卉基地進行了“花卉園藝工”的培訓,在王穩莊小張莊食用菌種植基地開展了“菌類園藝工”以及在精武鎮開展了“水生動物飼養工”的培訓,不僅為園區培養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且農民自身的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為園區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推進了西青區農業區域經濟的形成。
張家窩鎮高村自2001年種植冬棗樹,到現在已有10 a的時間了,現有棗樹面積233.3 hm2,在現有800多戶的農業人口中,冬棗種植戶達600余戶,是遠近聞名的冬棗種植村。冬棗種植戶收入高的達十幾萬元,少的也近萬元。效益的增加引起了棗農的高度重視,也充分調動了棗農參加培訓的積極性。為此,工程開始我們專門在該村開設了“果樹工”初級工的培訓班,有53人參加了該培訓班,最終有50人獲得了資格證書。2011年我們又從中挑選出了31名優秀學員參加了中級工的培訓,使學員們的技能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增加了收入。
通過培訓,我們在大寺鎮青凝侯綠色農業示范園區和王穩莊二侯莊設施農業產業園區等基地引進了荷蘭瑞克斯旺公司提供的花茄子安吉拉、白茄子白天使、長茄子布利塔、彩椒黃太極和曼迪、37—74辣椒、串收西紅柿、長茄765、玉皇西芹914和湘浙結球生菜等10余個品種,推廣面積達66.67 hm2。
結合培訓還推廣應用了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熊蜂授粉、秸稈生物反應堆以及防蟲網和黃板誘殺等先進的植保技術,受到了農民的歡迎,達到了培訓的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