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笑,劉希玲,文正華
(1.天津市種子管理站,天津 300061;2.津南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天津 津南 300350;3.天津科潤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蔬菜研究所,天津 300384)
花椰菜為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的一個變種。目前,花椰菜商品種中大多數是F1雜交種,要使其整齊一致,就必須要求制種親本高度純合、穩定。常規的親本獲得途徑是通過自花授粉和定向選擇,需經6~8代,費時費工,且花椰菜多為自交不親和。運用小孢子培養技術可以快速獲得基因型純合的雙單倍體(DH)植株,加速育種進程,將品種培育年限縮短為3~4 a。
花椰菜小孢子的培養最早見于1992年,Duijs等首次報道了花椰菜小孢子的培養,2003年后我國也相繼有了成功的報道。但與其它蕓薹屬作物相比,花椰菜游離小孢子培養比較困難。
本研究對花椰菜小孢子進行熱激處理,期望提高小孢子胚胎的發生率,為育種工作服務。
選擇天津科潤蔬菜研究所溫室內花椰菜,于3~4月份取蕾進行試驗。
2.2.1 花蕾大小的選擇
選擇不同大小的花蕾,加一滴醋酸洋紅染液,壓片,于顯微鏡下觀察,確定蕾長與小孢子發育時期的關系。選擇單核靠邊期小孢子比例較大的花蕾進行試驗。
2.2.2 培養基配制
小孢子游離與清洗采用B5液體培養基 (表1),蔗糖濃度 13%,pH6.0,高壓蒸汽滅菌 15 min。小孢子培養采用NLN液體培養基(表2),蔗糖濃度13%,pH6.0,先用0.8μm孔徑濾膜抽濾,再在無菌條件下用0.22μm孔徑濾膜抽濾除菌。胚狀體的分化培養基采用MS固體培養基 (表3),蔗糖濃度3%,瓊脂0.7%,1 mg/L 6-BA+0.01NAA+0.02IAA,pH5.8。

表1 B5培養基配方

表2 NLN培養基配方

表3 MS基本培養基配方
2.2.3 小孢子游離
選擇小孢子處于單核靠邊期的花蕾(4.1~5.0 mm)100個,先用75%酒精消毒30 s,再用含2%有效氯的安替福民溶液(次氯酸鈉)表面消毒15 min,無菌水清洗3次,每次5 min。加入B5培養基,輕輕擠破花蕾游離出小孢子,用50μm孔徑的尼龍篩網過濾,濾液經1000 r/min離心3 min,棄上清液,加B5培養基懸浮沉淀,再重復離心操作兩次。第三次離心后,用NLN-13培養基懸浮,用血球計數板調整小孢子密度至(1~2)×105個/ml。分裝到直徑為6 cm的培養皿中,每皿3 ml,用parafilm封口膜密封培養皿。
2.2.4 游離小孢子培養與胚狀體培養
將培養皿放入32.5℃下黑暗處理24 h,然后轉移到25℃下暗培養,2~3 d后觀察統計胚狀體數目,出胚率用每個花蕾的胚狀體數目表示。等胚長到一定大小后,轉移到MS固體培養基中,在25℃自然光條件下繼續培養,誘導再生植株。
2.2.5 熱激處理對小孢子胚狀體發生的影響
以花椰菜為實驗材料,用25℃暗培養作為對照,采用32.5℃黑暗處理24 h和48 h;37℃處理24 h和48 h之后轉移到25℃下繼續培養,統計不同處理小孢子的出胚情況。
高溫熱激預處理是促進細胞對稱分裂、改變小孢子發育方向的主要條件。實驗結果表明(表4),在32.5℃下黑暗處理24 h胚狀體的誘導率最高,平均每蕾可達1.03個,明顯高于32.5℃下黑暗處理48 h;而未經高溫的25℃條件下及過高的37℃條件下未觀察到胚狀體的發生。

表4 不同熱激處理下的小孢子出胚率
高溫處理是改變小孢子發育途徑的必要條件,抑制配子體發育途徑,促使小孢子對稱分裂,向胚狀體方向發育,促進胚狀體的發生。未經熱激處理以及熱激處理溫度太高都不能改變其發育途徑,不能產生胚狀體。本次研究表明,32.5℃下黑暗處理24 h為最適條件。
影響小孢子胚狀體發生的因素有很多,本次實驗只針對熱激處理進行研究,對于取蕾前溫室氣溫、陽光以及植株的生長狀況等條件,由于時間原因都未進行研究。其它影響因素還有很多,還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熱激處理是改變小孢子發育途徑、促進胚狀體發生的重要環節,最適熱激條件為32.5℃下黑暗處理24 h。
[1]顧宏輝,唐桂香,張國慶,等.冬性花椰菜的小孢子胚誘導和植株再生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2004,30(1)∶34-38.
[2]Duijs C,Voorrips R E,Visser D L,etal,Microspore cultureis successful in most crops types of Brassica oleracea L.[J].Euphytica,1992,60∶45-55.
[3]方淑桂,朱朝輝,曾小玲,等.花椰菜游離小孢子培養及影響因子[J].福建農業學報,2006,21(2)∶138-142.
[4]陳瑞陽,宋文芹,李秀蘭.植物有絲分裂染色體標本制作的新方法[J].植物分類學報,1979,21(3)∶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