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吉吉(山西農業大學林學院山西太谷030801)
論我國森林資源的利用與保護對策
趙吉吉(山西農業大學林學院山西太谷030801)
針對我國森林資源的概況,闡述了現階段在森林資源利用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分析了我國森林覆蓋率低、人均占有量小、分布不均、結構不合理、生態功能減弱、環境惡化、材質下降、利用率低的原因,提出了保護利用我國森林資源的對策。
森林資源 覆蓋率 生態功能
森林是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和核心支柱,在生態系統中它功能多且穩定,是環境保護的天然屏障。它作為動植物與微生物棲息、生長、繁育的重要場所,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它能為人類提供許多必需的生活物質和各種服務,它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資源、人類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木材和林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使得森林資源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森林資源已受到世界各國決策者與研究者的廣泛關注,逐漸成為衡量國家和地區經濟、環境的重要指標。
為了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更快更好地促進森林資源穩步增長、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應重視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把森林資源管理工作當成現代林業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進一步完善森林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科學合理地利用森林資源,建立健全森林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的制度體系,不斷提高森林資源管理水平,改革森林資源的經營方式,保護現有森林資源,努力實現生態文明,使我國有限的森林資源造福于子孫后代。
近年來,我國森林資源的發展與保護取得了顯著成績,根據第6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1]一是森林面積持續增長。森林面積增加1 596.83萬hm2,森林覆蓋率由16.55%增加到18.21%,增長了1.66個百分點。二是森林蓄積穩步增加。森林蓄積量凈增8.89億m3,年均凈增1.78億m3。三是森林質量有所改善。林分株數增加了72株/hm2,蓄積量增加了2.59 m3/hm2。四是林種結構漸趨合理。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面積比例上升了21個百分點,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已初見成效。五是林業所有制形式和投資結構趨向多元化。森林面積中,非公有制達20.32%;未成林造林地中,非公有制達41.14%。六是林業發展后勁較大。未成林造林地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據統計,2001年以來每年增長造林面積800萬hm2以上,中幼林比例已達67.85%。生態環境有所改善,區域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我國森林資源相對匱乏,近年來國家和政府對森林資源保護、培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使得森林資源在覆蓋率、森林結構、種類、數量質量、利用率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盡管如此,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形式不容樂觀。
我國森林面積居俄羅斯、巴西、加拿大、美國之后,列第5位,森林蓄積量僅次于俄羅斯、巴西、加拿大、美國、扎伊爾、印尼之后,列第7位。但是我國森林覆蓋率居世界第130位,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現有森林資源面積1.30億hm2,僅占世界總面積的3%至4%;森林資源人均占有量小,人均森林面積0.132 hm2,居世界第134位,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積9.421 m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居世界第122位;活木蓄積量小,僅占世界林木蓄積量的3%,占世界人均林木蓄積水平的13%;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資源人均擁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全國林分平均蓄積量只有84.73 m3/hm2,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4.86%,居世界第84位。[1]
我國林區主要有東北內蒙古、西南高山、東南低山丘陵、西北高山和熱帶五大林區。這五大林區的土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41.71%,森林面積占全國的76.88%,森林蓄積占全國的95.60%。東北和西南,這兩個地區的森林蓄積量占我國森林面積的3/4。東部森林覆蓋率為34.27%,中部為27.12%,華北、華中平原為我國工業經濟發達地區,其森林蓄積量僅占全國的3.4%,西部地區森林覆蓋率比例也很小,只有12.54%,而西北5省區面積占國土32.19%,森林覆蓋率只有5.86%。森林覆蓋率以東北內蒙古林區最高,西南高山林區最低;森林面積以東南低山丘陵林區最多,西北高山林區最少;森林蓄積以西南高山林區最多,西北高山林區最少。我國森林結構不合理,如:用材林面積較大,而防護和經濟林面積較小,林分平均胸徑只有13.8 cm,林木齡組結果不合理,[1]這些對發揮生態作用和經濟效益都非常不利。人工林經營管理不善,樹種嚴重單一。所以我國農業生產經常遭受自然災害(旱、澇、風、沙、霜、雹),這與森林資源貧乏有很大的關系。[2]
森林具有最強大的生態功能,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隨著我國森林資源質量不斷下降,林地逆轉、可采資源銳減,加之我國森林覆蓋率低,在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的過程中又采用了掠奪式開發方式,使森林數量迅速減少質量下降,森林的生態功能和防護效益明顯減弱,生物多樣性和森林植被及土地系統遭到極大破壞,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衰退,土地荒漠化加劇,水土流失愈演愈烈,水資源短缺,河道、水庫和湖泊的泥沙含量增加,排洪能力降低,加劇了生物棲息地和生態環境的惡化,產生出極大的溫室效應,自然災害發生頻繁,危害加重,加劇了我國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惡化程度。不僅影響到林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也影響到林業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給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造成巨大損失。
多年來我國對培育目標材種不明確,一直忽視定向、優質、穩定培養樹種,對木材的材質、材性等缺乏必要系統的研究,把重點只放在速生豐產上,使育和用嚴重脫節,培育生產出的木材總是不符合林產品加工業所需要求,如徑級小、材質差、易腐朽變形,因而降低了木材資源的綜合利用率,給木材加工業帶來了許多麻煩。
林業土地資源是發展森林資源的物質基礎,因而各國都把林業用地的利用程度作為衡量一個地區林業發達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由于我國森林資源的林地生產力不高,林地利用效率也較低,林分質量差,使得有林地只占林業用地的50.5%,林分和用材林的郁閉度僅為0.60和0.59,而林業發達國家的林業用地利用率多在80%以上,所以我國在這些指標上都遠低于世界上林業發達國家水平。[3]
建議在稅收政策方面,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國家應建立完善的造林補助制度,改變解決造林育林資金從木材收入來的政策,同時把目前由林業承擔的政策性和社會性支出逐步轉由國家和地方財政支出。林業是生產周期長,所需資金多,但效益低、見效慢的一種公益型產業,為了確實從森林保護的角度出發,國家應對林業的稅收實行優惠扶持政策,將征收的資金用于生態林業建設中,并建議國家對國有森工企業在財政體制未進行調整的情況下免征所得稅,從我國未來發展的戰略角度考慮,以保證森林事業的發展,保證扶持政策的長期性和穩定性。另外在生態林建設上應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將其資金列入中央財政預算,只有使資金計劃和管理得當,生態林的資金來源才能穩定且有保障,生態林業才能快速健康發展。
森林資源雖然可以不斷再生,但如果我們不注意保護、合理利用和適度的科學開發,那么可再生也會變成不可再生的資源。由于我國森林資源被嚴重破壞,使森林資源數量與質量極不平衡,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降低,極大地影響了我國甚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4]為此,我們必須重新確立生態優先、保護森林資源的立法思想,全面反映生態的要求,借鑒發達國家立法的先進經驗,認清當生態利益與其他利益發生沖突時,首先考慮生態利益,這樣不但保護了森林生物多樣性,同時也起到維護其他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作用。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是保證農業穩產高產、水利設施發揮效能的重要前提,對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具有重要作用。豐富的森林資源是涵養水源的重要基礎,發達的林業是提供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所需木材和非木材林產品的可靠保證,所以我們應在森林生態系統經營過程中,不斷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加強生態建設,增加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加快林業發展的步伐絕不能減慢。
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要求必須對森林資源進行多功能開發,實現“以林養林”,解決林業生態建設的資金短缺問題。充分利用林木、林地和森林公園為主體的自然資源,開發生態旅游和森林景觀資源,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提供林區旅游、保存原始林相,實行林經結合;提供動植物生活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實行林農牧結合;生產木材及林產品,開拓林業資源發展空間,合理利用非木質森林資源,鼓勵和推動利用再生資源和再生能源,提高經濟效益,大力發展清潔產品生產,維護管理好現有的森林環境,搞好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我們必須沖破舊經濟體制的束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森林資源為依托,以林產工業為龍頭,進一步開發新的森林景觀資源,滿足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林業、工業、副業、貿易結合和經營一體化的新型產業結構,在我國有限資源的情況下達到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
提高森林經營的綜合效益,優化森林結構,增加森林資源,不斷提高森林資源質量,真正搞好森林資源的管理,使森林資源達到永續、高效利用,即合理保護和利用資源,實現資源、生態的良性循環。維護森林生態環境的平衡,重視森林生態系統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的核心地位,使林業不僅為經濟建設提供各種林產品,而且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其他社會服務。■
[1]國家林業局.中國森林資源報告[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2]潘存德.中國林業的現狀與抉擇[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4,16(增刊):34-41.
[3]王衡芽.試論中國森林資源現狀與持續發展初探[J].自然資源,1997(4):34-39
[4]孫鳳玲,于海洪,王毅軍,等.論國有林區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J].吉林林學院學報,1999,15(2):122-126.
201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