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山西農業大學 山西太谷030801)
淺析加強我國森林資源培育與保護的對策
張磊 (山西農業大學 山西太谷030801)
概述了森林培育的定義和加強森林培育的必要性,探討了提高森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方法,指出了當前森林培育工作中仍存在著方向不穩定、撫育不及時、投資不足、集約化經營程度不高等弊端,提出了進一步加強我國森林資源培育與保護工作的對策和措施。
森林資源 培育 保護 對策
林業是人與自然和諧的關鍵和紐帶,它既能改善生態環境,又能生產可再生資源。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搖籃、生存的根本,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它是全球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在生物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還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承擔著生產生態產品、物質產品和生態文化產品的重大任務。
目前,森林問題已經上升為世界性資源和環境的重點問題,它在建設生態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影響著地球的生態平衡和人類的生存。森林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正因如此,它的地位顯得越來越突出、作用越來越重要。
森林資源培育是林業和森林經營的基礎,沒有森林資源的培育,就沒有森林資源數量的增長和質量的提升,因此森林資源的培育與利用對林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所謂森林培育就是森林資源的培育,從現代觀念來認識,森林資源應包括森林動植物資源、林地資源、森林環境資源,以及人文資源。所有這些資源都需要保護、管理和培育,它們都有不同程度的開發利用價值和潛力。[1]
森林培育指的是包括森林立地,樹種選擇,林木種子生產和經營,苗木培育,森林營造,森林生長發育、結構及其調控,森林撫育和改造,森林主伐與更新等環節在內的全過程。[2]
森林的綜合培育是指在一定范圍內的林地上,因林、因地制宜,采取多種措施,將森林劃分為商品林區、一般生態林區、重點生態林區,對各種林分別進行綜合性的經營,充分發揮森林的多種效益。[3]
加快森林資源培育是林業工作的中心任務,在森林培育和經營過程中,圍繞維護森林健康的因素制定相應的技術措施,是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目標的內在需要,也是現代森林培育事業所應確立的原則和理念,它是恢復和擴大森林資源的根本措施,也是搞好森林培育工作,使物質文明的載體和基礎持續發展,實現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改善生態環境的愿望愈來愈強烈,發展林業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心愿與任務,為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空氣污染,緩解交通和工業及居民生活噪聲,調節小氣候,提供優美生活環境和游憩休閑場所,人們更加關心森林的培育和保護,已經把保護森林和人工種植森林作為林業經營的重要內容。
按照國家林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要達到20%這一目標,為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把森林經營作為林業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不斷加強營林工作,切實把森林培育作為現代林業建設的永恒主題,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充分認識森林資源培育在林業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加森林資源數量,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堅持“重點保護、積極發展、合理經營、永續利用”的方針,為建立和培育穩定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建設生態文明提供基礎保障。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在全球大地的生態平衡、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環境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森林培育是整個生態環境建設、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重要組成部分。
森林培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能體現出生態效益的好壞。它對生態環境建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森林具有重要的涵養水源、防災減災和使農業穩產高產、保持水土的功能;它能增加降雨量,減少地表徑流;森林經過蒸騰作用可減弱冬季的寒冷和夏季的高溫日灼危害;可改善農田小氣候,吸收、固定C02,緩解“溫室效應”;降低風速,減輕干旱風、霜凍等自然災害;保障農牧業穩產、高產,提高生物多樣性。
森林的經濟效益主要指在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影響范圍內,被人們開發利用的已變為經濟形態的那部分效益,它分為現實的和潛在的兩種。如我們將森林里的富氧空氣制成壓縮罐用于醫療、保健事業,有的將療養院設在森林中,有的建立森林公園,還有森林旅游業、森林旅館等,以及直接利用森林凈化空氣、降低噪聲等,這些都屬于經濟效益的范疇。
森林的社會效益是指在森林生態系統及其影響范圍內,被人們認識,并且為社會服務的那部分效益。如提供富氧環境,防治污染,滿足和保護人們身心健康和精神享受的需求,提供木材、薪材和非木質林產品,振興山區經濟,對人類社會結構改進和對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狀態的改善,這些都是屬于社會效益的范疇。
森林培育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做到連續和穩定。但因受經濟發展的影響,有些林業用地的性質常常被改變,由公益林區變成了商品林區,甚至變成非林地(建設用地);另外有的地塊開始培育的是速生豐產用材林,隔幾天就變成了防護林。由于森林培育措施不能很好實施,使森林不能健康生長,導致了總體林分質量效果不明顯,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雖然我國的人工林數量在世界名列前茅,但由于有的森林培育項目隨意性大,加上有些地方政府有意增加造林密度,而且沒有進行及時撫育或撫育質量差(對中齡林的撫育間伐不及時、幼林除草松土質量不高,特別是對自然恢復的森林,如公益林撫育就更少),所以造成人工林質量不高,造林很難成林或成材。
我國森林培育投資嚴重不足,再加上未能及時進行撫育,因而制約了森林培育工作的進程。另外有很大一部分造林資金不到位,特別是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項目投資更是嚴重不足,所以使經濟效益不能充分發揮,國有資源面臨嚴重的危機。
集約經營是一個經營技術體系,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決策思想的引導,人才的培養,科學技術系統的支撐,資金的投入。我國的森林生產力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主要是由于投資少,所以致使森林集約化經營程度不高。
我國森林資源培育的資金不足且不穩定,多數項目僅有種苗、整地和栽植資金,但除草、松土和撫育等基本上沒有資金的投入,因此嚴重地影響著森林培育的質量。而森林培育作為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應保持森林功能主體的穩定性。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只顧造林不管撫育、只重數量輕視質量的觀念,加大對造林后森林的撫育次數、撫育時間和撫育質量,確定森林培育方向,將森林撫育納入造林綠化考核的指標體系,使其至少在一個森林培育周期內保持不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搞好森林資源的培育工作。
我們要嚴厲打擊截留項目資金,制定法律法規對整個森林培育過程以投資方式穩定下來。如具有明顯社會公益性的公益林和有較強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商品林,對它們的培育、管理和保護等,都應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當中,并在一定期限內相對固定,給予一定的補助,這樣才能提高林農培育森林的積極性,以保證森林質量的提高。
森林資源培育與保護的總體目標是:建設和培育穩定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推進森林的可持續經營,增加森林資源總量和森林物質產品;提高林業的附加產值和森林文化產品;發揮森林生態和林業產業功能,為建設完備的生態體系和發達的產業體系提供物質支撐。森林資源的培育與保護的重點是:全面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利用,以人為本,把森林保護與旅游觀光等相關產業結合起來,形成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和集約利用林地的意識,真正把林地放在與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實施嚴格的林地保護管理制度。
森林資源的培育與保護是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發展的重要保障,促進林業發展,應根據森林資源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和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將森林培育的類型建立在森林立地分類評價的基礎上,以嚴格保護、積極發展、科學經營、持續利用為方針;加強林業資源保護和森林培育,維護生態平衡,強化科學經營,以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提高森林質量、優化結構為重點;建立健全森林培育過程中的撫育監督獎懲機制,把森林培育措施落實到實處,使森林培育方向相對穩定,以建設和培育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為宗旨,堅持依法治林,科技興林,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全面提升森林資源培育與保護水平,構建綠色生態屏障促進林業經濟的和諧發展。
保護環境和森林培育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必須把兩者有機統一起來,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孫后代的戰略性工程。我們要把森林培育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大造林力度,保持發展速度;采取積極措施,強化森林經營,提高森林質量;強化領導責任,提高管理水平,落實各項制度,在確保生態優先原則的指導下,真正加強森林培育和科學經營,穩步推進森林培育的各項工作。
總之,加快森林資源培育工作,既是我國林業發展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也是由我國林業發展內在規律和林業的基本矛盾所決定的。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森林培育的必要性,增強對加快森林資源培育重要性的認識,全面提高投資效率,加大投入力度,不斷深化森林培育和探索,建立適合當前營造和森林管護工作新機制,加快森林培育的步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認真處理好森林培育與生態環境建設、經濟效益和社會社會效益的關系,堅持采、育結合,積極培育后備資源,保護好現有的森林資源,堅持把增加投入和深化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保證國有林業森林資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1]沈國舫.森林培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2]岳燕杰,劉爾平.森林培育和生態環境建設關系的探討[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10,33(2):10-12.
[3]關祥吉.森林培育與恢復的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15):237.
201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