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鶯 陳凱 (江蘇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江蘇南京210008)
江蘇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運營情況實證研究
肖鶯 陳凱 (江蘇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江蘇南京210008)
對江蘇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背景、功能定位、結構設計、建設成效進行了全面闡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不同服務對象的平臺差異化服務模式和運行模式觀點。
科技金融 平臺建設 運營模式
近年來,隨著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省份建設的不斷深入推進,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推進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工作。為響應科技部2010年底聯合一行三會出臺的《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實施方案》總體部署和工作要求,2011年,江蘇省政府牽頭編制出臺《江蘇省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實施方案》,全力推進科技金融結合,并成功獲批成為國家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省份。在試點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要完善科技金融合作平臺,大力發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務機構,推進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依托平臺的建設不斷創新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完善科技財政投入方式,上下聯動、資源整合、形成合力,促進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有效對接。通過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聚集銀行、創投、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滿足不同成長階段的科技企業融資需求,逐步形成科技與金融資源集成聯動、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
2010年下半年,江蘇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在省科技廳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按照“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完善”的原則,啟動實施江蘇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項目建設。作為試點省份建設任務之一,省創業中心積極爭取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立項支持,確立平臺建設的總體思路和功能定位為:以全省科技型企業為主線,整合全省科技資源,面向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建設具備信息發布、網上投融資交易對接、線下服務等多功能的省級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并逐步推動地方和國家層面科技資源信息與省級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有效對接及融合,形成資源合力,切實解決科技與金融結合的信息不對稱,幫助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我省廣大科技型企業提供有效的資金解決方案。通過3~5年的建設,將平臺打造成為覆蓋全省、面向全國的公益性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加快形成具有江蘇特色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為創新型省份建設和創新型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根據科技金融服務的特點和流程,江蘇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重點構建科技信息服務系統、金融信息服務系統、對接交易服務系統等4個服務系統。通過平臺線上和線下的增值服務,實現不同成長階段的科技企業差異化融資需求與金融機構各類創新金融產品及服務品種的有效對接。
科技信息服務系統重點以全省科技企業為單元,整合包括項目、人才、產品、平臺、園區以及科技政策等各類科技資源信息,聚集2萬家以上的承擔國家與省科技計劃的科技企業基礎數據信息,圍繞企業的融資需求開展信息的分類篩選與數據加工。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有關科技型企業的各類數據統計分析及管理咨詢服務,為科技部門、金融部門等管理決策提供數據參考。
金融信息服務系統重點以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投機構、保險、擔保以及其他科技金融中介服務機構等為單元,匯集針對科技型企業的各類金融產品以及創新業務品種,建立滿足不同類別科技型企業的金融產品群,按照企業成長階段和融資需求的不同,分類設計差異化的資金解決方案。
對接交易服務系統重點針對平臺上各類投融資主體需求,開展需求分析與評價、商業策劃與包裝、項目宣傳與推介等撮合服務。通過開展各類投融資對接活動,推動科技金融業務創新,實現企業與創投、銀行等金融機構間的網上接洽和網下商談,通過雙方或多方互動,不斷延伸各項對接服務內容,探索開展股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信用保險質押、投保貸聯動以及各種融資租賃、產股權交易等各類交易服務。
歷經近1年半的實踐與摸索,2011年底,省級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總體架構初建成形,平臺以建立全省科技型企業信息數據庫為主線,成功集成了科技項目、科技產品、科技人才、科技創新平臺、科技園區等科技信息資源,目前入庫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科技型企業1.7萬家,入庫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項目等科技計劃項目3 600余項,高新技術產品超過12 000多個,科技人才近4 000人。通過查詢檢索等功能可以全面掌握科技型企業的基本信息和創新情況,包括企業規模、發展階段、研發投入、項目實施、科技產品開發、創新產出、平臺建設、科技人才、獲得政府資金支持、科技獎勵以及投融資需求等情況。同時,平臺還匯集了銀行、創投、科技小貸公司、保險等400多家機構的金融創新產品與服務信息。綜合各類數據庫建設,目前平臺信息存量已超過200 G。2011年11月,平臺門戶網站投入試運行。
江蘇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所面向的服務對象可以分為3個層次:①制定和實施科技金融結合相關扶持和鼓勵政策的各級政府職能部門;②直接從事科技金融對接的科技企業、銀行金融機構、創投機構、科技小貸公司、科技保險、科技擔保等投融資需求主體;③參與科技金融對接的各類第三方專業機構以及中介服務機構等。作為政府積極推動建設的省級科技金融服務平臺,眾多的受眾群體決定了這個平臺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系統,具有開放性、專業化、多功能性、可協作性等特點。
在近半年的試運行期間,平臺一方面積極拓展信息容量,進一步推進與市縣科技資源信息平臺的銜接;另一方面,積極開展與各類服務對象的廣泛交流、合作與實踐,尋求具有自身特色和創新亮點的市場化運作模式。通過實踐,我們認為,要實現平臺的有效運行,首先應立足于科技系統的資源整合,以最大化、最優化的科技企業價值包裝,吸引金融、創投關注和投資于科技企業,在此基礎上,推動銀行、創投、科技小貸、科技保險等不斷創新服務新品種,探索開展組合投資、協作投資的新模式,分擔風險,降低投資門檻。
針對不同的服務群體,平臺采取的服務模式和運營模式也各有差異:
3.1.1 建立區域性資源共享機制 立足各類科技資源,加強與各級科技主管部門的聯動銜接,作為科技部門提升自身管理和服務水平的一個有效抓手,充分發揮平臺查詢、統計、分類檢索等支持保障服務功能,為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在區域科技金融行業態勢發展等方面提供決策參考。
3.1.2 建立合作共贏的聯動機制 立足各類科技資源,充分發揮各級科技管理服務部門的聯動,不斷實現滿足金融等投資機構的科技企業、項目、人才的信息加工與增值,通過信息再造提升信息的時效性和完備性,吸引省內外金融機構、創投機構關注。
建立非營利性的服務機制。平臺運行初期,參照非營利機構的運行模式,從純公益、準公益服務角度出發,充分發揮平臺整合優質金融類資源以及第三方專業機構的優勢,快速便捷地為省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盡可能多的有效投資信息和資金解決方案,降低其融資過程中所耗費的資金成本和人力成本,扶持企業發展,逐步形成公益性、社會化、開放式的平臺運作體系。
3.3.1 建立分級分層的會員共享機制 針對擁有各種資金來源的金融類組織,平臺采用會員制形式實現平臺的日常運行,通過簽訂會員協議、保密協議等方式,吸納金融機構、創投機構、保險機構、科技小貸公司以及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等參與并享受平臺提供的各類資源及服務。嚴格劃分一般性社會受眾與會員單位使用平臺各類信息、享受平臺服務系統的界限與權限,凸顯平臺專業化服務特性。
3.3.2 建立增值服務資源的分享機制 平臺在開展對接撮合服務過程中,通過配套增值服務供給、實時動態信息維護,確保投融資對接的雙向互動,利用網絡化手段設施,實現服務資源、信息和服務手段的共享,確保服務效能的發揮。特別是由各類會員線上、線下對接形成的信貸審批意見、投資建議,以及盡職調查等各類相關業務信息作為平臺增值服務資源的重要組成,按照互通、互利、互惠的原則,形成富裕資源的交叉分享,鼓勵銀行和創投等開展協作,實現各類會員的差異化投資和錯位投資。
3.3.3 引入市場化的專業服務機制 在界定純公益、準公益、市場化服務的基礎上,引入第三方市場化服務產品和手段,滿足對接服務過程中投融資雙方對專業化、高水平服務的需求。
3.3.4 建立社會化服務評價和激勵機制 研究制訂并推行科技金融服務績效評價標準和服務考核辦法。推行社會化評價機制,對會員單位服務承諾履行情況、服務業績和效果,進行定期評價,并及時向社會公開,逐步形成有效的行業自律,促進平臺快速、健康發展。
以上是本文作者對平臺建設及開通試運行以來的工作體會和幾點初步想法,并付諸實踐予以積極探索。江蘇省科技金融信息服務平臺的前期開發和后期的高效、持續運轉,離不開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地方科技管理服務部門、廣大金融機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以及科技型企業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在當前國家和省內促進科技金融緊密結合的良好環境背景下,我們將緊抓機遇,本著開放、協作、共贏的基本原則,加快推進平臺建設與運行,并逐步將平臺建設從政府扶持引向實現自收自支、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與滾動發展的軌道上來,為健全全省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作出應有的貢獻。■
[1]夏太壽,儲保金.科技金融創新與發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2]湯繼強.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政策研究——基于政府的視角[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3]鄧平,鄧娥.金融服務與科技創新研究綜述[J].學習與實踐,2010(9):58-63.
[4]曹顥,尤建新,盧銳,等.我國科技金融發展指數實證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1(3):136-142.
[5]隋輝.我國風險投資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J].價值工程,2010(2):31-32.
[6]葉翔鳳,楊擘.以科技金融創新 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0(8):32-34.
注:本文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研發》(2012BA H 29F02)階段性研究成果。
2012-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