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麗(寧夏大學 圖書館,銀川 750021)
所謂“主動深度介入”主要是針對圖書館不同的服務層面與深度而進行的,作為轉型期圖書館變革行為研究的新方法,有三個層次的內涵:一是圖書館理論研究參與到社會經濟和文化轉型背景下的圖書館實踐變革中去。二是將圖書館變革行為研究與創新型實踐方式融為一體的過程。它既有別于糾錯式的解決又有別于體驗式的實證分析(例如引文分析、讀者調研法)。雖然“主動深度介入”方法研究者最初是以教育行為方式研究為主,但筆者以為也能相對于引用到圖書館變革行為的研究中。第三是有利于激活圖書館機構內的積極因素,對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模式產生沖擊,活躍創新變革的氛圍。將業內人士的行為方式引向一個內涵豐富的層次,這符合相關研究者的觀點。例如,在實際為讀者服務的過程中,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并不追求“行動”的真實性,而強調個人表現出來的“角色”的始終如一。因為服務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表演”的過程,也就是說,對讀者的解釋、講解、探討、商量都是一種不能脫離職業特點的“表演過程”。[1]
有趣的是“主動深度介入”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恰恰能將行為方式的“表演”引向“質量”的變革,進行實踐過程的自我反思?!爸鲃由疃冉槿搿睆娬{:在社會的整體轉型大背景下,應注意不同學科之間在實踐變革時的差異性和獨特的反思應當成為一種“自覺”。從這層意義來說,圖書館行為方式的“表演性”,只是一個程式化了的方式而已,其關鍵之處是始終“保持自覺”,這一點對于圖書館變革行為方式而言很重要。因為“程式化”的過程(這是指圖書館日常服務的各種行為方式,諸如借閱、傳遞、信息、專題、檢索等)往往很容易將參與者不由自主地拉向穩定、平安、自我感覺良好的狀態。而這種狀態的另一種說法就是“保持現狀,不思進取”。從這層意義而言,當前圖書館的變革(指圖書館的不同層次、類別的服務)其中心應當從服務方式的變革開始。
另外,我們還可以用“主動深度介入”方法的特征來驗證該方法對圖書館變革行為方式研究的作用。特征之一是該方法強調“行為方式研究不僅關注和研究生命成長的人,更是熱愛和迷戀生命成長的人。這樣的熱愛不是旁觀式的愛,而是一種置身式的愛,即始終關注理論者與實踐者的自身發展過程中“具體人”(指圖書館業內人士、讀者)的發展路徑、發展困難、發展差異和發展資源等。特征之二是強調理論與實踐關系交互生成。“主動深度介入”方法要以自己的實踐踐履,轉化為圖書館行為變革的不同領域或層次中,最終達到圖書館整體行為的提高。例如,館員服務制度主要體現具有中級職稱的圖書館業內人士的研究能力、知識掌握程度和利用各種檢索工具的程度。
一般情況下,圖書館變革行為的“自我認同”是一種由職業帶來的榮譽感和社會地位感,“自我認同”如果表現的強烈則正面因素多一些,會呈現主動、向上、興趣濃厚等。反之,則會出現倦意或者隨意性強。例如,當受到鼓勵時,工作熱情和責任感則強。所以,引用“主動深度介入”方法,從“自我認同”入手來達到圖書館變革行為研究的升華,有可能收到較好的預期效果。[2]
閱讀服務是圖書館最常態、最基本的一種行為方式,然而服務的效果卻有著很大的區別。筆者曾多年從事這種“一線工作”,剛開始的時候,熱情有余,可隨著時間的延續,漸漸地就被常態化和靜態化了。接觸“主動深度介入”的方法后,試著從自我身邊的認同開始,思考這種平常崗位的不平常內容,認識到“熱愛和迷戀生命的過程是一種職業特點時,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提高‘自我認同’的積極程度”。其實,我們每天做的服務是一種雙方(與讀者)相互經歷的“適應”與“調試”的過程。以“身體認同”為基本的介入點,破解行為方式的不和諧內容,使服務與被服務由不知到少知,由少知到多知的轉變,最終使“主動深度介入”方法涵蓋實踐過程,并深入到圖書館變革行為方式的不同層面及領域中。
圖書館變革行為的研究中,“自我認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無法一勞永逸的獲得,為了保證“主動深度介入”方法的順暢引用,需要克服由個人自身帶來的不利因素,而且這些消極因素往往表現為隱形,處理不妥當,方法的引入有可能事倍功半。最好能處于一種平等、合作、可持續的環境中,使業內人士的“自我認同”體現出價值觀念,促使圖書館的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別在“主動深度介入”方法的引用過程中得到創新和發展。
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有一種現象在引用某種研究方法、借用某種發展模式或者運用某種理論進行分析時,忽視了制度的支持和資源利用的配置,使研究過程出現缺陷或者障礙,最終影響研究結果。在利用“主動深度介入”方法時,要避免上述的現象出現,因此要注意制度支持和資源配置對研究方法的扶持和配合。[3]
制度支持和資源配置是“主動深度介入”方法順利開展的附加條件,考慮到制度支持涉及到的層面比較多,就目前的圖書館發展現實情況而言,運用“主動深度介入”方法時應注意兩個領域的制度體現,一個是“公共領域”,另一個是“職業領域”?!肮差I域”的理論界定在這里我們依據德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的理論觀點,以圖書館的文化教育屬性進入公共服務領域為主要理論依據。因此制度支持主要是從兩個層面來體現:一個層面是要注重圖書館發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續性,尤其是地方政府在制度上要保證圖書館公共服務的價值地位,充分體現優先扶持具備地方區域特點的信息服務和知識共享。例如,社區圖書館的發展和建設問題,從制度上要支持和引導社會團體、社會機構和個人出資捐資建設發展社區圖書館,從“知識產權”的歸屬上來界定圖書館的服務范圍和服務性質。個人出資建立的不同性質的“書屋”,是否能有償的服務。雖然政府出臺了很多有關的扶持政策,但在具體操作上,細節性條文沒有,或內容模糊不清,造成一些問題的難以處理。“職業領域”的制度支持體現在業內的規章制度上。應從有利的責任上來制約,引導、監督有關圖書館變革行為研究中方法的介入對圖書館理論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和研究人員的有無違約等等。
資源配置在目前的情況下,因為涉及的部門多而且比較復雜,需要注意的是資源的利用不能部門化和碎片化。所謂部門化主要是指在圖書館組織結構中,部門利益有時不平衡,研究過程中不免要求人求事。因此,圖書館變革行為研究最終要落實到相關部門,最終的結果就要受制于部門利益,必然導致新方法研究結果部門利益化。所以資源配置要有全局觀念,防止部門碎片化。
另一種情況是與社會團體機構共同利用所需資源。例如,高校圖書館有豐富的學術資源,要結合地方公共圖書館共同開發和利用各自有特點的資源,還可以爭取企業、個體等社會性質的資源來達到新方法運用的研究??傊谫Y源配置上不要單面線型,而要多維立體型,資源配置在多數情況下是一種“利益之爭”,應注意這個特點。
[1]李振鷗.當代圖書館服務面臨的挑戰及創新趨勢[J].華章,2009 (15):126-131.
[2]孫長虹.應對讀者的“淺閱讀”圖書館需要“深服務”[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6):14-16.
[3]程亞男.圖書館服務新論[J].圖書館,2000(3):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