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電子文獻釋義及其與紙質文獻比較

2012-02-15 12:15:47蔡先金趙海麗濟南大學濟南250022山東交通學院濟南250357
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12年4期

●蔡先金 1,趙海麗 2(1.濟南大學,濟南 250022;2.山東交通學院,濟南 250357)

文獻起源之早,可謂與人類知識萌生同步,而后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之中,乃構成了人類全部知識學重要基礎條件之一。①此處引用“知識學”之概念,不應混同于德國費希特將自己的哲學稱謂為“知識學”之概念,從廣義的文獻來說,此處的“知識學”應該是“文獻學”之放大。(參見(德)費布特:《全部知識學的基礎》,王玖興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相對于當下的海量文獻而言,文獻既可泛化為載體上人類知識譜系之通稱,又可謂載體上知識綱屬門類之特稱,造成如此稱謂之主因是緣于信息時代電子文獻新種類的出現。自從電子文獻實現網絡形式傳播之后,可以說,文獻充斥了整個虛擬網絡世界,以至于人們無暇顧及文獻一詞的古典涵義,更不會去作詞源考索之工夫,但這并不意味著否定該詞最早見于傳世之《論語·八佾》之定說,②《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也。’”亦不可以推翻宋末元初馬端臨在《文獻通考·自敘》中對該詞之解釋。③元代馬端臨始用“文獻”名其書,即《文獻通考》。張舜徽在《中國文獻學》中云:“用‘文獻’二字自名其著述,起于宋末明初的馬端臨。他寫了一部貫通歷代典章制度的《文獻通考》。《自敘》指出:‘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 2 頁。)只是隨著信息時代之來臨,文獻認識、文獻處理和文獻傳播方式在新的科學技術推動下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電子文獻憑借其特質以及神奇的“魔法”,正在開辟文獻學的嶄新的時代。

1 電子文獻釋義

黑格爾認為:“就對象來說,每門科學一開始就要研究兩個問題:第一,這個對象是存在的;其次,這個對象究竟是什么。”[1]電子文獻作為研究對象之存在是勿需置疑的,現在只是需要回答這個對象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說,需要為電子文獻下一個準確的定義。

1.1 電子文獻概念界定

在傳統古典文獻學領域,由于文獻的載體如紙張、竹簡、甲骨等表現出的物質的有形性特點為世人所熟知,前人在定義文獻這一概念的時候便更加關注于其內涵的界定,即指向典籍的記載與宿賢的言論,這亦是詞源考稽的結果。是故,中國古典文獻學開山之人鄭鶴聲、鄭鶴春認為:“結集、翻譯、編纂諸端,謂之文;審訂、講習、印刻諸端謂之獻。敘而述之,故曰文獻學。”[2]傳統的文獻定義雖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亦表現出其在所難免的局限性。而今“文獻”之定義顯露出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從國家標準的制度層面予以較為科學的確認,1983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文獻著錄總則》(GB3792.1-83)給“文獻”下了一個簡明的定義:“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而國際標準化組織《文獻情報術語國際標準》(ISO/DIS5217) 對“文獻”的定義是:“在存貯、檢索、利用或傳遞記錄信息的過程中,可作為一個單元處理的,在載體內、載體上或依附載體而存貯有信息或數據的載體。”實質上,國際化標準組織對于文獻的定義與我們國家標準定義之間并不矛盾。無論如何,文獻之定義是不能缺少兩個最基本的構成要素:一是要有一定的知識或信息內容,沒有記錄任何知識或信息內容的紙張、磁帶等載體不能成為文獻;二是要有用以記錄知識或信息的物質載體,沒有載體的知識亦不能稱為文獻,從這個意義上說,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知識或信息不能稱之為文獻。因此,我們可以給出“文獻”這樣的定義:文獻是指那些將知識、信息用文字、圖像、數碼等各種符號,通過書寫、印刷或其他諸如光學、電磁學等方法記錄在一定物質載體上的結合體。①信息與知識兩個概念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系。信息是指主體通過各種認知方法獲得并經過收集、記錄、處理后以某種形式存儲起來的事實或數據,具有物質性、傳遞性、可擴充性、共享性、價值不定性等特性。知識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總結,是人的主觀世界對客觀世界的如實反映,包括通過閱讀、學習等方式的認知和通過自己或他人的歷練所積累的經驗的總和。知識同信息的關系就是將反映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信息經過加工,上升為對自然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認識。

伴隨著多媒體、互聯網、電子郵件、電子圖書館、數字化信息等一系列讓人耳目一新概念的出現,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電子文獻這一概念。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圍繞電子文獻的主題開展了許多有益的討論,并開列出了一些不同之稱謂,如電子圖書、電子期刊、電子報紙、電子出版物、電子資源、電子資訊、網上出版物、網上文獻等。顯然,認識不同,稱謂則不同,對研究、交流和傳播電子文獻造成一些障礙和不便。因此,給電子文獻以科學、合理的界定就顯得非常必要。1997年11月,國際標準化組織在國際電工委員會的協助下頒布了國際標準ISO690-2:1997(E),該標準分別就電子文獻及其相關定義進行了簡要闡述和說明,它所列舉的18個術語概念多數是在原有國際標準的基礎上修訂、改進和補充而來的,而像公告板、數據庫、討論表、電子文獻等概念則是第一次在ISO中出現,將電子文獻概念簡潔而明了地界定為:以電子形式存在的通過計算機技術存取的文獻。②蒙戴爾(Craig Mundiel)則將電子文獻定義采用描述性的語言敘述為:“以計算機格式獲得的,通過發表在中心數據庫出版的,能以軟盤、CD-ROM互通信連接傳播的,并可用計算機快速瀏覽的文獻。”由此我們可以給電子文獻概念勾勒出如下一個架構:一是電子文獻是某種特定的文獻;二是它要依托計算機、光盤或其它電子形式的載體存在;三是它要借助計算機技術記錄、存儲、傳遞、檢索和瀏覽信息。因此,電子文獻是應用計算機技術、現代通訊技術、高密度存儲技術和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開發的新一代文獻,并以電子形式(包括數字代碼等),將文字、圖、聲、像等信息存儲在磁、光、電介質上,通過計算機或類似設備閱讀使用。

電子文獻構成需要具備這樣兩個基本要素:一是“以光盤、磁盤或其他電子形式存在”;二是“通過計算機技術記錄、儲存、傳遞、檢索和瀏覽信息”。這也是電子文獻所具有的兩個最基本的特性。換言之,“兩要素”或“兩特性”決定了電子文獻與其它文獻之不同。如果按照這一原則來確定電子文獻范疇,那么,當電子計算機出現的同時,專供計算機識讀的計算機磁帶就是一種電子文獻,而可供計算機識讀的紙帶式文獻由于本身材料是以紙質載體形式而不是以電子形式存在,因而不屬于電子文獻范疇。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出現,計算機文件(file)也同時出現。該“文件”是指按一定順序存放的、相互聯系的一個完整的、有名稱的信息的集合,如程序、程序所用的一組數據或者是用戶創建的文檔。文件是基本的存儲單元,它使計算機能夠把一組信息與另一組信息區分開來,用戶可以對其進行檢索、修改、刪除、存儲或發送到輸出設備。[3]按照它的這一定義,計算機文件也同時滿足電子文獻構成的兩個基本要素或基本特性,因此,毫無疑問,計算機文件屬電子文獻范疇。但是,1912年出現的縮微平片、1915年以后出現的目視重疊比孔卡和1940年代出現的穿孔卡片,以及后來出現的縮微膠片等文獻,由于它們本身不是以計算機技術記錄、儲存、傳遞、檢索和瀏覽信息的文獻載體,因此不屬于電子文獻范疇。

數字文獻或網絡文獻只是電子文獻的不同表現形式或不同稱謂而已。由于電子文獻是以二進制數字代碼形式記錄于磁帶、磁盤、光盤等載體,故人們又稱之為數字文獻;由于電子文獻可以在通信網絡上傳輸或在線閱讀,故人們又稱之為網絡文獻。雖然數字文獻或網絡文獻與電子文獻在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上有些差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數字文獻或網絡文獻都屬于電子文獻范疇。

1.2 電子文獻的特征

1.2.1 文獻資源的數字化

電子文獻既然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能夠將各類傳統介質的文獻進行壓縮并轉化為數字信息,那么它的存在就帶有明顯的技術特性,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撐。電子文獻的數字化特性主要表現在:一是將知識和信息轉換成電子形式的存在;二是要實現對于這些電子形式文獻的處理、傳遞和使用;三是必須依賴于一定的具有高技術含量的“電子設備”,包括計算機及其相關外部設備和軟件、磁盤、光盤等存儲介質以及計算機網絡等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說,這種高技術特性既表現在“硬”的方面,又表現在“軟”的方面。但是,其總體發展趨勢是朝向友好型、人性化以及多元化的展現方式。

1.2.2 文獻實體的虛擬化

在網絡環境下,電子文獻的虛擬化使它突破了傳統文獻的信息記錄規模,使文獻具有超常的擴展性,使超大規模信息的管理成為可能。一方面電子文獻極大地壓縮了文本文獻的物理體積;另一方面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存儲和檢索功能使建設超級數據庫這種特殊的電子文獻成為可能。面對成幾何級數增長的文獻信息收藏單位,世界上沒有一個圖書館不為收藏空間的嚴重不足而感到困惑和焦慮。①盡管有的館一建再建新舍,仍走不出紙質書刊收藏空間嚴重不足的困境。如美國國會圖書館就己三次(1897年、1939年、1980年)新建館舍,其館藏空間和規模在世界上可謂首屈一指,但目前仍擺脫不了紙質文獻信息存貯空間不足的困擾;為此,該館又在華盛頓市郊建立貯存書庫;即使這樣也未能根本緩解其存貯空間嚴重不足的尖銳矛盾。在耶魯、哈佛、密執安等大學圖書館以及不少其它類型圖書館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類情況。而電子文獻的虛擬化特性正為解決文獻信息無限增長性與存貯空間有限性的矛盾提供了機遇,于是,虛擬化的數字圖書館應運而生。

1.2.3 文獻利用的共享化

電子文獻的出現帶來了閱讀的革命,從此閱讀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即文獻利用的共享化,主要表現在:① 在網絡背景下同一種電子文獻可被許多人同時訪問,成為一種共享性的閱讀資源;② 電子文獻資源不易受時間、地域限制,在網絡平臺上可以隨意將有關文獻信息從一處傳到另一處,不僅體現出跨地區、跨行業的資源無限與服務有限的特征,還體現出跨地區、跨國界資源共建的協調化與資源共享的便捷性;③ 人們可以在同一個工作平臺上閱讀和使用多種不同類型和內容的文獻;④ 只要用戶有相應的編輯軟件,任何電子文獻都可以編輯,因而相應內容也容易較快更新;⑤ 可以實現低成本、大批量地快速復制。電子文獻可以非常便利地實現共享,可以無限次地重復使用,從而使其具有便利共享的特點。

1.2.4 文獻檢索的高速化

計算機最顯著的優勢是具有高速運算能力和強大的邏輯判斷能力,借助于這種優勢,在計算機支持的信息系統中,能迅速、多方位地檢索到所需要的信息。電子文獻具有高速檢索特性,這是超出對于傳統文獻在檢索方面的一切想象。此外,電子文獻中有些程序設計還能提供注記功能,有些設計則提供提示、導航等輔助作用,是電子文獻互動與快速全文檢索功能的一種延伸。

1.2.5 文獻傳遞的網絡化

電子文獻的傳遞可以通過以網絡為主的信息基礎設施來實現。電子文獻既有其開放性又有其安全性。電子文獻可以進行商業流通,只是不像傳統的印刷紙質文獻以購買和擁有為主,而是以所謂“使用權”的方式進行下載或流通核算。這里的文獻內容使用權由商業出版社所主導,電子文獻本身由出版商或提供者為維護本身權益,而提出許多制式和約定內容,提供許多安全控制裝置,如領域名稱與IP地址設定以及各種密碼程序設置。

2 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之比較

在知識生產和交流方面,歷史上總共發生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幾十萬年前出現的語言,從此語言成為人類超越一般動物界而榮升為“萬物之靈”的重要標志之一;第二次是近萬年以前出現了文字,可以把人類的活動記錄下來,從此文字成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第三次是近千年的事,出現了活字印刷術,使人類的知識可以廣泛地傳播開來,大大地推動了人類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第四次則是發生在20世紀的下半葉,電子出版業的出現,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網絡的廣泛發展,產生了有人類歷史以來最快速的知識生產和傳播方式。而文獻自誕生以來也大體經歷了三次文獻轉型:第一次是由結繩記事為代表的原始文獻(還不完全具備文獻的基本特征)轉變為以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刻石、簡策、帛書等為代表的手工刻寫文獻;第二次是由手工型文獻轉變為以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當代激光照排印刷為代表的印刷型為主的紙質文獻;第三次則是由印刷型紙質文獻轉變為以機讀數據庫、網絡數據庫、電子圖書報刊等為代表的電子文獻。文獻類型的轉型不是簡單地表現為一代取代前一代,而是一代拓寬前一代。一種新型文獻問世以后,并不意味著原有的各種文獻類型被淘汰或自動消失,而是與原有的文獻類型同時并存,呈“共生”狀態。因此,21世紀既不是電子文獻取代紙質文獻的時代,也不是紙質文獻一統天下的年代,而是兩種文獻的共存與互補時代,合理地開發和利用這兩種文獻資源,使其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優勢,更好地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服務,就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但是,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之間的比較與競爭,“注定要成為信息時代最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直到電子媒介發出挑戰以前,書籍一直是大多數社會用以審視自身的核心工具。”[4]同時,我們也不可否認,電子文獻的出現與運用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文獻時代,當然這也是大勢所趨,時代使然。

2.1 兩種文獻的交互方式比較

文獻是知識的載體,載體是文獻的表現形式,知識是文獻的本質屬性。無論是紙質文獻還是電子文獻,除對知識信息表現的形式不同外,揭示的仍然是知識這一本質屬性,只是“人—機”與“人—書”系統中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感受不同而已,從閱讀的對象而言,一者為虛擬的電子文獻,一者為現實的紙質文獻。這虛擬與現實的兩個領域相互補充、相互交叉、相互影響,從而使人類閱讀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就像閱讀活動本身一樣,一部閱讀史朝向我們的時代跳躍而來”。[5]

2.1.1 電子文獻的“人—機”系統

電子文獻是在“人—機”環境中實現文獻閱讀的,這種閱讀表現出四個方面的特點:① 對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對于紙質文獻來說,人們只要能認識文字就可以進入閱讀;而相對于電子文獻來說,人們需要有機會有能力學習使用電子設備方可進入閱讀,并學習使用更多的軟件方可實現快速檢索、儲存、編輯和復制文獻。② 產生了人機界面。電子文獻在電子設備中是以某種信號的形式存在著,閱讀必須通過某種人機界面如計算機屏幕的形式來實現。這些有形的電子設備并不能直接實現交流目的,人們還需要大量的不同用途的軟硬件幫助方能實現人機溝通,這就決定了電子文獻具有諸多特殊的閱讀方式。③ 產生虛擬的影像。“虛擬”一詞最好的例子是光學中的“虛像”。電子設備的硬件構成了虛擬系統的實體和操作結構。通過人機界面,人們可以進入虛擬系統并發出不同要求的指令。比如,人們可以查閱某一研究領域的書目或有關文章。這種系統的虛擬化可以兼容各種媒體制式,優化資源利用。同樣,在聯機多路存取計算中,出現了“虛擬計算機”的概念。許多用戶同時在各自的終端上工作,好像在使用一個比終端大的計算機一樣。而計算機可以用極高的運行速度和分時功能,使用戶在慢慢鍵入指令時,同時處理其他用戶的指令。“虛擬圖書館”的概念大抵也遵循此同樣原理。一座圖書館盡管只擁有自己的館藏,但通過館際互借、傳真、電子郵件、網絡聯機等手段,它好像擁有了與其相連的所有的圖書館藏一樣,用戶可以利用比該圖書館實際館藏大得多的資源。在完美的虛擬圖書館中,用戶可以在案頭檢索全世界的信息。④ 產生新的文獻類文化。過去是印刷書籍造就了讀者,并鞏固了代代相傳的傳統文獻類的文化,如一本紙質書籍可以在家庭中代代傳承下去,使讀書成為文化的一部分。而電子文獻的閱讀方式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變原來人與書之間的輕松交流為人與機器之間的屏幕式交流,人的閱讀心理發生了變化,閱讀文化中滲透進了科技的元素,原來的紙質文獻類產生的文化讓位于一種電子類的新文化。

2.1.2 紙質文獻的“人—書”系統

“人—書”系統已經成為我們傳承人類知識的重要手段與途徑,也是我們熟知而承接的重要人文傳統,這種傳統在當下仍舊具有洶涌澎湃的活力。這種系統表現出這樣四個特點:① 形成傳統的閱讀習慣。人類長期養成的根深蒂固、代代相傳的書籍閱讀習慣是難以改變的。人們到書店買書,到圖書館借書、看書,已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有的人讀書是為了查詢資料,解決問題;而有的人則純粹為了消遣。對于后者而言,傳統的閱讀方式實際是一種娛樂、一種生活習慣。② 傳統書籍的方便性。相對電子文獻或書籍來說,傳統書籍分量較輕,旅途容易攜帶,不易損壞,隨時隨地可以閱讀。傳統書籍成本較低,購買、借閱都十分靈活便利。傳統閱讀還可以隨手批注與札記,而電腦閱讀就很難讓人體會到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一邊筆記所帶來的愉悅。③ 傳統書籍的真實性。由于歷史和傳統習慣的原因,紙質書籍已在人們生活中占據了重要位置。傳統的閱讀方式,使人們與書籍的信息源泉建立了綿綿不斷、難以割舍的聯系,而電子文獻以虛擬形式建立的鏈接,常使人們感到文化與感情的缺失。正式出版的書籍給人以真實感,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而電子文獻卻容易遭遇刪改。而且,最新實驗研究成果表明,人們閱讀傳統紙質書的速度比在平板電腦上看電子書的速度要快。④傳統書籍的局限性。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知識信息量呈幾何級數遞增,傳統書籍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表現為:傳統書籍的存儲空間和本身所含的信息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傳統書籍容易變質和自然老化,并且知識內容的復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傳統書籍不利于人們快速檢索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

通過以上對“人機”與“人書”兩個系統的分析,實際是在發現電子文獻與傳統文獻在閱讀方式上表現出的差異。電子文獻是將文字、圖象、數值數據、語音等靜態與動態信息經過數字化處理后,通過計算機或網絡通信等方式反映知識內容的文獻表現形式;而傳統的紙質文獻則是將文字、圖像、符號、數值數據等靜態信息經過加工處理后,通過印刷或其它方式反映知識內容的文獻表現形式。前者是靜態與動態信息相結合的文獻表達方式,后者僅是靜態信息的文獻表達方式。

2.2 兩種文獻的形態比較

2.2.1 載體形式及記錄方式不同

從文獻發展史來看,文獻的物質載體形式大致可以劃分為這樣幾個時代:甲骨時代—青銅時代—縑帛時代—簡牘時代—石質時代—紙張時代—電子時代,當然在各個時代中不同載體是可以共存的。傳統文獻的載體主要是甲骨、青銅、縑帛、簡牘、紙張,而電子文獻的載體卻是電子設備,如軟盤、光盤、硬盤,由于載體形式不同導致文獻記錄方式的差異,由原來的刻寫、書寫、印刷等轉變為錄入、掃描、拷貝,特別是電子拷貝、現代通信傳輸方式的運用,使文獻的儲存在量和質上發生了空前未有的重大變化,其對人類社會知識傳播的影響深遠而巨大。

文獻的記錄方式的變化是與其載體物質形式的變化聯系在一起的,大抵經歷了四個不同階段:刻寫—書寫—印刷—拷貝。刻寫是最原始的記錄方式,世界各民族文明發展的初期都經歷過這一個過程,即先民在甲骨、青銅器、石頭、玉器等堅硬的物體上刻寫(刀刻或鑄刻)文獻。由于受到這些載體及刻寫工藝的限制,刻寫文獻的信息儲存量十分有限。書寫,是有文字以來的文明史最重要的記錄方式,涵蓋了整個簡帛時代、簡牘時代、紙張時代。即使在今天的電子時代,電腦的拷貝非常先進,仍不能完全取代人工的書寫。在文獻傳播史上,刻寫、書寫都是屬于“手工藝”的方式,而第一次質的變化是印刷方式的出現,從此文獻記錄方式進入了一個“工業化流程”的階段。這給文獻批量生產和流傳帶來了“革命性” 的意義,也為大規模的古典文獻的整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礎,為學者們尋書、讀書和文獻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文獻傳播史上第二次質的變化則是電子拷貝方式的運用,也可謂這是文獻批量生產與流傳的第二次革命。電子文獻拷貝的第一大優勢是記錄速度極其迅速,幾十萬字的文獻只需幾秒鐘就可完成一次性拷貝。第二大優勢是存儲容量極其巨大,一張光盤可以把一個圖書館的藏書全部存儲下來,需要時隨時可以調用。如中國基本典籍電子文庫《國學寶典》,典籍已收入一千多部,字數多達二億,盡可存儲在一張光盤。第三大優勢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文獻記錄的物質載體的有形性,無形的電子記錄取代了有形的紙張記錄。無紙化記錄以及電子文獻的大量產生,正在給古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帶來全新的發展空間。第四大優勢是突破了文獻記錄的空間限制,在國際互聯網絡中記錄文獻,即使相隔十萬八千里,拷貝或下載文獻信息,只在彈指一揮間。

2.2.2 呈現形制不同

在文獻提供的形制上,紙質文獻與電子文獻顯然不同:第一,紙質文獻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以文獻具體的載體形制提供給用戶,而電子文獻的形制既可以是實體的,如一張軟盤、一張光盤等,又可以是虛擬的,如在網絡環境下獲取文獻;第二,紙質文獻的信息內容是以靜態的形式呈現的,而數字文獻既可以是靜態的又可以是動態的;第三,紙質文獻可隨身攜帶,隨時隨地直接翻閱,而電子文獻只有通過下載后并依附于計算機和相關的閱讀器才能閱覽。

2.2.3 存貯方式不同

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的存貯方式主要表現在空間設備和維護條件上。第一,紙質文獻是以載體為單位,經過加工整序之后,按照一定規律存放在架位上,需要大量的架位和庫房空間;而電子文獻是以知識為單元,經過加工處理后,保存在光盤或硬盤上,只需要對硬盤進行增容,而占建筑空間很小。第二,紙質文獻在貯藏更新上有許多不便,一是要有足夠的架位和建筑空間,二是要不斷進行倒架排序,三是要有一定的人力上架整架。而電子文獻只需對硬盤進行增容,不需重新整序,大大節省空間和人力。第三,紙質文獻的維護條件相對電子文獻來說不是太高,而電子文獻的維護要求較高,除了像紙質文獻的維護條件外,還要防雷擊、防磁性干擾、防灰塵等。第四,在安全保密方面,電子文獻比紙質文獻要求更嚴。

2.3 兩種文獻利用方式比較

2.3.1 傳遞方式的差異

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的傳遞方式有很大差異,主要表現在:第一,電子文獻在同一時間既可以將同一種文獻信息為滿足多個用戶需要而進行快速傳遞(電子文獻的信息內容能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進行傳遞),又可以將多種文獻信息融合起來滿足用戶多層次的需求;而紙質文獻在同一時間只能支持單個用戶,不能滿足用戶對某一知識單元的直接需要,而是連同含知識單元的載體一起進行文獻傳遞,如某一著作的某一章節或某一期刊的某一篇文章只能連同其載體一起傳遞。第二,電子文獻的傳遞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用戶不論何時何地只要是在網絡環境下都可以對文獻進行訪問,并且能直接獲取所需的知識內容;而紙質文獻大多是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對用戶進行面對面的單向傳遞,即使通過郵寄方式進行遠程傳遞,也要受時間的制約,而且獲得文獻的數量也極其有限。第三,電子文獻的來源有兩種情況:一是由紙質文獻經過數字化處理后形成的電子文獻;二是在網絡系統中由提供者直接發布的電子文獻,如電子論壇、電子公告、電子郵件、最新消息等。前者經過權威部門篩選、審定、認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而后者則是自由的,沒有經過一定程序的認可,其真實性和價值性不一定可靠。而紙質文獻大多是經過出版部門認真篩選、審定、認可后公開出版的,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可靠性。因此,在文獻的傳遞過程中,紙質文獻較之電子文獻來說,其可信度更高。

2.3.2 檢索方法不同

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檢索方法的路徑不一樣。紙質文獻是“提問——檢索”模式;電子文獻則是“瀏覽——查詢”模式,兩者比較,可用下列表達式表示:

紙質文獻:帶著問題→進圖書館→詢問或利用檢索工具→獲取相關書目或篇名索引→查找原文。

電子文獻:帶著問題→上網→利用搜索引擎→瀏覽相關站點→查詢相關類目或輸入查詢詞→點擊打開原文。

在檢索工具的選擇和利用上,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也不一樣。紙質文獻的檢索主要是利用目錄、索引、文摘等二次文獻檢索工具,間接地獲取原始文獻;而電子文獻的檢索主要是通過搜索引擎、登錄,直接鏈接數據庫獲取原始文獻。傳統文獻檢索都是由人工緩慢處理來完成的,而電子文獻檢索卻是通過信息技術來完成的,從紙質文獻的線性檢索向超文本支持的非線性檢索發展,電子文獻的檢索正呈現智能化、可視化、簡單化、多樣化、個性化、商業化的發展勢態,從而實現智能、高效、快速而靈活的文獻信息檢索,最后達到迅速隨意獲取信息的水平。

總之,電子文獻與紙質文獻是人類現階段對文獻資源開發與利用中不可缺少的兩種文獻,兩者應該呈現出一種“互補”的關系。兩者雖然在開發利用的功能和特點上存在著差異,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還不能說誰將取代誰。在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中,兩者各有千秋,其優勢與不足可以相互彌補。紙質文獻是電子文獻的主要來源和基礎,龐大的電子文獻數據庫的建立大都是在紙質文獻的基礎上轉換而來,紙質文獻是人類進步發展的歷史沉淀,沒有紙質文獻就沒有電子文獻龐大的知識數據庫,也沒有電子文獻的發展。而電子文獻是人類進步發展的又一標志,就像紙的發明代替了竹木簡、光與電代替了鉛與火的時代一樣,促進了生產力快速發展,這是文獻發展的必然趨勢,倘若紙質文獻不依托數字文獻的發展,那么它也將是無生命力和沒有前途的。因此,我們在開發利用文獻資源方面,要正確把握資源重組,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挖掘各種文獻資源,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91精品国产丝袜|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久草青青在线视频|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无码丝袜人妻|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国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精品第一页|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的视频|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人禽伦免费交视频网页播放|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成年A级毛片|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在线|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99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色网站| 91精品国产一区|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久久婷婷六月|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中国毛片网| 亚洲欧美日韩高清综合678| 亚洲男人在线| 亚洲熟女偷拍|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毛片在线播放a| 国产丝袜丝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久久女人网| 看国产毛片|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a亚洲视频| 欧美三级自拍|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中文字幕天无码久久精品视频免费 |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免费观看精品视频999| 日韩人妻无码制服丝袜视频|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看a毛片| 久久久噜噜噜| 成年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免费| 制服丝袜一区|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91在线视频福利|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亚洲丝袜第一页| 激情乱人伦| 有专无码视频|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精品对白刺激|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欧美劲爆第一页|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