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可虎(臺州學院 圖書館,浙江 臺州 317000)
地方院校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近年來不斷擴大和擴招,造成地方院校資源配置滯后或混亂,這給圖書館樣本書庫工作也帶來種種困難和挑戰。
筆者所在的臺州學院圖書館樣本書庫總面積不到2000平方米,原來設計容量為20萬冊的樣本書庫卻在超負荷承載,現已達到50多萬冊。這不僅給安全帶來隱患,也給管理者帶來無盡的煩惱:書庫的墻壁有裂縫,房頂經常漏水;經常添置新書架,經常全面倒架,書架擠占其它功能區,書滿為患已經成為管理者頭疼的問題。
樣本書年年增多,但進入樣本書庫閱讀的讀者人數卻逐年下降,導致樣本書庫的利用率不斷下降,這種狀況表明樣本書庫“用”的功能在弱化,無法真正實現現代樣本書庫藏以致用的目的。
樣本書庫是圖書館從每種采購進館藏書中抽出一本,作為樣本加以保存而形成的書庫,是圖書館藏書種類最全的地方,能全面地揭示館藏。樣本書庫是在我國傳統的藏書布局模式下產生的,長期以來,傳統的指導思想是將文獻的“藏”作為工作重點,“用”只是輔助功能。樣本圖書原則上不外借,僅供特殊需要的讀者室內查閱。其優點是保護了館藏圖書品種的完整性,滿足本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的長遠需要,為其提供藏書品種的保障;缺點是減少了圖書外借用量,降低圖書利用率,從而也降低了讀者對圖書館的滿意度。
圖書館藏書的目的是為了用,藏以致用,為用而藏,否則就失去其收藏的價值,特別是現代圖書館強調的是以“用”為主。在當前形勢下,如何對樣本書庫實行科學的管理,更好地為高校教學、科研服務,提高其利用率,做到既保存又利用,改變重藏輕用的觀念,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現狀暴露出了樣本書庫的“藏”與“用”所面臨的問題,由此樣本書庫的存廢問題成為館員們爭議的焦點。
3.1.1 電子圖書終將取代紙質圖書,樣本書庫終將消亡
德國出版業雜志《書業報道》調查顯示,50%以上的人認為,到2018年數字化出版將超越傳統的圖書。[1]紙質出版會被數字出版所取代。[2]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副主任王子舟也持同樣觀點。另外,我國的現有圖書也在逐步進行數字化,如:我國的古籍數字化工作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在9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發展,至今已走過20個年頭的發展歷程。[3]由此一些館員就推斷:電子圖書最終將取代紙質圖書,樣本書庫將無新書可藏,樣本書庫圖書的完整性、系統性和連續性將比不過電子數據庫里的圖書,其作用和地位自然消失。
3.1.2 樣本書庫書滿為患與其利用率逐年下降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撤并是遲早的事
由于樣本書庫書滿為患,管理者為之傷透腦筋,經常為上架、整架、倒架弄得疲憊不堪,而到樣本書庫查找資料、讀書學習的師生卻逐年減少,為之招來了責難和非議。有的館員認為“圖書藏而不用”背離了圖書的本意,所以提出讓樣本圖書參與流通。[4]有的館員認為:地方院校場地不足,財力有限,應該撤掉樣本書庫,把樣本書并入開架書庫,這樣既精簡了機構,節省了經費,又增加了外借圖書的復本量,提高了圖書的利用率。
3.1.3 多校區辦學與樣本書庫無法多地設置之間的矛盾要求廢除樣本書庫
筆者所在學院有三個校區,樣本書庫只設在第二校區,主要為第二校區的師生服務,這對第一和第三校區的師生來說是不公平的。如果在第一和第三校區都設置樣本書庫,就必須增加工作人員、工作場地和圖書資料,其費用將非常龐大,這對地方院校來說是很難接受的。所以從公平層面上說,有的館員認為應該廢除樣本書庫。
3.1.4 多校區辦學與平均復本量少之間的矛盾要求廢除樣本書庫
筆者所在圖書館總的圖書資料平均復本量處在3.1—3.12之間,這很難滿足三個校區師生的閱讀需求,尤其是第一和第三校區的圖書分館基本上只有收藏相關的專業書,其他類別的圖書少之又少,很難滿足師生的需求。因此有些館員提出廢除樣本書庫,把樣本書分配給三個校區圖書館,盡量滿足師生的需求。
3.1.5 已經有先例可循
還有些館員提出:可以讓有條件的高校繼續保存樣本書庫,沒條件的地方院校圖書館則可以仿效先例——廢除樣本書庫。[5]
高校圖書館設立樣本書庫出于特定的目的:一是通過樣本書庫直接迅速地向讀者揭示館藏,便于師生縮短全面了解館藏的時間;二是通過對樣本書的保存,避免某些文獻資料因時間久遠或其他因素而消失,同時也保存了本校圖書館發展的歷史;三是滿足師生獲取信息資源的特殊需要,緩解圖書館因復本不足而產生的供需矛盾。因此,很多館員認為樣本書庫有存在的充足理由。
3.2.1 樣本書庫有利于圖書館歷史的傳承
樣本書庫的管理比開架書庫嚴格,通過對樣本書的嚴格管理,避免某些文獻資料因時間久遠或其他因素而消失,這為樣本書的長期收藏打下基礎,有利于學校的文化積累。保存樣本書庫即保存了本校圖書館發展的歷史,這是歷史賦予圖書館的責任。
3.2.2 樣本書庫有利于形成完整性、系統性、連續性的圖書資料體系
長期以來,各校通過樣本書庫收藏了大量符合自己特色的樣本書,已形成了獨特的體系。如筆者所在學院的傳統專業,其收藏的樣本書的年代都遠至五、六十年代,大多來自蘇聯的譯本,七十年代因動亂而收藏的書較少,八十年代以后收藏得很多,主要是國內的書,而美國的譯本則逐年增多,這些專業書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較完整、系統和連續,在本地已具有相對優勢,為學校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3.2.3 紙質文獻和數字文獻各有優勢,可以實現互補
數字文獻在“用”的方面有優勢,而在“藏”的方面則處于劣勢。數字文獻具有檢索方便、不受時空限制、存儲空間少的特點,所以,在“用”的方面處于優勢。但是,數字文獻的長期保存卻無法解決,這一問題顯然已經引起廣泛關注。載體壽命和技術過時以及遷移的高昂成本等問題仍然使得數字文獻長期存取工作遭遇困境,而那些只有訪問權的數據庫,一旦斷供,圖書館就一無所有。
相比之下,紙質文獻在“藏”的方面具有優勢,而在“用”的方面則處于劣勢。紙質文獻的優勢除了便宜、攜帶方便、清晰度高、保護視力、有版權之外,最突出的優勢在于長期保存方面。在“用”方面的劣勢主要表現在檢索不方便、存儲空間大、笨重等。
根據紙質文獻和數字文獻的特點可以得出:兩者可以互相補充、互相依存——紙質文獻可以“藏”為主,“用”為輔;數字文獻可以“用”為主,“藏”為輔。這將成為現代社會圖書館界的一種共識。所以,電子圖書終將取代紙質圖書,樣本書庫終將消亡是不現實的,相反,電子圖書和紙質圖書將因互補而共存,樣本書庫將因為是最好的藏書場所而長存。即便電子圖書最終取代紙質圖書,那么,樣本書便成為稀缺資料而彌足珍貴,從而成為了“特藏書”,樣本書庫就轉變為特藏書庫了。
樣本書庫雖然目前面臨各種困難,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觀念更新和模式創新來求得活力,改革的模式可以多種多樣,具體如下:.
(1)從現有條件出發,逐步改善閱讀環境,適當放寬讀者入庫條件,允許學生帶自己的書和作業本入庫,允許學生帶手提電腦入庫,推行微笑服務,提高導讀和咨詢等服務質量;同時走出去宣傳,動員大一新生整班來自習、閱讀;還可以利用學區之間的班車開展館際互借業務。這種模式可以提高樣本書庫的利用率,比較適宜人力、物力、財力不足的學校。
(2)實行短期借閱制度,擴大外借范圍,以彌補復本量的不足。南京師范大學就允許讀者外借1-3天,以滿足廣大師生教學、科研和學習之急需。也有人認為:允許急需的讀者在雙休日或寒暑假短期借閱,借閱時間不超過1周。這種模式可以緩解復本量不足的缺憾,能滿足讀者急需借閱的需求,但給催還書工作帶來很多困難,樣本書丟失率會上升。
(3)在多校區辦學的情況下,根據各校區主要讀者群的學科或專業建立樣本書庫,可以保證讀者隨時查閱與專業相關的大部分常用書,既解決讀者的急需,保證圖書的高效利用,也緩解了復本不足的壓力。這種模式可以解決有實力大學的多校區辦學與樣本書庫多地設置之間的矛盾,實力有限的地方院校則難以推行。
(4)引入休閑功能,挖掘豐富多彩的休閑娛樂資源,如采購健身、旅游、集郵、珠寶鑒賞等有關休閑生活的圖書報刊、音視頻資料;設置咖啡廳、書吧、茶吧等休閑場所;增加有線或無線網絡功能,添加電源插口和有線插口,添置舒適的桌椅。樣本書庫要經常剔除沒有價值的圖書,以便騰出空間提供休閑服務;可以對樣本圖書進行封閉式管理,書庫也可以添置移動書架進行倉儲式管理,這樣不僅可以大大壓縮圖書存儲的空間,還可以加強保存的力度,同時也可以滿足借閱及其他需要。這種模式既能解決“書滿為患”問題,又能吸引有各種需求的讀者,增強了樣本書庫的吸引力。
當前,保留樣本書庫仍是絕大部分高校的不二選擇,但在應對困難和解決問題上,各高校則根據自身的特點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徑。
樣本書庫的存廢之爭有利于問題的本質認識,也有利于問題的解決。筆者所在的圖書館經過爭論后其觀點基本趨于一致,然后決定采用第一種模式施行,一年時間就取得很好的效果。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地方院校圖書館樣本書庫還未至被廢除的地步,應該通過改革和創新來激活它的機能,強化它的生存能力,發揮它的最大作用,以此來滿足現代大學的發展需求。
[1]第一財經周刊.電子書預言:2018年紙質書末日[EB/OL].[2009-10-30].http://www.sina.com.cn.
[2]北京商報.紙質圖書打響生存保衛戰[EB/OL].[2010-04-26].http://it.sohu.com.
[3]朱鎖玲,包平.我國古籍數字化進展與研究述評[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9):18-21.
[4]陳曉林.論提高大學圖書館樣本書庫資源利用效率的途徑[J].繼續教育研究,2007(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