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星燕(中衛市圖書館,寧夏 中衛 755000)
我的家鄉中衛,不僅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而且山川雄秀,古跡眾多,是聞名遐邇的文化之鄉和旅游勝地。上世紀九十年代,縣委、縣政府就提出了“高舉龍頭,突出特色,發展中衛大旅游”的宏偉決策。撤縣設市后,市委、市政府又做出了“建設文化旅游城市”的戰略定位。最近,結合學習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筆者認真研讀了《乾隆中衛縣志》和《續修中衛縣志》,感受頗深,對進一步開發中衛旅游資源有了新的認識。茲錄述于后,以求正于方家同道。一 兩部舊志記載了大量的文化旅游資源
《乾隆中衛縣志》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中衛知縣黃恩錫修撰完成,全書十卷約10萬字,是第一部中衛志書。《續修中衛縣志》是繼前志80年后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完稿,由時任知縣鄭元吉編修,全書仍為10卷共12萬字。兩書詳細記載了自明訖清400多年來中衛的政史沿革、地理風貌、名勝古跡、風土人情、文化教育等,不僅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而且為我們保存了大量的文化旅游資源。
1 記載了獨特的自然風光。乾隆縣志在“疆界”篇中這樣寫道:“中邑北靠邊墻,南面大河。其東則青銅牛首,鎖鑰河門;南則香巖雄峙,列若屏障。左依勝金之固,右憑沙嶺之險。”寥寥數語,中衛北依長城、南面黃河、東臨勝金關、西靠沙坡頭的獨特地理面貌便躍然紙上,這正是中衛賴以發展旅游業不可復制的重要資源。在“山川”篇中又寫道:“香山,縣之南山總名,前明為慶藩王(朱元璋十六子)牧馬場。其地周環約五百里,舊建香巖寺。山民隨水而居,多穴處為土窯,喜牧畜,舊稱七十二水頭是也。”這段文字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今天看來干旱貧瘠的香山,古時卻是水草豐茂,“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天然牧場。兩志都記錄了中衛人津津樂道的“古十二景”,即青銅禹跡、河津雁子、香巖登覽、星渠柳翠、羚羊松風、官橋新水、牛首慈云、黃河泛舟、石空燈火、暖泉春漲、黑山晴雪、碳山夜照等。[1]這些景點,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歲月更替有的已不復存在,但有些景點如“羚羊松風”“ 黃河泛舟”“ 石空燈火”“碳山夜照”等還有開發利用的價值。
2 記載了豐富的人文景觀。兩部舊志在“山川”“形勝”“城垣”“寺廟”等章節中,記載了眾多的人文景觀,可以說是星羅棋布,異彩紛呈。一是古長城。道光志載:“縣城迤北邊墻一道,自寧朔縣大壩交界起,至西南越黃河,抵盧溝堡山,沿長482里,邊口29處”。據周興華先生考證,中衛境內長城不僅里程長,而且朝代全,既有秦長城,漢長城,還有明清長城。如果說寧夏是“中國長城博物館”,中衛長城則是博物館中之精華。[2]42-50二是舊城垣。兩志中記載的古城垣多達20余處,如“鳴沙廢州”“豐安故城”“溫池城”“棗園城”“石空城“”古水城”等。這些城垣大多毀于戰亂、天災。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些完全可以開發成像平遙古城一樣的旅游景點。三是寺廟群。中衛舊時三教薈萃,寺廟眾多,過去就有“拜佛到高廟,燒香上香山”的說法。舊志中記載的大小寺廟就多達30余處,保存至今的有高廟、老君臺、香巖寺、羚羊寺、大慶寺等十多處。尤其是高廟,不僅建筑藝術精湛,而且雕塑精美,收藏豐富,堪稱塞上寺廟的代表作。[3]四是其它遺跡。如“勝金關”“營盤水”“大戰場”“兵溝”“買賣城”等。這些遺跡都曾經演繹過一段或激越或悲壯的歷史,以“大戰場”(現為大戰場鄉) 為例,志載:“宋仁宗二年,詔鄜延總管種諤等,大舉征夏。別將劉昌祚,遇夏人于磨肥隘。夏之拒者三萬人。乃分兵渡葫蘆河,奪其隘,與統軍國母弟梁大王戰,大破之。”[4]207讀著這些文字,仿佛當年硝煙四起,金戈鐵馬的場景就在眼前。
3 記載了醇厚的民風民俗。乾隆志在“民俗”章中寫道:“今考中俗,樸厚強力,士業詩書,能取科第,有衣冠文物之風。貧則躬自耕鑿,逐末者少”。這段文字說明,我們的先人具有勤勞樸實、崇文重教、詩書傳家的美好品德,無怪乎在歷史上就被譽為“文化縣”。又如:“冠禮,成人之始,世俗不講久矣。中邑惟成童則隨俗冠之。三冠之禮缺焉”。三冠之禮,是指男子成年初加“緇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而中衛人不甚講究這些繁文縟節,“世俗不講久矣”。在婚喪方面,也有獨特之處。“婚禮,問名,納采,納聘,行古之遺。具酒食,會賓客,獨不親迎”。“喪用佛事動鼓樂,士大夫家鮮有禁者。親鄰吊之,則不問服制。”所謂“服制”,是指辦喪事根據親疏遠近,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種服飾,稱為“五服”。可見其披麻戴孝的等級非常嚴格又十分繁瑣。但中衛人刪繁就簡,簡樸務實,不論是婚事中的“獨不親迎”,還是喪事中的“不問服制”,都能說明這一點。另外,從一些節俗中,還能看出中衛人具有男女平等的民主進步意識。如“迎春賽賀,士女競觀,上元張燈,連夕嬉游”;[4]29“季春三日,士女趕會三皇廟及去城十里之華嚴寺,向夜觀劇”。[4]29-30這在“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封建社會中,是一種多么超脫開放的場面。
4 記載了眾多的歷史人物。兩部志書中先后記載了26位做出過貢獻的歷史人物。這些人物的共同特點是,年輕時發憤讀書,然后科考入仕,做官后都能為百姓、為國家、為社會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現舉幾例:(1) 俞益謨,二十歲中武進士,以戰功升遷湖廣提軍,雖為武階,但“性喜文學,所至輒為諸生課文講學,暇則集賓友考古為詩文。其于鄉里,不惜千金,浚修渠閘、河堤,設義學,置學田,人至今稱之”。(2)馮云飛,中衛城關人,官至河南新鄭縣知縣,在任時“修城堞,勤民事,延師興學。卒于任,清貧不能歸柩,士民公助,始舉喪旋里”。(3)黃恩錫,云南永勝縣人,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知中衛,“衛所四載,頗有政聲”,革弊政,修水利,辦教育,致力民風建設,并“廣搜詳核,纂輯成篇。中邑有志,實自黃始”,至今在民間流傳著許多故事。
5 記錄了珍貴的詩文辭賦。兩部志書都設有“藝文編”專章,前后共收錄詩121首,賦12篇,傳記3篇,序論4篇,奏議10篇,碑文19篇。這些篇章有的記錄重大事件,有的詠唱山川風物,有的感嘆民生疾苦,有的即興風土人情。如《美利渠記》真實地記錄了官民齊力,興辦水利的壯舉;《重修中衛儒學碑記》記載了萬眾一心,興儒重教的不朽業績;《香山三蓬記》再現了大旱之年,香山民眾靠綿蓬、水蓬、莎蓬渡過災荒的自救經歷。又如《上各憲言河崩沙壓請除差糧書》的奏議,字里行間展現出一個體恤民情、為民請命的良吏形象。尤其是黃恩錫政暇之余寫下的幾十首《中衛竹枝詞》,更是真切感人。“六月杞園樹樹紅,寧安藥果擅寰中。千錢一斗矜時價,絕勝腴田歲早豐”。這是一幅多么賞心悅目的枸杞豐樂圖。“少小能開馬上弓,飛馳三箭躍如風。大刀還學翻花舞,二八青年已自雄”。寥寥幾筆,一個立志學武、保家衛國的英雄少年便躍然紙上。以上這些熠熠生輝的篇章,為我們研究中衛歷史、了解風土人情,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二 對進一步開發中衛旅游資源的思考
乾隆縣志在《古跡考》中開宗明義:“從來考古可以證今。故千秋軼事,遺宗渺矣,而風流古跡,每動人系諸懷想。”這是當年修志者的目的,同時也是今天我們研究方志的目的。筆者通過對兩部舊縣志的深入研究,對今后進一步開發中衛旅游產業有以下幾點思考。
1 開發香山資源,形成南北相連的旅游帶。香山地區,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如能及早開發,就能把中衛旅游從黃河以北引向黃河以南,大大延長游客在中衛的逗留時間。開發的重點,筆者以為是兩個方面:一是古遺存,根據縣志提供的資料恢復“慶藩王牧馬場”“香巖寺”“七十二水頭”等景點,使其具有歷史的滄桑感和厚重感。二是新亮點,百萬畝硒砂瓜已成為香山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能開辟成現代農業干旱帶觀光區,是很有震撼力的。這樣就把歷史和現實巧妙連接在一起,對游客無疑是具有巨大吸引力。
2 開發黃河大峽谷,形成長線漂流線。黃河大峽谷從南長灘到沙坡頭約70公里。志載:“其上流至靖遠,水勢湍馳,穿崖觸石,激射而下。惟木筏可順流,浮放銀郡,至中邑之西四十里沙坡下,始平流”。文字雖簡略,但已道出了大峽谷的特點:峽長,水急,布滿暗礁險灘,惟木筏可行。據此開發長線漂流線路,讓游客親臨其境體驗驚險刺激的味道,以此來打造“萬里黃河第一漂”的特色品牌。圍繞這條主線,同時對兩岸景點進行深度開發,諸如“老倆口”“七姊妹”“三兄弟”“一窩豬”等等,都有一些美麗的傳說。把這些傳說用現代理念加以提煉,就能點石成金,使之產生無窮魅力。
3 開發“大戰場”,拓展寺口子景區范圍。前面提到的“大戰場”(史稱元豐戰跡),位置在寺口子景區山口外東側。當年的一場拼殺,為這里留下了很多遺跡,至今老百姓家中還收藏有戰刀、頭盔、馬飾等。建議在這里開辟博物館,陳列北宋、西夏的遺物,雕塑還原部分場景,配置文字圖片。周圍建設輔助設施,如民族貿易街等。同時,打通連接寺口子的道路,沿路設一些驛站、車場等。這樣,就使寺口子景區范圍向東延伸了約40平方公里以上。
4 提升沙坡頭旅游區的文化品位。目前,沙坡頭景區游人如織,前景看好,但要保持沙坡頭景區的持續發展,關鍵要注入文化內涵,增加其人文元素。(1)志書中保存了歷代前賢撰寫的大量旅游詩詞,可在沙坡頭核心區童家園子開辟旅游詩詞碑林或文化長廊。(2) 編輯出版《中衛旅游詩詞大觀》《歷代前賢詠沙坡頭詩文集》《中衛民俗集成》等書刊,并盡快完成電視劇《絲綢之路》的拍攝制作。(3) 建立古賢紀念館,收集展出黃恩錫、鄭元吉等歷代前賢興業愛民、勵精圖治的事跡,讓我們在游山玩水中受到陶冶和教育。(4) 開發沙坡頭南岸秦長城,據周興華先生考證,沙坡頭南岸長城,乃秦大將蒙恬為御邊所修,[2]47依山傍水,遺跡分明,如能局部開發成新的觀光點,就會使沙坡頭景區“大漠、黃河、長城”三美臻于一身。
5 開辟以高廟為中心的寺廟文化觀光線。前面提到,中衛寺廟眾多,至今完好的城區有高廟,南邊有老君臺、弘福寺,北邊有龍宮廟,東邊有羚羊寺、大慶寺、觀音寺等。這些寺廟,不僅是活躍的宗教活動場所,而且是中衛歷史、文化、乃至建筑的重要載體。筆者建議,以高廟為中心,南接老君臺、弘福寺,北連龍宮廟,東接羚羊寺、大慶寺、觀音寺等,組合為一條寺廟文化觀光線,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
6 突出特色,提高民俗游品位。現在各景區周圍建成的“民俗村”“農家樂”“仿古街”不少,但層次都較低,缺少特色,難以滿足高端客人的需求。筆者建議,旅游部門要立足長遠,規范管理,加強引導,提高品位。比如,根據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特點,在接待中增加民俗表演、民間歌舞表演、中衛方言說唱,增加一些婚俗、年俗、節俗的實景表演,這樣就能大大提高民俗游的品位,增強民俗游的吸引力。
[1]中衛縣縣志編纂委員會.標點注釋中衛縣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0:210-216.
[2]周興華,周曉宇.從寧夏尋找長城源流[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
[3]俞學軍主編.中衛旅游[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0:7-8.
[4]中衛縣縣志編纂委員會.乾隆中衛縣志校注[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