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云(固原市原州區 圖書館,寧夏 固原 756000)
地方文獻是各級公共圖書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部頒布的關于《省(自治區直轄市)圖書館工作條例》明確規定:“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適合當地讀者需要的藏書”,[1]并且“有關本地區的地方文獻資料應盡收集”。[1]因此,每個縣級圖書館都應當積極收集、整理、典藏地方文獻,為當地經濟、文化、政治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所謂地方文獻:“廣義”的理解是指包括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狹義”的理解是指地方史料。筆者認為地方文獻就是反映本地區域內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沿革、發展及其現狀的所有信息載體。
地方文獻的收藏范圍通常是以現行的行政區劃為準的。比如寧夏固原市地處寧夏南部,屬于地級市,轄五縣一區。那么固原市圖書館地方文獻的收藏范圍,筆者認為應該是:內容上涉及固原市和下屬五縣一區的所有文獻。以此類推。五縣一區各公共圖書館地方文獻的收藏范圍是:內容上涉及各縣(或區)及其下屬各鄉(鎮)的所有文獻。至于內容上反映整個寧夏回族自治區(屬省館收藏)或自治區內其它市、縣的,就應該不在本館收藏的范圍之內。當然,根據行政區劃來劃分地方文獻的收藏范圍也不是絕對的,各館可根據本館的實際情況,對于與本地有著密切聯系的周邊地區的地方文獻,也可進行適當收藏。
近年來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當地政府的領導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有了較大的發展,為地方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于客、主觀因素的影響使地方文獻的收藏不盡如人意。如:固原圖書館已建館50多年,地方文獻收藏數量仍然很少,不過千冊。除上世紀80年代集中收集了一個階段外,因為經費問題這項工作基本處于停頓狀態。固原是寧夏南部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其圖書館地方文獻收藏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縣(區)圖書館了。而圖書館目前對地方文獻的開發利用就更有限,地方文獻資源進入館藏后,長期得不到利用,失去了文獻收藏的實際意義和價值,以固原圖書館館藏地方文獻資源利用情況為例,截止目前,館藏反映固原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文學藝術、歷史地理、自然科學、生產技術及其他有關方面的地方文獻735冊(件),基本上很少有讀者查閱。館藏地方文獻收藏數量少、利用率極低的狀況,是目前縣級圖書館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
(1) 缺乏開展地方文獻服務的物質基礎。各縣(區)都擁有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源,是地方文獻開發利用的前提條件。但因經費等種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到目前為止,各縣(區)圖書館地方文獻的實際收藏量與應收藏量差距甚大,既不系統,也不完整,影響了開展地方文獻服務的質量。
(2) 工作人員仍然存在重藏輕用的思想。傳統觀念的重藏輕用思想,是對地方文獻的社會功能、作用,在當地經濟、文化、政治建設中所處的重要地位,沒有足夠的認識,因而缺乏開發利用地方文獻的自覺行動,只注重地方文獻的典藏,忽略對地方文獻的開發與利用。
(3)缺乏對地方文獻的科學管理。有的圖書館雖然收藏了一定的地方文獻,但是沒有專門的地方文獻專柜,把館藏地方文獻混入普通圖書入藏,沒有編制《地方文獻目錄》,給讀者查閱、利用地方文獻資源帶來了困難,影響了地方文獻的服務水平。
(4)工作人員不固定。因為地方文獻收藏數量少,大部分圖書館未配備地方文獻專門管理人員,工作人員多屬兼管,如:固原圖書館地方文獻歸資料室兼管,工作人員忙于對其他資料的管理,而疏忽了地方文獻的開發和利用。[2]
縣級圖書館地方文獻開發的目的,就是為了開展地方文獻服務,發揮地方文獻的作用,為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服務。為了進一步使圖書館地方文獻為構建和諧社會、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地方文獻搜集工作,豐富館藏,使地方文獻搜集工作常態化。館藏地方文獻是開展地方文獻服務的物質基礎,也是讀者利用地方文獻的前提條件。地方文獻開發利用的深度、廣度和產生的實際作用,取決于館藏地方文獻的數量和質量。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中,文化工作越來越得到重視,尤其地方文獻工作已得到了當地黨政領導和文化主管部門領導的重視。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一是要廣泛宣傳地方文獻的重要性,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同時要求圖書館做好地方文獻征集、保管、借閱工作;二是要提高館員對征集地方文獻重要意義和作用的認識,在思想上重視、在行動上主動積極;三是要制定收集、整理、典藏地方文獻的近期和遠期規劃及目標;四是要深入到有關單位和部門進行宣傳,爭取社會的理解和支持;五是要保證一定數量的固定經費;六是要在搜集、入藏地方文獻時注意選擇那些有保存和使用價值的地方文獻。
(2)改變重藏輕用的思想,堅持面向社會,以服務當地建設為目的。在加強地方文獻建設中,要克服長期以來過分強調地方文獻收藏,而忽視開發利用的傾向,發揮地方文獻的社會功能和價值。從而加強地方文獻的科學管理,設立地方文獻典藏專庫和地方文獻閱覽室,編制館藏地方文獻目錄、索引、文摘和提要,為讀者迅速、準確地查找、檢索所需要的地方文獻資料提供良好的服務條件,建立館藏地方文獻開發利用的各項規章制度。
(3)加強對圖書館員的培訓,提高圖書館員對地方文獻重要性的認識,培養地方文獻服務的專業人才。
(4)主動上門收集、建立地方文獻提供者檔案。一是走出館門深入社會,對讀者進行地方文獻需求的調查研究,收集有價值的地方文獻。二是建立收集網絡,向有關個人、組織以收購、交換和無償征集的辦法收集。
(5) 選用適當的管理系統,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加強對地方文獻的管理。建立地方文獻管理系統,實行對地方文獻的網絡化系統管理。[3]
(6)要把地方文獻的收集工作作為一個專門的項目來抓。在收集的原則上,堅持突擊性和持久性、連續性相結合。只有堅持資料收集的連續性和持久性,才能保證資料的完整性和系統性,達到最大限度利用的目的。在收集的內容上,堅持點和面相結合,突出重點,有質有量。要廣開門路,拓寬信息渠道。只有這樣,地方文獻信息資料的收集才比較全面。但也要注意重點突出,保證質量。在收集的程序上,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先急后緩。
[1]張武耕.地方文獻工作五十年之探討[J].圖書館論壇,1999(1):49-54.
[2]勉琳娜.建立寧夏地方文獻收藏網絡體系[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4(6):112-113.
[3]黃俊貴.地方文獻工作芻議[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9(1):55-6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