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委黨校“群眾工作”實驗班
創新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根本途徑
深圳市委黨校“群眾工作”實驗班
做好群眾工作是我黨的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能否與時俱進做好群眾工作,始終保持和發展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前途命運。胡錦濤總書記在2011年的“七一”講話中強調,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最大的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最大的危險。要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深圳處于我國改革開放前沿,社會變革更加深刻,新的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群眾工作面臨更多新的挑戰,如何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是一個十分緊迫的重大課題。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發展,深圳率先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當前我們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是持續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發生了新的分化組合,社會階層出現新的變動,社會主體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趨向、利益訴求等都呈現新的變化,由此黨的群眾工作面臨許多新特點、新挑戰。
由于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主體和分配方式日益多元化,深圳社會結構呈現非均衡特征,正在從“單一社會”向“多元社會”轉型,各類新社會階層和新社會群體不斷涌現,農民工達幾百萬,私營企業主、外企高管、自由職業者等數量不斷增多,農民工、下崗職工、城市貧困人口等弱勢群體問題不斷顯現,群眾工作的對象、類型日益呈現多元化的特點。社會的多元化和分層化,使得群眾收入差距拉大,群眾的需求也從單一化趨向多樣化、從普遍化趨向差異化,這在給社會帶來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一些新的社會矛盾,增加了群眾工作的難度。當前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既有房屋拆遷、物業管理、環境保護、企業改制、社會保障等問題,也有干部作風、分配不公、民族宗教等問題,涵蓋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和諸多層面。他們反映的問題往往是歷史與現實相互交織,經濟訴求與政治訴求相互交織,合理意見與不合法方式相互交織,多數人的合理要求與極少數人的無理取鬧相互交織,這些特點導致處理問題的復雜程度和難度明顯加大。加上這些年來深圳人口的急劇膨脹以及戶籍人口與流動人口比例倒掛這一特殊人口結構,更加增添了群眾工作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傳統的黨建模式和黨組織聯系群眾的方式及渠道已經不能充分發揮團結、凝聚最廣大群眾的作用,不能適應新形勢新變化。
新時期,深圳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居大中城市前列,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但分配不公、貧富差距、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備、上學難、就醫難等社會建設和管理問題日漸凸顯,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長期平穩發展的重大因素,這就決定了關注民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重要和緊迫。因此,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成為當前群眾工作的著力點。與此同時,深圳是個移民城市、年輕的城市,又處于改革開放前沿,公民的權利意識、法治意識、民主意識相對強烈,他們對公共事務越來越關注,對黨的執政方式和執政績效越來越重視。這本身是深圳政治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同時也對我們的許多傳統觀念、群眾工作方式方法甚至執政能力提出挑戰。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對待人民群眾的這些合法權利和正當訴求、不相應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就容易把政府推到群眾的對立面。如何正確處理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與反滲透之間的關系,是對群眾工作的挑戰,也是對執政能力的考驗,必然要求黨對群眾工作的傳統理念和方式方法進行有效變革。
市場經濟、群眾組織、社會團體、社會組織、媒體輿論等構成了群眾工作的多維、復雜環境。過去由政府直接分配資源實現群眾利益均衡化的方式逐步弱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和滿足群眾需求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各種各樣非行政性的社團組織、中介組織和民間組織迅速發展,大量的勞動者在新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中工作和生活,黨和政府不再是群眾唯一可依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變革時期各種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相互激蕩,無時無刻不對群眾的思想觀念造成沖擊和影響,而科技的迅猛發展則為它的傳播,包括落后、腐朽甚至反動的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興起,使社會輿論環境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它們在塑造公眾價值觀念、強化公眾意識、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其傳播效果直接影響到基層政府管理的能力和績效,尤其在公共危機事件等群眾工作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再加上深圳毗鄰港澳,是改革開放的前沿,政治環境復雜。在新時期如何實現對人民群眾的有效領導,如何加強對社會的管理,如何與日漸商業化的媒體進行協調,以實現對信息資源控制和引導,在群眾工作中顯得越來越重要。
近年來,深圳各級黨組織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人民群眾充分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大力推進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建立公共財政,維護社會公正,不斷開創群眾工作新局面,為深圳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支持。主要經驗做法有:
一是注重聯系群眾的制度建設。推行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進社區活動,開通市長、區長專線電話和各職能部門的投訴咨詢電話,向社會公布市領導網上郵箱。建立市政府各職能部門定期與市民群眾和企業的溝通對話機制,開辟“直通車”、“民心橋”等多種親民便民的途徑,不斷拓寬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渠道。建立黨委和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溝通協調。開展“干部下基層駐(掛)社區”活動,拓寬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載體途徑,全市先后有3000多名黨員干部駐點、掛點社區,全面覆蓋全市600多個社區。
二是注重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全市各社區建立了人民調解室,人民調解成為社區居民、企業和廣大勞務工解決矛盾糾紛的第一選擇。設立了勞動仲裁院,建立了專門的勞動爭議法庭,在全國首次啟動行政和司法聯動機制,開展打擊處理惡意欠薪問題專項行動。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市區設立了信訪大廳,街道建立了信訪維穩中心,健全了市、區、街道、社區四級信訪網絡,形成了縱到底、橫到邊的大信訪工作格局。
三是注重基層的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群團組織橋梁紐帶作用,增強群眾工作的合力。實施固本強基工程,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面大幅提高,全市規模以上非公有制企業中,黨組織組建率達98.8%以上。實行“黨建帶工建、帶團建、帶婦建”,充分發揮工青婦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依法依規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
四是注重社工、義工隊伍建設。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發展壯大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拓寬群眾工作渠道、壯大群眾工作隊伍。在全國率先建立義工隊伍,2011年大運會期間就動員組織志愿者127萬人,使特區成為充滿陽光關愛、社會責任和文明意識的“志愿者之城”。
雖然深圳市群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相對于改革發展的新形勢以及經濟特區的新使命新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問題。
一是部分黨員干部群眾觀念不強。對黨群干群關系凸顯的新趨向和新特征把握不足,對黨執政的最大優勢與最大危險認識不清,缺乏憂患意識,宗旨意識淡薄,脫離群眾,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與群眾感情不深,思想上冷遇群眾、工作上遠離群眾、生活上漠視群眾。
二是工作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群眾工作基礎還比較薄弱,組織不夠健全,缺人少物,有事無權,不能有效地把社會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群眾工作還沒有形成合力和權威,工青婦本來是開展群眾工作的主要渠道,但實踐上僅僅起到“中轉站”和“傳聲筒”作用,遇到具體問題沒有解決手段和權威,需求助其他職能部門;信訪部門其協調關系處理矛盾的權威性和工作力度主要依賴領導批示和相關部門的督辦;勞動部門主要是具體處理勞動糾紛;民政部門則具體負責困難群眾救助。
三是工作方式方法有待進一步改進。從做群眾工作的方法來看,工作手段比較傳統和落后,形式單一,不能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在處理一些群體性、突發性事件時,一些部門和干部簡單粗暴,不愿意做細致的群眾工作,習慣于高壓方式處理問題,對關系群眾重大利益的問題隨意處理,有些問題必須經過領導層層批示或者權威新聞媒體曝光才能得以解決,甚至是“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
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首先要做到理念創新,實現群眾工作理念的科學化。一是從領導群眾到服務群眾。黨員干部必須擺正與群眾的關系,把服務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二是從行政命令到民主法治。必須牢固樹立民主法治理念,增強民主法治意識,提高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能力。三是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堅定不移地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發展成果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群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一個權威機構統領,作為群眾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的新載體,群眾工作部在各地紛紛開門運行。2011年6月15日,海南省委群眾工作部掛牌成立,成為全國第一個省級層面的群眾工作部。在此之前,一些省份已陸續在市、縣層面設立群眾工作部。2005年1月,義馬市決定撤銷信訪局,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群眾工作局”(后改稱群眾工作部)。此后,山東、山西、遼寧等地開始效仿“義馬經驗”。此外,湖南、黑龍江、貴州、江西、江蘇等省(區、市)也都陸續設立了類似機構。而且,不少市、縣兩級群眾工作部部長都選擇了職務高配,由市(縣)委常委、副市(縣)長擔任,以強化群眾工作部的綜合協調職能。目前各地新設立的群眾工作部,其與傳統信訪部門最大的區別在于,基本上都協調了多家職能部門,集中力量解決群眾問題。群眾反映的問題,無論涉及一個部門還是多個部門,無論情況簡單還是成因復雜,都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部門工作人員進行反映。
為改變深圳市群眾工作機構分散的局面,整合全市群眾工作資源,可考慮借鑒外地經驗,組建市委群眾工作部(市政府設立“群眾工作局”),形成群眾工作的網絡。
在繼承過去行之有效的方法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采取多種形式,尋求新的載體。一是開展群眾性的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和諧社區”、“和諧家庭”、“誠信企業”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性創建活動,融推動發展與促進社會和諧于一體。二是繼續完善各種聯系群眾工作制度。不斷創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工作制度,進一步完善市領導聯系基層、黨代表聯系群眾、人大代表聯系選民、黨員聯系群眾、機關干部下基層駐(掛)社區、新分配的大學生和新進入機關的公務員下基層鍛煉等制度。三是暢通民情傳遞的新渠道。建立民情調查、意見征詢、民主對話等制度,使群眾的意見和呼聲能夠及時、正規地反映。四是搭建網絡工作的新平臺。把互聯網作為創新群眾工作的有效載體,充分運用政府網站、微博等各種網絡平臺收集社情民意,重大決策要通過網絡廣泛征求意見。五是積極培育各類社會組織。讓社會組織更多承擔政府轉移或委托的職能,加大“購買服務”,完善社會化服務網絡。六是壯大社工、義工隊伍。努力建設一支專業化、職業化、規范化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他們在困難救助、矛盾調處、權益維護、心理輔導、行為矯治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大力加強義工隊伍建設,在專業化、精細化、多樣化上下功夫,推進群眾工作的職業化和社會化。
創新黨的群眾工作方式方法是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增強群眾工作實效性和針對性的迫切要求。一是必須改變行政命令或行政管理的粗糙的強制性方法,綜合運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和提供服務等多種方法,以民主、法制的手段為主解決群眾問題。二是充分運用高科技手段開辟新渠道,如通過互聯網留言板、市民論壇、24小時服務群眾的熱線電話等,及時了解群眾意見和要求。三是進一步加強對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大眾傳媒,特別是對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管理和利用,以充分發揮它們在宣傳、教育群眾中的積極作用。四是建立信訪代理制,在各社區建立由兼職信訪代理員為主體的服務機構,代群眾向上級反映信訪請求,引導群眾的合理訴求在體制內解決。
機制創新,是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關鍵所在,也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保證。一是健全群眾工作決策機制。圍繞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這一核心,將群眾的意愿貫穿于決策的全過程,以決策的制度化、民主化來保證決策的科學化。二是健全群眾利益表達機制。主要是建立健全各項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疏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創新群眾利益表達載體,保證群眾意志和愿望能夠通暢表達。三是健全群眾工作評價監督機制。要通過健全評價制度,明確評價標準、擴大評價主體、嚴格評價程序、引入科學評價方法等,保證群眾評價工作的客觀性。要加強督查,強化責任追究,把做好群眾工作作為黨員干部的重大政治責任,作為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從而保證群眾工作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
(執筆:孫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