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春林,吳連榮
(1.佳木斯大學體育學院,黑龍江佳木斯154007;2.漳州師范學院體育系,福建漳州363000)
閩南民俗體育文化歷史悠久,具有中原農耕民俗體育文化和沿海民俗體育文化的濃重特色,閩南祭祀體育文化活動和慶典體育文化活動在民間流傳廣泛,不斷傳承和發展。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信息訪談法、實踐觀察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探討閩南民俗體育文化的形成、聯動和社會功能,意在促進閩南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
自古以來,居住在黃河流域的華夏漢族人,由于各種原因,不斷進入閩境,與當地的閩越少數民族一同成為閩越先人。閩越先人為了敬仰祖先、祈禱保護、慶祝收獲、祭祀神鬼、驅逐瘟疫等,創編傳承了韻律體育舞蹈和武術動作等相結合的民俗祭祀文化活動。華夏漢族人將具有獨特優勢的中原民俗體育文化傳入閩南,在和閩越少數民族民俗體育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過程中,產生了以華夏漢族為主,閩越少數民族為輔的閩南民俗體育文化。
唐朝陳政、陳光元父子統軍南下40多年,平少數民族“蠻獠”的“嘯聚”叛亂。平定叛亂后,陳政、陳光元父子帶領中原軍人及其眷屬五千余人定居在山清水秀的九龍江流域,千辛萬苦地開發漳州,卓有成效地建設漳州,漳州人民敬仰愛戴陳政、陳光元父子,稱之為“開漳圣王”。在陳政、陳光元父子治理漳州期間,燦爛的華夏文明和中原民俗體育文化奠定了閩南民俗體育文化形成的基礎。隨著中原人大量入閩,逐漸占據了閩南人的主導地位,中原漢族民俗體育文化在與閩南少數民族民俗祭祀文化的融合發展中逐漸形成了閩南民俗體育文化。
閩南民俗體育文化活動與閩南各民族風俗習慣相互融合、相輔相成。閩南民俗體育文化多種社會功能的發展豐富了閩南娛神祭祀、節日慶典、社會風情、婚喪紀念等方面的民俗活動。閩南民間長期流行的祭祀民俗體育文化活動主要有“祭祖敬神”和“迎神廟會”,保生神靈的“保生大帝”,護海神靈的“媽祖”,祭祀海王的“送王船”,祭祀先賢的“開漳圣王”等。閩南民間長期流行的節日慶典民俗體育文化活動主要有神靈賢君之日,如“吳真人日”和“媽祖日”等;有民俗慶典之節,如“延平王文化節”、“元宵節”及“中原節”等。還有各種形式的婚喪紀念等民俗體育文化活動。
古閩越族將神秘的自然現象和自然力量歸于鬼神巫覡的法術,由此而產生祀鬼神巫覡文化。中原漢族南遷福建過程中,歷盡千辛萬苦,進入閩南后遭遇到各種特殊的生存環境,產生了依靠神靈庇護以保平安的心理和祭祀活動,逐漸形成了以民間信仰和民俗體育活動相融合的娛神驅鬼的閩南民俗祭祀文化。中原先民早期入閩開發和建設閩南過程中,大都攜帶著各種神像,先民通過娛神祭祀來表達對神的敬仰和對祖先的崇拜,求助神靈和祖先驅趕瘟疫,保佑每年風調雨順、人畜平安和五谷豐登。
閩南最盛行的是“祭祖敬神”的“拜拜”文化,其歷史源遠流長。每逢祖先或神祗生日時,都要“祭祖敬神”感謝祖先和神的恩惠。“迎神賽會”是“拜拜”文化中的重大內容,每逢“神祗”出巡時,都要由各種“子弟陣頭”護駕,“子弟陣頭”可以由獅陣、龍陣、車鼓陣和殺獅陣組成,也可以由宋江陣、八家陣和蜈蚣陣組成,還可以由秧歌牛梨陣、布馬旱船陣和踩高蹺陣組成。重大的“神祗”巡游時,要由各種游街藝陣綜合組成龐大的“子弟陣頭”護駕,將廟宇里的神祗在自己的村落內巡游,以保佑村落“四境平安,風調雨順”。各類游街藝陣都有徒步或負重趕廟會、爬坡、翻山、越嶺等固定的活動程序,“有規定的疾跑沖搶、跳躍障礙物、角力較勁等身體姿勢,有特定的立、坐、蹲、跪、臥、躺、滾、攀、托、敲、打、擲、頂、抬、扛、拉、泅等身體動作”,“以及文武并茂的土風舞、元極舞等祭祀韻律體育舞蹈和娛神驅鬼武術動作”[1],或組合成較大陣形的體藝相結合的跑旱船、角抵、布馬等各種民俗體育競技競賽活動和表演活動。
祭祀王爺時,要由村中大戶或宗親大戶牽頭,建造一定大小的王船,再裝飾得華彩富貴,“送王船”入海時,可以由獅隊、鼓樂隊和龍陣隊等組成“子弟陣頭”,也可以由宋江陣、八卦陣和車鼓陣等組成“子弟陣頭”,還可以由蜈蚣閣、鑼車鼓和金童玉女花轎等組成“子弟陣頭”,由“子弟陣頭”開路,護著裝飾得華彩富貴的王船,船的后面尾隨著手持檀香虔誠的老少村民,直至將王船送入大海焚燒祭拜,以求平安。
蠟祭、儺舞和巫舞等宗教巫術祭祀活動,是由巫師或祭者戴上面具代表神靈舉行驅鬼逐疫的儀式。道士擲鬧鈸做“法事”為喪家超渡亡靈和“做功德”、“開敬”、“普祀”等祭奠儀式,都有手持寶劍或徒手擒抓進行驅鬼鎖妖的施法動作,普祀安慰眾無主“散鬼和鬼魂”,為亡魂開道,為生者祈福。
閩南民俗祭祀體育文化融于閩南社會宗族制度和庶民百姓的民俗生活之中,融合有多種形式的祭祀體育活動內容,在閩南民間隨宗隨俗,自行取舍,世代傳承和發展。
閩南民俗慶典體育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是閩南民俗體育文化發展的重要形式和內容。每逢喜慶佳節和各種賽會與廟會,都有浩浩蕩蕩的使人振奮的《大鼓弄獅》、《大鼓涼傘》、《昭君出塞》、《大車鼓》等各種表演場面。有由吉祥如意的老壽星、華麗耀眼的彩旦、滑稽可笑的豬八戒娶親和盛裝濃抹的騎驢探親等組成的文藝游街藝陣;有《竹馬燈》千姿百態的圍場、四柱穿、南蛇游、八仙陣、各回洞府;有數十個壯漢舞弄著十幾節金碧輝煌的《棚仔藝》,棚仔里坐著童男童女打份成的狀元、探花、榜眼。[2]各種游街藝陣邊走動邊表演,非常壯觀。還有踩著兩米多長的高蹺陣,前面八人穿著八仙的彩裝,模仿著八仙的舉動,中間兩人裝扮成狀元和狀元夫人,舉止富麗華貴,后面一人打扮成老母雞女丑,做著各種滑稽的動作,高蹺陣邊走邊舞,惹人驚叫刺激,逗人捧腹大笑。
閩南民俗慶典體育文化活動大都融合在菩薩生日喜慶之中,融合在神靈吉日歡慶之中,融合在廟會、掛香、踏火和游街儀式之中。每逢民俗慶典活動,都會有《大車鼓》、《鑼車鼓》等開壇奏響,并由各種表演團隊、說唱團隊組成喜慶祥和的“游街藝陣”等慶典形式。慶典中有長達百米的九節彩龍,飛舞翻騰,往返游動,雄偉壯觀;有描述女兒出嫁情節的《燈戲》,表示娘家以送燈的形式祝福女兒家添丁、添子;有歡慶秋收、元宵等吉日佳節的《穿燈舞》,人們通過歌舞及各種民俗體育活動歡慶豐收,祈求生財、添子、長壽,祝福吉祥幸福的生活。閩南民俗慶典體育文化活動成為閩南民眾生活習俗的重要形式和內容。
閩南普遍流行的社會風情娛樂民俗體育文化活動主要有大鼓涼傘、跳鼓陣(花鼓)、客家花鼓、大車鼓、醒獅舞龍、舞獅、龍舟競渡、國術、氣功、太極拳、扯鈴(抖空竹)、陀螺、角力(摔跤)、圍棋、棋藝(中國象棋)、拔河、跳繩、踢毽子、踏青、風箏、踩高蹺、元極舞、土風舞、流民拳(客家人的拳種)、竹馬戲、布馬、宋江陣、跑旱船、牛梨陣(扭秧歌的種類)等數十種。閩南民俗文化整理中,要對“拜拜”文化中有關“子弟陣頭”各種祈禱、娛樂神祗、祈求庇護的情境進行有效改良和創新發展,使之既有民俗體育文化的傳統特色,又有時代的文明氣息。閩南民俗體育文化的傳承發展中,要注重其尊宗敬祖、敬仰英烈的民族意識;注重其供奉英魂、祛惡揚善的社會功能;注重其熱愛生活、熱愛和平人生觀念。
改革開放以來,閩南民俗傳統體育中的競技競賽活動迅速發展,每年端午節,八閩江河都有龍舟競渡活動。每年農歷的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畬族群眾都會舉行“赴橎桃會”形式的登山競賽活動。1984年龍舟競渡列為正式體育競賽項目,福建省下水龍舟達3 000多條。1977年泉州市出現女子舞龍隊。此后,閩南的龍舟隊、武術隊、舞龍隊、舞獅隊等積極參加國內外各種形式的競技競賽和表演活動,取得了顯著成績。舞龍、舞獅、國術和腰鼓等更是年節及喜慶日子的競技表演項目。近年來,閩南民俗傳統體育中的競技競賽活動蓬勃開展。
閩南民俗體育文化隨著閩南人入臺灣、下南洋,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聚居地,海峽兩岸每年都有數十萬人次來往于閩臺之間,進行觀光旅游,探親定居,尋根問祖,成為兩岸同胞尋根本、尋宗祖的橋梁和紐帶。“體育運動可以創造安定的社會環境、氣氛,有利于社會的良性運行。在多民族國家或地區,各民族之間的體育交流有助于保持民族之間的和睦團結。”[3]臺灣同胞和東南亞華僑通過到大陸觀光旅游,探親定居,參觀姓氏家族的祖籍地和家廟宗祠的“拜拜”民俗體育活動,親身感受到民俗傳統文化的氛圍和魅力,不斷喚起兩岸同胞共同的民俗文化認同感和中華民族親情感,使遠游海外的臺灣同胞認祖歸宗,締結兩岸人民同宗共祖,和諧共榮,期待統一的美好心愿和民族情誼。
閩南民俗體育文化經歷了中原民俗文化隨移民入閩,形成了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為輔,多民族相融合的閩南民俗體育文化。閩南娛神祭祀、節日慶典、社會風情、婚喪紀念等民俗文化活動蘊含著閩臺民眾宗族的親和性、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性。注重閩南“拜拜”等民俗體育文化整理的傳統性、民俗性、科學性和時代性,注重閩南民俗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的社會功能,充分發揮閩南民俗體育文化促進海峽兩岸人民聯誼共榮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促進兩岸同胞統一共榮美好心愿的早日實現。
[1]謝軍,陳少堅,林曉英.閩臺民俗體育文化的淵源及其在兩岸關系中的作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7):6-12.
[2]趙越.閩臺傳統體育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9(1):141-142.
[3]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