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桂萍(寧夏平羅縣圖書館,寧夏 平羅 753400)
21世紀是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對人們掌握科學技術、信息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正處在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過渡時期,現代信息技術在圖書館的廣泛應用和圖書館各項業務工作深入開展的新形勢,對圖書館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圖書館員的綜合素質是多方面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綜合素質的靈魂,是專業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等其他素質的先導。圖書館作為社會效益高、經濟效益低的單位,在一些圖書館員職業道德信念產生了危機、道德行為出現了偏差、敬業精神開始薄弱的情況下,重視和加強圖書館員敬業精神的教育和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對搞好新時期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工作、對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都十分迫切。加強圖書館員職業道德培養,使他們具有了良好的職業道德,以主人翁的精神從事圖書館服務,忠于職守,奮力開拓,實現圖書館的“讀者第一,服務至上”的根本宗旨,以強烈的責任感在為讀者服務中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1]
在加強圖書館員職業道德培養中,應引導圖書館員認識到我們的工作是一種知識性的服務工作,是一項崇高的職業,其職業價值是通過讀者、用戶獲得和利用文獻信息來體現的。因此加強圖書館員職業道德培養的主要內容應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技能的培養。逐步培養圖書館員必須具備為圖書館事業勤奮工作的獻身精神;具有甘為他人作嫁衣、甘當“鋪路石”的品德,明確館員在圖書館的工作任務,工作的目標;努力培養對本職工作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和事業心;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忠于職守,默默奉獻,安貧樂道,有主人翁的精神。
圖書館員的職業道德是圖書館員為完成圖書館所承擔的社會職責應該具有的職業理念、專業素養和行為準則。圖書館員良好的職業道德、優質的服務、向上的學習熱情是一種潛在的力量。圖書館員要有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為人誠實正派、不圖名利的品德。在工作中不搞各行其是,互相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努力;館員之間講團結、講互助、尊重人、理解人,不計較個人得失;在為讀者服務中,不利用自己職務之便搞不正之風,不壟斷館藏熱門信息資料和有特別參考價值的文獻信息;不以自己同讀者的感情和印象的好壞作為服務態度好壞的標準;忠實地維護讀者合法、公平地利用圖書館的權利。圖書館員必須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發揚甘為人梯的奉獻精神,才能做好圖書館目錄工作,館員職業道德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文獻信息的開放和利用,影響著為讀者服務工作的水平和質量。因此,必須把館員職業道德教育放在業務培訓的首位。
職業態度培養就是要培養圖書館員必須具有高度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和埋頭苦干的工作勁頭。樹立愛崗敬業、“唯讀者至上”的服務意識,把為讀者服務放在首位。服務態度和藹、周到、主動、熱情,全心全意為讀者服務。經常把自己處于幫助解決讀者不同需要的橋梁位置上,做讀者的良師益友,以最大的熱情和不懈的努力去幫助讀者解決困難,在盡職盡責地為讀者提供第一流優質服務中實現自我價價值。
職業技能培養就是要培養圖書館員在新形勢下必須具備知識管理意識、信息服務意識和創新意識。明確自己工作的主要特征是現代化、信息化、社會化,使自己具有精湛的專業理論知識、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和較好的外語知識水平,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不斷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能積極應用新知識,掌握新技術,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為讀者服務。
(1) Internet網絡檢索培訓,如Internet常用檢索工具、電子郵件、網上訂購、網上專題信息資源等網絡檢索的基本技術的培訓。(2)進行計算機培訓。對已具備圖書館學知識的館員主要進行機讀目錄編目方面的培訓,以保證加工數據的質量,對尚不具備獨立工作能力的館員主要進行計算機操作錄入的培訓,對其自動化系統的基本操作和機讀目錄格式等基礎知識培訓,對從事檢索、咨詢工作的圖書館高級人員以網絡知識培訓為主。(3)進行計算機系統管理、網絡維護、軟件維護為主的計算機高級培訓。
圖書館目錄工作是學術性很強的復雜勞動,盡管目前文獻載體多種多樣,但計算機應用后,機讀目錄并不排斥現有的、合乎技術的傳統目錄。機讀目錄和卡片目錄的管理,都離不開圖書館學專業知識。所以說圖書館要想真正成為文獻信息管理及開發利用的窗口,在讀者服務中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就必須培養一批熟練掌握圖書情報專業知識的人才,必須有一支業務技術過硬、責任心較強的編目組織隊伍,不但能建立高質量的目錄體系,還能為不同層次的讀者提供各種檢索工具,如此,圖書館的職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
為了培養人才,圖書館應加強館際之間的業務交流,以多種形式開展業務培訓,提高人員的實際操作能力,培養對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意識。管理者在人才培養的問題上應解放思想,打破本位觀念,加強館際間人才合作,通過中心協調選派本館專業技術人才幫助那些技術力量比較薄弱的圖書館進行建設,使文獻信息資源共享得到技術保障。
[1]楊穎.論信息網絡化環境下圖書館員的素質[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05(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