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英國、法國、日本、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吳成良 紀雙城 楊明 李珍 青木 ●本報記者 劉洋 王渠 ●甄翔
當地時間15日,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將會見美國眾參兩院多名重量級議員。有美國媒體預測,會面將不再有前一天情人節的浪漫氣氛,因為這些人的對華言論總是很強硬。美媒通常喜歡渲染對立,不知他們這次是否又在摻水。比如在《華爾街日報》看來,中美領導人已經進行了一次“隔空交鋒”。路透社稱,在14日兩國高層的密集會晤中,奧巴馬“態度友善但立場堅定”,習近平則“沒有拐彎抹角,直接回應”。白宮精心安排這場恰逢情人節的會晤,這激起了媒體尋找中美對立細節的熱情。俄新社寫道:就同美國的關系而言,中國大有理由提出那個亙古疑問——“他到底愛不愛我?”因為中美間的故事就像發生在艾奧瓦州的那樣。1985年,習近平首次出訪這里是為了學習農業技術,當15日他故地重游時,“經濟不景氣下的艾奧瓦州已經急著要向中國推銷產品”。美國《時代》周刊評論說,眼下中美關系的難題就在于如何適應中國的巨大變化。彭博社倒是寫了另一句話:要記住的是,雖然中美不需要相親相愛,但一定要好好相處。
中美領導人展示親昵
“19張鋪著紅色圖案臺布的桌子上點起蠟燭,擺放著粉紅色郁金香和紅玫瑰。”香港“中評社”報道說,美國國務院富蘭克林廳裝點得如此溫馨浪漫的時候并不多,當地時間14日,美國在此為習近平舉行午宴。200多位來賓中有許多響當當的人物,不過,其中多位是經常在國會山批評中國匯率和貿易政策的“旗手”。
“帶著怨氣迎接中國領導人”,這是美國《紐約時報》對這一場景的總結。報道說,美國副總統拜登在致辭時態度強硬,稱“美國人歡迎競爭,但只有在游戲公平時才能互利合作”。這對奧巴馬的表態是個呼應。英國路透社稱,在之前與中國領導人的會談中,奧巴馬“態度友善但立場堅定”。他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國“最關心問題”清單,包括人民幣匯率、中國強迫外資企業轉讓技術,以及中國與俄羅斯一道對敘決議投下否決票。奧巴馬強調中國必須像世界其他大國一樣遵守國際規則,并誓言繼續在人權問題上向中國施壓。
美聯社14日評論說,奧巴馬和拜登的表態流露出美國在匯率和貿易問題上的挫敗感。不過,不清楚奧巴馬的強硬背后有多少是真心,又有多少是在擺政治姿態。在大選年,選民的反華情緒在上升。
“習近平把美國的要求推了回去”,路透社說,面對奧巴馬、拜登以及美國企業界人士的抱怨,習沒有拐彎抹角,而是直接回應。他說,中美兩國間在貿易和投資領域應該“更加平衡”,在人權方面,“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中美兩國合作,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路透社評論稱,習近平發言時,拜登就在他旁邊。與奧巴馬一樣,中國領導人也要證明,面對美國的壓力,他不是個耳根子軟的人。
俄羅斯《生意人報》將中美展示出的關系形容為“謹慎的友誼”。日本TBS電視臺15日評論稱,美國有一種強烈的看法是:在今后的5至10年中,兩國關系將進入“嚴峻時代”。如今美國對中國領導人“既隆重歡迎,又該說的都說”的接待方式,正是這一時代開始的預兆。
但福布斯新聞認為,“白宮和中國領導人展示了親昵”。文章說,中美周二在白宮簽署了一份令人興奮的經貿文件,在此之前,從就業市場暗淡,到貿易赤字,再到面臨不公平競爭,美國的一切困難都會讓中國成為挨罵對象。但這份文件顯示,緊閉的大門后面,北京和華盛頓仍在合作。
法新社稱,習奧會面時間長達85分鐘,歡迎規格在美國接待外國副主席或副總統的歷史上也非常罕見,體現出華盛頓對與北京關系的重視程度。《洛杉磯時報》15日稱,即使美國戰略重心重返亞洲,也必須保證,美國歡迎中國繁榮;即使美國逼中國遵守國際規則,也要繼續和中國在更多領域加強合作,因為“我們已經相互綁定”。
當地時間15日,習近平將會見美國國會眾參兩院多名重量級議員。彭博社對未來一天的預測有些悲觀,稱“當習近平與壞國會碰面,就不會再有情人節氛圍了”。報道援引美中商業委員會前主席羅伯特·卡巴的話說,美國國會對華言論總是強硬而富有對抗性,因為這些人知道他們不用為中國政策負責。國會與白宮,一個是“壞警察”,一個是“好警察”。
“他到底愛不愛我?”在情人節,這是一個相當應景的問題。俄新社15日的文章稱,就同美國的關系而言,中國大有理由提出這個亙古疑問。美國政客看到中國想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既夸獎又羨慕。不過,怨恨和尊重往往一線之隔。共和黨總統競選人桑托勒姆說:“我想跟中國開戰,讓美國成為世界上做生意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已宣布退選的共和黨競選人巴克曼則說:“看看中國吧,他們沒有健全的現代化福利制度,但他們發展得真快。”文章說,夫妻雙方誰來定怎么花錢還要爭論不休呢,中美關系也絕非簡單。彭博社評論稱,要記住的是,雖然中美不需要相親相愛,但他們一定要好好相處。
為什么美國應該期待中國未來成功
法國《費加羅報》15日回憶說,2006年,
每10名美國學生中有7人能在地圖上找到中國,同期能找到伊拉克的有4名,能找到阿富汗的僅有1名,而能找到北京的美國學生竟比能找到紐約的還多。6年后,美國官方已毫不諱言,將中國當作世界新的權力中心和最重要的競爭對手。所以,奧巴馬似乎一直熱衷于和中國領導人建立一種特殊的私人關系,對習近平的期待即是如此。
但在如何對待中國領導人的態度上,美國輿論存在爭議。“何必要為奉承中國領導人煩心?”美國福克斯新聞認為,這就不是白宮應該做的事。文章說,華盛頓最應該做的是向中國領導人展示力量、堅定和一致性,“只有這些比友誼重要得多的東西才會讓中國領導人印象深刻”。文章作者是一貫反華的章家敦。
“支持習近平”,美國《外交政策》14日以此為題的文章則要告訴美國人,“我們為什么要期待中國領導人獲得成功”。文章對美國反華思想做了如下總結:對渲染美國經濟功能性失調的人而言,中國的成功就像蘇聯人的衛星,在挑戰美國;對新保守主義和鷹派來說,中國在威脅美國世界統治者的寶座;而在那些篤信美國衰落的人眼中,中國就像一頭美國遲早要適應的“800磅重的大猩猩”。但文章認為,上述看法都是錯誤的,沒有看到美中關系的真容,事實上,“真正的中國遠比飆升的GDP和軍費開支復雜得多得多”。
美國企業研究所常駐研究員卜大年在媒體撰文說,上個月,當奧巴馬政府開始為習近平訪美做準備時,美國副總統身邊的一些人透露,拜登將“接管”對華政策。這表明在華盛頓的權力斗爭中,對華關系是多么重要。但奧巴馬政府似乎無法認定美國是衰弱還是強大,是應該接納中國還是與之對抗。華盛頓對于對華政策“是什么”和“怎么辦”還處于困惑中。但無論怎樣,美國的政策必須設法讓一個負責任的中國感受到它作為一個大國受到歡迎,同時成功威懾其改變現狀的意圖。
日本亞太地區國際關系學者仲村澄世1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和中國就像霸主和新秀,將來是美中二元引領世界,還是新秀后勁不足最終敗給霸主?這是美國人關心的問題,也是世界其他國家都想知道的。”但他認為,其中這種競爭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中美更像是兩個時而合作、時而爭吵的世界大股東。
海灣新聞網站15日的社論稱,美國是目前的全球超級大國,而中國則是美國唯一一個實力最接近的對手。兩國背景不同,一個只有200多年的歷史,有著牢固的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傳統;另一個則是世界最古老帝國的繼承者,是共產黨政權。兩國自然對世界運行的方式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但本周,華盛頓的主題是“互相坦誠評估”。
中國讓美國人害怕,也讓他們著迷
按照預定行程,15日下午,習近平將訪問艾奧瓦州。彭博社報道說,1985年,還是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首次出訪這里。當年,習近平考察了艾奧瓦的農業和畜牧業,強烈地希望學習現代農業技術。然而時移世易,現在河北已不是從前的窮鄉僻壤,但在美國經濟不景氣下,艾奧瓦州卻急著要向中國推銷產品。
德國《商報》的文章評論說,中國讓美國人害怕,也讓他們著迷。害怕是因為這個龐大帝國的增長如此迅速,勢不可擋,而且在這一過程中表現出自信,這讓人不安。著迷是因為這種增長讓許多美國人羨慕和向往,昔日的美國就像今日中國那樣一往直前,偶爾粗野,但總成功。文章說,當前美國對華政策就是這種心態的反映,華盛頓對北京有無盡的愿望,與此同時,美國不斷加固抵制中國野心的壁壘。
今年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訪華40周年。美國《時代》周刊說,尼克松當年訪問中國迅速推動了美中兩國的關系。但現在,誰又能期待兩國關系能重演當年的那一幕呢?40年前,中國還是一個貧窮的國家。而如今,中國創造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經濟傳奇。當今的難題在于美中兩國必須確立一種新模式,以適應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
日本《周刊新聞》15日評論稱,中美雙方都明白“不能針鋒相對,不能擦槍走火”,卻都知道“對立在所難免”。中華民族一向擅長“使巧勁”,也許對這類問題中國早已胸有成竹。《洛杉磯時報》則提醒美國政治家,美國必須找到正確的中國政策,不僅在這周不能犯錯,這個月不能犯錯,這十年不能犯錯,即使在未來一個世紀也不能在對華政策上犯錯。▲
環球時報201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