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晨報》2月14日文章,原題:北京將放棄盟友 從近期中國對待敘利亞和伊朗問題上看,中國正努力在各個方向上建立縱深梯次配置的防御。
中國與俄羅斯在安理會共同否決了敘利亞決議案。中國與巴基斯坦是盟友,而后者已公開表示支持伊朗。在中東地區(qū),沙特和卡塔爾將伊朗和敘利亞視為主要敵人,但這并不影響中國加強與中東國家的關系。1月中旬,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沙特。此次訪問的成果是中國將增加購買沙特石油,減少從伊朗的石油進口。中國與西方的關系也一切正常。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開始對美國進行訪問,共同探討未來兩國關系前景,考慮到中美兩國伙伴關系,這似乎是件很自然的事情。
中國對這些事都有相當合理的解釋。增加購買沙特石油是為防止發(fā)生伊朗戰(zhàn)爭時影響石油進口。但有一點讓人感到奇怪,在俄中否決敘利亞決議案后,世界各國領導人卻對俄中的立場做出明顯不同的評論。對俄羅斯是輪番的指責,而對中國只是指責其失策而已。同時,敘利亞反對派拒絕莫斯科的和平倡議,卻表示準備到北京對話。當然,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的政策可以理解,敘利亞是俄羅斯的老伙伴,而不是中國的。
但問題在于為什么中國也將放棄伊朗?為此,一些分析家指出,中國領導人并不準備為保護伊朗和敘利亞而讓自己的經濟受到打擊,因為中國的經濟依賴沙特的石油和與美國的貿易關系。另外,由于中國已失去在非洲的優(yōu)惠合同,同時面臨著經印度洋石油運輸通道被卡斷的危險。在這種形勢下,中國不得不采取靈活政策。
中國不會將俄羅斯作為盟友,并完全依賴俄的資源,未來美國有可能會將俄羅斯拉入反華同盟。現(xiàn)在還無法了解俄總統(tǒng)大選后事件將如何發(fā)展。俄中美大三角關系已持續(xù)多年。大家都明白,每個伙伴都可能投靠到另一方,而任何兩國的聯(lián)盟對另一方都是致命的。因此中國不得不實施左右逢源的明智政策。▲(作者納塔里婭·謝洛娃,王臻譯)
環(huán)球時報201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