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德斌
日本政府日前對釣魚島周邊部分島嶼進行了暫命名,并計劃在年內最終決定正式名稱,在日本地圖中進行標注。歷史上,日本一直很善于通過重新命名和改名的方式來實現自己的“國家戰略”。朝鮮半島早在日本殖民統治時就曾遭受過“創氏改名”的屈辱,日本希望借此同化被占領地區的民眾。不過,在日本投降之后,韓國進行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恢復改名翻案運動。當然,目前韓國的不少地名中,還是可以發現一些日本殖民時期的痕跡。
日本迫使朝鮮人“創氏改名”
日本占領朝鮮后,一直通過不同方式推行同化政策,諸如禁止使用朝鮮語、參拜神社、背誦皇國臣民誓詞等,試圖完全消除朝鮮人的民族意志。正式侵略中國之后,日本進一步加快對朝鮮半島的皇民化政策,措施之一就是要求朝鮮人像日本人一樣“創氏改名”。所謂創氏就是起一個“氏”,改名就是改姓氏之外的名字。
時任朝鮮總督南次郎于1939年11月10日頒布制令十九號,修改《朝鮮民事令》,要求朝鮮人廢除自己的“姓名制”,而改為日本式的“氏名制”。根據朝鮮總督府的新規定,日本統治下的朝鮮人有創造自己的氏(即創氏)的義務,而根據制令二十號的規定,朝鮮人可以任意改為日本式名字,并可以獲得一定的報酬。
根據朝鮮總督府的法律規定,包括“設定創氏”(個人選擇性創造氏)和“法定創氏”兩種。在1940年2月11日至8月10日間的半年里,由朝鮮人自己創造氏并登記(設定創氏);超過這段時間的,由官方強制改為其家族族長的氏(法定創氏)。創氏之后,朝鮮人的姓名就同日本人一樣,同時擁有了姓、氏和名。一個家庭里所有成員擁有自己的氏。妻子嫁給丈夫之后,由父親的氏改為丈夫的氏,而其姓則保持不變。
創氏改名中最知名的人物當屬韓國前總統樸正熙。樸正熙第一次申請報名滿洲軍官學校時,未通過審查。1939年再次報名時,寫下血書,且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高木正雄,以博得日本人的好感。1940年成了中國長春偽滿陸軍士官學校的學生,也正是因為樸正熙的這段經歷,韓國民族研究所不久前編纂親日人名辭典將他也列入親日派。
其實早在推行“創氏改名”政策之前,日本政府就一直強制朝鮮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上使用日本名和日本國籍。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馬拉松比賽中,朝鮮人孫基禎奪冠,但卻因“特殊原因”未能領到冠軍獎品。孫基禎1912年出生在朝鮮新義州。酷愛跑步的他為參加奧運會不得不參加日本的選拔賽,并獲得參賽資格。在報名時,他被迫使用日本名字“孫龜齡”,并最終代表日本參賽。
國際奧委會介紹稱,孫基禎在柏林奧運會上一直用朝鮮名字介紹自己,稱自己是朝鮮人,并強調朝鮮和日本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孫基禎最終以2小時29分19秒的成績奪得冠軍,成為首個奪取長跑項目奧運會金牌的亞洲人。但登上最高領獎臺的他卻一臉悲傷。當日本國旗在日本國歌聲中升起時,孫基禎低下了頭表示無聲抗議,并且用手里捧著的一盆頒給冠軍的月桂樹擋住運動服上的日本國旗。回到朝鮮后他成了國家英雄,當時的韓國《東亞日報》在刊登照片時,還將若隱若現的日本國旗給抹掉。孫基禎的這個舉動惹火了日本政府,不僅《東亞日報》被停刊,他的冠軍獎品也在日本政府的強烈要求下被柏林奧組委扣下,收藏在柏林的一家博物館里。直至柏林奧運會50年后的1986年,孫基禎才拿回屬于自己的獎品。
朝鮮半島解放后分裂成朝鮮和韓國兩個國家。在1948年倫敦奧運會上,孫基禎作為韓國旗手參加了奧運會開幕式,并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代表韓國運動員手持火炬跑完最后一棒。90歲高齡的他2002年11月去世。直至2011年,國際奧委會官方網站才正式澄清孫基禎當初的國籍和姓名,但仍然沒有進行修改。
朝鮮人群起抵制“創氏改名”
自行選擇氏和更改朝鮮名字的法令最初是以自愿為原則施行的。日本政府為體現“自愿”,沒有強制要求一些親日派社會名流改名,如在當時的日本陸軍中擔任中將的洪思翊、擔任日本眾議院議員的樸春琴、擔任日本貴族院議員的韓相龍和李埼镕等。但這種讓朝鮮人也有機會擁有像日本人一樣的氏的做法并不受歡迎。在1940年4月僅3.9%的朝鮮人主動使用氏。
于是,朝鮮總督府動員各級政府機關和親日媒體、社會團體,如國民精神總動員聯盟、綠旗聯盟勸告朝鮮人主動創氏,而不創氏的人就不是日本國民,將會在學校、工作等場合受到歧視,也不配給糧食。
在1940年4月舉行的道知事會議上,各地接到了“必須采取特殊手段,在7月20日之前完成使用氏家庭戶數任務”的訓示,開始強制執行這項政策。從當年4月起,使用氏登記的家庭戶數急劇上升。到8月10日,朝鮮使用氏的比例高達80.3%。同時,根據《內部安全法》,反對創氏改名的朝鮮人都受到警察調查。
不過,朝鮮人仍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抵制。一些朝鮮人主動申請具有嘲弄意味的日本式名字,如犬子熊孫、犬糞食衛。一個叫田炳夏的朝鮮人給自己創的氏是“田農”,用日語連讀起來如同“天皇陛下”。因此,很多名字都被駁回。
也有一些朝鮮人至死不愿改名,有些人則以自殺來表達不滿。全羅北道一個叫薛鎮永的人收到威脅稱,如果不創氏,就讓其子女退學。于是,薛鎮永提交創氏申請,在兒子可以繼續上學之后自殺。
實際上,南次郎在朝鮮推行的創氏改名政策也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批評,并展開了倒南次郎運動。日本右翼稱,為何要將神圣的日本姓氏賦予朝鮮人,朝鮮人創氏改名之后就很難區別朝鮮人和日本人。由于創氏改名的副作用,日本政府終于在1942年解除南次郎的朝鮮總督職務。
韓國改名翻案運動一直沒停
日本投降以后,駐扎南朝鮮的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頒布《朝鮮姓名恢復令》,同意朝鮮人根據自己的意愿改回本名。然而,并不是所有朝鮮人都改回原來的姓名。由于修改了姓名,很多人找不回之前的財產。不少曾經創造自己氏的在日朝鮮人沒有改名,以爭取日本人的認同。
除了人名以外,日本殖民時期也對朝鮮半島的地名進行了大規模改造。朝鮮總督府1910年成立朝鮮臨時土地調查局,在對朝鮮土地進行測量和制度化的同時,也通過全國性的地名調查,整理和確定朝鮮地名、山名、行政區域名等,其中很多都是日本式地名。如將當時的漢城改為京城,漢城的下一級單位改為“町”。
為此,韓國政府專門將修改地名列為國家項目,由國土海洋部下屬的國土地理信息院主管,從1987年開始至2003年修改了45處日式地名。各級地方政府和民間組織也紛紛行動,尤其是解放50周年(1995年)之際,韓國掀起清除日本殖民殘余的運動,僅首爾修改的地名就有仁王山(仁旺山)、蔓草川(旭川)等。但直至今日,韓國仍然存在很多日式地名,如首爾著名的“仁寺洞”。據調查,首爾行政單位“洞”一級地名中30%都是日式地名。而在美國地名委員會的網站上,至今仍在很多韓國地名旁邊同時標記著日式地名。▲
環球時報201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