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勤
(大連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交通研究所,遼寧 大連 116011)
近年來,隨著城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小汽車逐漸進入千家萬戶,城市機動化水平日益提高,汽車在為人們創造便利生活的同時,也導致了一系列城市問題:尾氣污染、交通擁堵等.為緩解或避免這些問題,許多國家與地區逐步提倡以“公交優先,鼓勵慢行,限制小汽車發展”為主旨的綜合交通發展策略,實踐證明,這是促進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的可行之路[1].大連主城區慢行交通系統規劃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進行的,旨在構建與城市發展相適應,與公共交通一體化無縫銜接的安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新型慢行交通體系,以引導市民樹立全新的出行理念,促進大連整體交通系統和諧發展.
慢行交通的概念最早見于《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書》[2],由步行、自行車、助力車三類交通方式構成,行駛速度一般不大于15 km/h.雖然慢行交通出行速度較低,但在出行方式選擇中仍占相當大的比重.我國絕大部分城市,慢行方式出行達到50%以上(如上海占56%,深圳占67%)[3].同時,慢行交通往住是出行起終點的必選方式,不可取代,而且慢行交通也是人們戲水攀山、觀光賞景、運動健身的最佳選擇,因此,慢行交通尤為重要.
慢行交通的基本特點可歸納如下:
(1)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統的重要構成,在短途出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慢行是一種低速高效的出行方式.在一些發達國家,自行車駐車換乘已成為公交發展戰略的重要構成.伴隨國內公交優先戰略推進,“慢行+公交”將成為城市一體化交通的重要模式.
(2)慢行交通是可持續交通系統的首要構成,具有節能、環保、強身健體作用.按照 Chris Bradshaw(1994)對綠色交通的等級劃分,慢行處于最高水平[4].
(3)慢行交通是弱勢群體的首要或唯一選擇,具有維護社會和諧的作用.慢行交通是城市低收入家庭重要的出行選擇[5].
慢行交通是城市居民出行方式的重要組成,良好的慢行交通系統能夠為城市公共交通系統提供有效支撐.近幾年,大連市城市交通建設日漸系統化、精細化,一系列道路交通項目的規劃和建設,為大量增長的機動車創造了良好的行駛空間,但慢行交通系統規劃建設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合理規劃慢行系統對打造濱海名城,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具有深遠意義.
大連主城區慢行交通規劃的戰略目標是:形成“安全、公平、便捷、連續、舒適、優美”的出行環境,使其逐步走向系統化、舒適化和有序化,把大連打造成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和諧浪漫之城、健康魅力之城、人文創新之城、綠色宜人之城.
根據慢行交通聚集程度與需求分布、交通條件、土地使用等因素,將大連主城區慢行系統分為建設區慢行、濱水區慢行和山體公園慢行,具體劃分如圖1.

圖1 大連主城區慢行交通系統分區
建設區慢行:主要指大連老城區、旅順老城區、外圍新建區等城市主要建設區,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區域,出行目的以工作、公務、購物等為主,出行頻次較高,是慢行系統研究的重點區域.
濱水區慢行:主要指城市的濱水區,包括黃渤海沿岸及各類河流、湖泊沿岸,滿足居民親水觀景、休閑娛樂等需求.藍色區與城市水體關系緊密,應強化與橙色區的便捷聯系,方便居民集散.
山體公園慢行:主要指城市的山體、旅游風景區等,包括自然山體、郊野公園和濕地保護區等,服務居民登山、運動、游覽等需求,規劃重點為與外部道路交通設施的有效銜接.
建設區慢行系統依托城市道路網建設,主要包括人行道、人行過街設施、步行街、自行車道、自行車停車設施等.規劃突出慢行系統的網絡化、安全性及接駁的便捷性.
(1)步行設施規劃
①人行道規劃 人行道一般布置于道路兩側,服務于城市居民步行需求.人行通帶寬度一般按以下控制[6]:快速路輔路、主干路不小于3 m,次干路不小于2.5 m,支路不小于1.5 m.
②行人過街設施規劃 從布局形式看,行人過街設施分為平面設施和立體設施.其中平面過街具有線路直接、繞行距離短等優點,是目前國內外城市過街設施的首選;立體過街設施主要有人行天橋和人行地道,設置獨立,安全性好.
平面過街設施規劃:大連主城區平面過街設施以人行橫道為主,規劃要保證行人過街的安全性和便捷性,盡量減少行人過街對車輛通行的干擾.其寬度不宜小于3 m,在前后75~100 m處應設置車輛限速、警示及行人指路標志.
立體過街設施規劃:在穿越交通量較大的城市干道時,人行地道和天橋是一種安全的交通組織方式.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最終確定主城區立體過街設施123處,規劃布局見圖2.

圖2 主城區立體過街設施布局
③步行街規劃 步行街是城市道路系統中確定為專供步行者使用,禁止或限制車輛通行的街道.大連主城區步行街規劃結合既有天津街、南山風情街、俄羅斯風情街等步行街系統,統籌考慮城市發展、老城保護、商業特色、文化傳承等諸多因素,在旅順老城、西安路商業區、生態科技創新城等地結合自身特點進行設置.
④公交銜接規劃 完善軌道及公交站點周邊行人交通網絡,合理設置行人過街通道,縮短步行距離,提高步行系統的舒適性,增強公交吸引力.
(2)自行車設施規劃
自行車交通具有低能耗、方便靈活、健身等特點,短距離出行與換乘中具有較大優勢.主城區地勢相對平坦的區域,適當發展自行車交通,促進城市交通可持續發展.
①自行車道規劃 自行車道一般沿道路兩側對稱布設,位于人行道與機動車道之間.斷面形式見圖3.

圖3 自行車道斷面形式
斷面Ⅰ為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人行道分離布設,減少自行車與機動車、行人之間的相互干擾,適用于機動車、自行車流量較大的路段.
斷面Ⅱ為將自行車道引上人行道,設置于人行道與機動車道之間,與機動車道在不同高度,自行車流與人流之間存在一定干擾,適用于行人、自行車流量相對較低路段.
斷面Ⅲ為自行車道與機動車道位于同一斷面,機動車流較大時,會出現機動車侵占自行車道現象,導致機非沖突,存在一定安全隱患,適用于機動車、非機動車流量較低路段.
②自行車停車設施規劃 自行車停車設施應結合道路、廣場和公共建筑合理布置.在適宜發展自行車交通的地區,緊鄰公共交通車站設置自行車停車設施,為駐車換乘(B+R)提供良好條件.
大連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多條季節性河流,不僅滋潤和裝飾著城市風貌,而且為居民活動、休憩、游覽提供良好空間,濱海路已成為大連旅游觀光的重要組成部分.
(1)濱海慢行系統
大連濱海慢行系統規劃著力打造“一主三輔”的濱海觀光慢行廊道,具體如圖4.

圖4 濱海、濱河慢行系統規劃
一主:即河口至前鹽慢行廊道,途經河口灣、星海公園、星海灣、森林動物園、老虎灘、東海公園、泉水新區等.規劃以步行木棧道建設為依托,進一步完善濱海步行空間.
三輔:即塔河灣至老鐵山慢行廊道、夏家河至空港慢行廊道、大潮口至大黑石慢行廊道.
(2)濱河慢行系統
規劃依托龍河、春柳河、馬欄河、凌水河、泉水河、自由河等構建慢行觀光旅游帶,發掘水系景觀潛質,設置高品質步行空間.濱海濱河慢行示意如圖5.

圖5 濱海、濱河慢行步道示意
(1)山體慢行系統
大連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山體資源豐富.規劃著力構建“一核、兩翼、多片區”的山體慢行走廊系統.“一核”即由西郊國家森林公園和金龍寺國家森林公園共同構成的中部山體核;“兩翼”即東翼為核心區山體、西翼為旅順城區山體;“多片區”為椒金山、棋盤山、鞍子山、石門山、大黑石山、九頭山、鳳凰山、東雞冠山、老鐵山等.具體如圖6.

圖6 山體慢行系統規劃
(2)廣場公園慢行系統
大連以廣場眾多而聞名于世,根據廣場的功能將其分為公共游憩廣場和交通集散廣場.其中交通集散廣場有大連火車站南北廣場、大連北站南北廣場、金州灣國際機場廣場等,重點建設人車分流系統、交通銜接換乘系統;生活游憩廣場有奧林匹克廣場、海軍廣場、中山廣場、勝利廣場、人民廣場、星海廣場等,強化廣場步行系統建設,實現與廣場內涵的互動.
除此之外,大連是一座公園城市,勞動公園、星海公園等聞名于世.公園慢行系統主要強調步行系統與各景點互襯、交融,注重步行與公共交通系統的有效銜接.
目前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規劃與建設逐漸引起各界關注,但其規劃內容及技術手段尚處于摸索階段.大連主城區慢行交通系統規劃通過深入剖析大連城市特性,考察國內外著名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規劃歷程和成功經驗,將主城區慢行系統分為橙色區、藍色區和綠色區,針對各區自身特點和對慢行交通建設的要求,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取得了良好效果,拓寬了城市慢行系統研究的新思路,對加快城市慢行系統建設,推動城市經濟社會全面快速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余偉,錢科烽,高獎,等.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統規劃與設計指引[J].城市交通,2009,7(2):44-36.
[2]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云美萍、楊曉光、李盛,等.城市交通[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宋新生.城市綠色交通系統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
[5]熊文.城市慢行交通規劃:基于人的空間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8.
[6]馮樹民,李政,張偉.城市人行道設置寬度研究[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8,40(4):58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