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端華
官員腐敗是世界性頑疾。揭示產生腐敗的種種條件,探索遏制腐敗的有效途徑,是擺在各國人民面前的一項艱巨任務。其中,對“初次不軌”行為的遏制,即杜絕所謂“登門檻效應”,需要引起各國的重視。
“登門檻效應”這一概念來自社會心理學的一個經典實驗。美國兩位心理學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澤在1966年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讓大學生去訪問郊區的家庭主婦,第一位學生挨家挨戶登門,請求主婦將一個關于“駕駛安全”的小標簽貼在窗戶上,這是一個小要求。兩周后,第二位學生再次登門訪問,要求家庭主婦將一個呼吁“安全駕駛”的大招牌豎立在自家院內,這是一個大要求。實驗結果顯示,在答應了首次“小要求”的主婦中,有55%接受了后面的“大要求”,而首次沒有被訪問到的家庭主婦中,只有17%接受了這個“大要求”。這說明,一個人如果先答應了別人的小要求,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以后就比較容易接受大要求,甚至是更不合意的要求。
用“登門檻效應”來解釋一些腐敗現象,太形象,且再準確不過了。我先不要求進入你家的客廳,只是希望你能允許我站在你家門口的臺階上;等我站在門口一段時間后,你答應讓我進入你家門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由此我們明白,為什么那些行賄者開始接觸某些官員的時候,總是不提任何需要關照的要求和條件,只是懇請官員能夠賞光出席一次小范圍聚會甚至極其簡樸的茶聊即可。在小的要求后面,有著你沒有預期的大要求。而我們對于這個隨之而來的大要求,即便它超出一些官員的職權范圍,也常常會使他們失去正常的判斷力和應有的警惕性。
如何遏止腐敗的“登門檻效應”?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應對之策。加拿大堅持“經濟人應當作為可能犯錯的人來假設”的理念,反腐注重未雨綢繆,不僅立足平時“拉袖子”,而且建立了規范、系統的防范機制。不同職業都建立了各自的行業協會,形成了各個行業內部的自律機制。各行業協會接受本行業從業人員的投訴,負責調查、懲罰等工作。在切斷權力與利益紐帶方面,《利益沖突法》、《公職機關利益沖突和離職規則》明確規定回避原則和公務人員廉政行為準則。
瑞典是世界上實行官員財產申報制度最早的國家,并配合有其他的大宗家庭資產公開制度,這使得官員就像是“接受著陽光的監督”。瑞典人可以容忍普通人的錯誤,甚至原諒政府的失誤,但如果官員以權謀私,哪怕只有1瑞典克朗,也是不能接受的。韓國在促進政務公開透明、保障公民知情權方面,法律賦予公民廣泛而自由地獲取政府信息的權利,并充分保障公民檢舉權,促進社會和群眾監督。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具有絕對完善、絕對成熟的反腐制度。腐敗的形式在變化,反腐機制建設也應不斷調整。反腐敗體系的完善與成熟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地與腐敗做斗爭,不斷調整斗爭策略的過程。杜絕腐敗的“登門檻效應”,竭力防止“初次不軌”的發生,無疑是一個被實踐證明了的成功經驗。▲(作者是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