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增
(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所,天津300202)
如何更好地實踐“3.15”
□ 聞增
(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所,天津300202)
“3.15”即“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始于 1983年。最初,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一些企業無視消費者利益,生產和銷售劣質產品,使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如美國就曾出現過在食品和藥品中加入有害物質,危及消費者健康和生命的事件。正因為如此,有人提出了對食品和藥品進行檢驗的主張。在與商家的較量中,廣大消費者逐漸達成了共識,單憑個人的力量是無法與有組織的企業對抗的,必須組織起來,團結才能產生力量。于是,消費者維權運動應運而生。
1898年,世界第一個消費者組織在美國誕生。1936年,全美消費者聯盟成立。二次大戰以后,各種反映消費者利益和要求的組織在一些發達國家相繼出現。在此基礎上,1960年,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宣告成立。之后,許多發展中國家也建立了消費者組織,使消費者維權運動成為全球性運動。1983年,基于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于1962年3月15日在美國國會發表了《關于保護消費者利益的總統特別咨文》,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消費者的“四項權利”,即:有權獲得安全保障;有權獲得正確資料;有權自由決定選擇;有權提出消費意見,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確定每年的3月15日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夏岬咸岢鲞@四項權利,以后逐漸為世界各國消費者組織所公認,并作為最基本的工作目標。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擴大了宣傳,促進各國消費者組織的合作和交往,在國際范圍內引起重視,推動保護消費者的活動。正如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主席羅達房·帕金所說:“人民的交往,產品的交換,技術和通信的活動等等,就要求我們必須在全球范圍內考慮并行動。” “每個國家的消費者組織應列入世界范圍的為消費者權利的保障而斗爭的行列?!碑斶@種斗爭每天繼續下去的時候,我們在每年選擇一天,讓各方面都能聽到我們為消費者而發出的聲音,并且獲得為未來的任務而努力的精神動力。
1983年5月,河北省新樂縣(現新樂市)成立了全國第一個消費者協會。1984年中國消費者協會成立,1987年9月中國加入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成為其正式會員。
1993年10月31日,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該法確立了消費者的權益和經營者的義務。通過宣傳,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觀念深入人心,消費者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顯著提高。現在,全國有中消協,各省、市、自治區以及下屬各地市、縣里都有消費者組織。
盡管《消法》頒布后,國家和地方都建立了不同層次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消費者有了自己的家,權益受到侵害時,有了申訴和討公道的地方,但從近些年的實踐來看,消費者消費和維權仍存在不少的問題:
2.1 消費者在消費活動中仍處于弱勢地位
一是消費者缺乏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相關知識。所接受的消費信息大多是經過加工的、有促銷和誘導作用。消費者難免不被經營者所操縱,并與之建立非公平的交易契約。加之,商品與服務技術含量的提高,會增加經營者的強勢地位與消費者的弱勢地位。
二是消費者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交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消費合同具有了定式合同或者附從合同的特征,有關商品和服務的交易條件是由經營者事先規定的,消費者完全是處于單純地表示接受合同內容的被動地位,無討價還價、參與合同內容形成的自由,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平等地位缺乏實質性保障。在市場交易活動中,消費者多是單個的自然人,經營者多是有組織的法人,交易雙方的地位不均,特別是面對集團化的大型壟斷企業,消費者往往被迫接受壟斷高價,這加劇著消費者的弱勢地位。
2.2 消費者的身份界定不夠明確
《消法》界定的消費者是“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購買使用商品較易界定,而接受服務則范圍難以界定。國際有關服務貿易的范圍大大寬于中國的界定。如國際上的金融、醫療、律師、會計師的服務是服務,甚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視為服務,但這些領域在我國是否也稱消費者,是否也適用《消法》均有待明確。
2.3 消費者權利保護范圍過窄

即現行《消法》以法律的形式賦予消費者九項權利,使消費者在其權益受到損害時雖能憑借法律的力量,維護自身的權益,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營銷方式的變化,特別是電子商務等網絡經濟的出現,僅僅九項權利已經不足以保護消費者。不僅如此,該法還沒有明確規定精神損害賠償。因此,《消法》有待完善,以擴大保護消費者權利的范圍。
2.4 奢侈消費品未得到立法保護
近年來,因汽車、旅游、養寵物等消費屬于奢侈消費,并非生活必需消費行為,其權益往往不受《消法》保護。使一些因生活消費而購買汽車的消費者到目前仍然不能很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原因在于沒有強有力的立法保護。隨著汽車已成為廣大市民的消費品,投訴越來越多,但因《消法》方面的滯后使得廣大消費者的權益無法得到完全的保障。
2.5 舉證責任和商品質量鑒證費方面存在問題
即目前《消法》中對于發生消費糾紛時的舉證責任沒有做專門的規定,按照消費糾紛屬于民事糾紛范疇的推論,消費糾紛應當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但消費者在消費糾紛中處于弱者的地位,為了舉證,往往是消費者因商品標的額小不愿出幾百、幾千元的質量鑒證費,而經營者則借口“誰主張誰舉證”不出鑒證費,致使責任無法劃分,而高額的商品檢測費用往往超過糾紛商品本身的價值,使消費者望而卻步。如此一來,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極為不利。
2.6 雖有維權途徑,但難以發揮較大的實效
即現行的《消法》第三十四條雖然為消費者提供了“與經營者協商和解”、“請求消費者協會調解”、“向有關行政機關申訴”、“根據與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機關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五種維權途徑,但是實踐中往往是協商不歡而散、調解難見分曉、申訴久拖不決、仲裁沒有依據、起訴筋疲力盡,最后弄得消費者懶得奉陪,自認倒霉,這嚴重地影響了消費者權益的維護。

2.7 民事責任難以落到實處
即消費者的權益一旦受到損害,向經營者提出承擔民事責任的合法要求時,經營者能否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履行民事責任就成為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了。但是,目前即使在法律義務明確、責任明確、賠償方式甚至具體賠償數額明確的情況下,經營者以種種理由或借口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消費者要求的現象也普遍存在,造成《消法》規定的賠償責任難以落實。這大大地削弱了《消法》的作用。
每年的“3.15”,我們都可以享受一次名副其實的“上帝”待遇。且不說忙碌的查假貨、搗黑窩,光是當天晚上中央電視臺精心策劃的“3.15”晚會,就足以讓全國的消費者酣暢淋漓地來一次愉快的精神大餐。
看著“3.15”維權晚會上受害者血、淚的控訴,我們在驚愕、 憤慨之余也有思考。我們的市場并沒有因為“3.15”的到來而變得格外純凈,消費者的權益也并不會因為“3.15”的到來而得到充分的保障。試圖通過一天“節日”來遏制假冒偽劣商品的蔓延,無異于幻想。我們不禁要問:“3.15”,你到底有多大作用?
一年一度的“3.15”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家對消費者權益的尊重和認同意識,但面對今天假冒偽劣泛濫的商品市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正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威脅。
假冒偽劣在任何時候都是社會經濟肌體上的毒瘤,且不論害人性命、騙人錢財的罪惡,即使是那些“假冒不偽劣”的產品可能并沒有給使用者帶來什么直接的傷害,但它對知識產權和無形資產的合法持有者的傷害,卻直接擾亂了社會的經濟秩序,破壞了民族經濟的原創能力及信心,惡化了經濟活動中的信用基礎。毋庸諱言,如今的制假售假行為已滲透到了商品生產流通的各個環節,且已發展到了愈演愈烈、泛濫成災的地步。再加上某些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工商、公安等職能部門嚴重失職,黑幫勢力參與其間,試問,如此積重難返,錯綜復雜的社會弊端,僅僅憑一年一次的“3.15”維權日,僅僅靠“一陣風”,又能解決多少問題呢?老百姓更關心的是有關部門平時怎樣加強工作,對消費者多一點“熱臉”,切實地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而不是熱衷于搞一時的空架勢。
每年的“3.15”過后,略為收斂的制假售假照樣卷土重來,受益的是那些黑心腸的不法商販,遭殃的是成千上萬普普通通的消費者。于是,年年“3.15”,年年都有血淚控訴。在靠“節日”維權擴大聲勢的同時,我們更應關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制建設和制度完善,或許這樣的思索和探究才會帶來持久的動力。哪一天,中國不再需要“3.15”為消費者撐腰,中國才算是真正地取得了打假斗爭的偉大勝利。
因此來看,消費者需要的天天“3.15”,需要由政府部門或各級消協組織天天為消費者維權。
國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立法起步較早,許多國家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體系。結合我國的實踐,應采取以下對策:
4.1 應擴大有關對消費者在消費權益知識方面的宣傳,促進消費者維護自己的權益
一是要禁止虛偽夸大的廣告宣傳。推行標準(規格)的合理化、真實化的宣傳,對不合理的贈品及不合理的說明加以限制。
二是可采取必要措施,包括電視、廣播和報紙等方面的宣傳和咨詢,普及關于商品和服務的知識,提供信息,對消費者進行啟發活動,充實有關消費生活的教育。
三是應建立消費者影響國家政策的法律機制,廣泛聽取消費者的意見。
四是實施商品檢查制度。配備必要的試驗、檢查設施設備,進行抽查并公布檢查結果。
五是在消協推行消費生活顧問制度。經考試合格的消費生活顧問負責了解消費需求,推動企業改善商品和服務。
4.2 要加快修訂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中的服務范圍。如借鑒國際通行的方法,將金融服務、醫療服務、律師、會計師服務、教育服務等,也明確列為消費者接受服務的范圍,以便更好地維護消費者權益。
二是根據近些年電子商務等網絡經濟出現的形勢需要,將現行的《消法》中以法律的形式賦予消費者的九項權利作進一步的拓展和完善。
4.3 對法律責任的規定要進一步細化
一是要對《消法》第49條規定的加倍賠償應進一步完善。即對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不僅要賠償消費者的損失,而且賠償的金額一般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費用的一倍,經營者與消費者另有約定的從其約定。
二是要明確規定精神損害賠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費所占的比重會越來越大,各種精神消費品(或服務)也越來越多,精神消費的保護已刻不容緩。修改《消法》要明確規定消費者享有的精神消費權利,侵害消費者精神權利的形式,精神損害賠償的條件、范圍、責任形式、賠償數額或計算方法等。
三是對奢侈品消費也要做到立法保護。
4.4 完善消費爭議的處理路徑,將民事責任落到實處
一是可以在基層法院設立專門的消費爭議法庭,可以適用比一般民事訴訟簡易程序更加簡化的程序。另外當前還可以充分發揮仲裁的作用。仲裁程序簡便快捷,較適合于消費爭議。
二是完善消費爭議處理體制。即要求企業建立接受消費者申訴的機構和制度、市縣以下地方行政機構建立解決企業與消費者爭議的斡旋機制、國家和省以上地方行政機構建立迅速解決消費者申訴的處理程序和制度。
4.5 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公力救濟
一是要加強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行政執法職能。為此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要把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作為一項重要職能來抓,普遍設立專職機構,擴大執法權限,加強執法保障,加大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處罰力度,提高其執法的權威性。
二是加強消費者協會的職能。我國各級政府應充分保障消費者協會的經費和人員,賦予消費者協會更廣泛的職能,特別是在處理消費爭議方面應有更大的權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