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拉
(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天津300201)
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如何向價值鏈的高端延伸
■ 李拉
(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天津300201)
我國入世十年來,電子信息產業在外需、內需、投資三駕馬車的拉動下,連續多年保持高速增長,我國已成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大國。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的銷售收入從2004年的2.65萬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7.8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近20%。然而,大國并不意味著強國,產業規模的快速成長使得結構問題日益凸顯。缺乏核心技術,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知名品牌也是當前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全球產業環境變革和國內“十二五”開局之后,業界將焦點對準電子信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在不久前召開的中國“IT兩會”上,“轉型·升級——尋找“十二五”中國信息產業新坐標”成為主題。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如何突破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統籌內外需市場,持續引導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產業由大變強,如何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是我國應致力去解決的問題。
1.1 入世十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增速突飛猛進
2001-2010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從1.22萬億元增長至7.8萬億元,年均增速22.9%,軟件產業收入從0.075萬億元增至1.36萬億元,年均增速38.0%。全產業(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統計口徑為規模以上)實現利潤從651.8億元增至4999億元,年均增速25.4%;實現稅金從342.4億元增至1750.2億元,年均增速19.9%;從業人數從312萬人增至近1152萬人,年均增速15.6%,其中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從業人數為880萬,已占全國工業從業人員比例的10%左右。

軟件產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不斷軟化。入世十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從單一制造業轉變為制造業與軟件服務相結合。在“引進來、走出去”戰略的支撐和帶動下,我國軟件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占電子信息產業的比例由2001年的6%上升到18%;出口收入從2001年的7.5億美元增長到2010年的267億美元,年均增長49%,其中服務外包的執行金額占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總量的5.4%。華為、中興通訊、中軟、用友等骨干軟件企業“走出去”取得豐碩成果,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出口額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超過10家。
1.2 2011年中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出現虧損
工信部2011年11月3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1-10月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增速開始回落,而由于企業成本高企,全行業虧損企業為3017個,虧損面達到20.2%,虧損額同比增長72.1%。
數據顯示,2011年10月份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銷售產值增速在連續2個月走高的態勢下均有所下滑,增加值回落至6月增速水平,增長15.6%,比9月下滑2.1個百分點,銷售產值比9月下滑2.2個百分點。
而值得關注的是,全行業企業經濟效益波動較大,企業處于高成本運行狀態。1-9月,全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3772億元,同比增長20.7%;利潤1920億元,同比增長4.0%,全行業銷售利潤率3.6%,低于去年同期0.5個百分點。
同時,虧損問題依然嚴峻,虧損面居高不下。企業虧損面擴大的主要原因則是生產經營成本居高不下。前9個月全行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始終超過89元,高出工業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左右。1-9月全行業主營業務成本增長21.3%,高出收入增速0.6個百分點;利息支出增長40.1%。
此外數據還顯示,1-10月電子信息產業50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361億元,同比增長60.1%,增速高于工業投資33.5個百分點。但從9月份開始,投資增速開始回落,9、10月份分別同比增長35.6%和44.4%, 增 速 低 于8月 份(70.8%)35.2和26.4個百分點。同時10月份完成投資869.5億元,環比下降2.3%。
2.1 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面臨的機遇
2.1.1 外部市場機遇。近年來,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最突出的外部市場機遇即是移動互聯網科技。2010年,移動互聯網已經徹底走進了民眾的生活,成為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拐點。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動的過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聯網,獲取急需的信息,獲得全新的用戶體驗及改變生活方式。所以,現在出現的移動與互聯網相結合的趨勢是歷史的必然。目前,移動互聯網正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工作的各個領域,短信、手機鈴音和圖片下載、移動音樂、手機游戲、視頻應用、手機支付、位置服務、即時通信等豐富多彩的移動互聯網應用迅猛發展,正在深刻改變信息時代的社會生活。移動互聯網經過幾年的曲折前行,終于迎來了爆發期。
隨著移動互聯網產業的飛速發展,原本在互聯網時代的壟斷巨頭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其壟斷地位岌岌可危。為搶占日益膨脹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各大公司都在積極布局。例如Intel宣布在2011年推出基于Atom Medfield處理器的手機,X86架構處理器也將正式進入移動互聯網領域。而抓住移動互聯網重大機遇的企業例如蘋果公司、谷歌公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并正在一步步建立起新的壟斷格局。在行業重新洗牌的重大變革中,給后進國家帶來了難得的機遇,誰能把握住時機,占領科技及產業至高點,誰將是下一個十年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領頭羊。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正面臨跨越式發展的最佳時機,而這在互聯網時代是幾乎不可能的。互聯網時代我們已經嚴重落后,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產業格局也初見雛形,留給我們的機會窗口逐步縮小,我國各級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避免在互聯網時代犯過的錯誤再次重演。
2.1.2 內部政策機遇。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趙波于第四屆電子信息產業標準推動會暨2011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大會上表示,“十二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仍是全球競爭的戰略重點,為促進電子信息制造業健康發展,工業與信息化部日前編制了《信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電子信息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電子信息制造業將突破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推動軍民結合,持續引導產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具體在產品創新、模式創新、品牌建設三方面推動價值鏈提升。同時,推動大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企業向服務領域延伸,抓住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應用開拓增值服務,健全產業公共服務體系,推進開放式運營平臺、內容服務平臺、網絡服務平臺、產品測試認證平臺以及知識產權服務平臺建設。
在品牌建設方面,我國將支持數字視聽、計算機和通信設備制造企業建設自主品牌,提升國家設備及終端的國際競爭力,引導企業加強產品質量管理,加快建設安全可控的市場渠道,推動自主知識產權標準的產業化和國際化應用。
2.2 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面臨的挑戰
2.2.1 行業結構比例失衡,自主創新能力尚不足。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結構比例失衡,集成電路產業、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所占比重較低;缺乏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和世界知名品牌,關鍵技術、專利和標準受制于人;低端產品供大于求,高端產品依賴進口;生產處于產業鏈低端,產業的利潤率低;產品老化與新品開發滯后的矛盾加劇,集成電路、新型元器件、軟件等高技術、基礎產品仍然是制約產業自主發展的瓶頸。此外,大企業不強大,小企業缺乏專精特新,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現狀依然沒有根本性轉變,缺乏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與同類跨國公司差距大。我國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如果沒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就無法向高利潤的產業鏈上游發展,中國企業就很難真正實現自主創新,無法打造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和產品,無法擺脫在某些領域受制于人的局面。
2.2.2 因產業鏈集中于中低端導致利潤率過低。目前,我國電子信息企業大多缺少核心技術和品牌,處于產業價值鏈中的中低端,且以低端產品為主,只能被動地接受跨國公司的分工安排和定價,眾多國內出口企業多以為外商提供加工裝配服務為主,僅能賺取少量加工服務費。即便是海爾、海信、大唐電信等具有一定技術能力的整機企業,利潤率也不過3%~4%,而Intel公司的利潤率一般在20%。隨著勞動力、原材料、環境資源、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攀升,再加上人民幣對美元的穩步升值,使我國的加工制造型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利潤一減再減。
2.2.3 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且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嚴重。發達國家對技術出口限制、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強化,發展中國家從技術模仿制造中獲得的利益不斷被壓縮。2011年以來,希臘、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相繼爆發債務危機,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尚沒有結束的跡象。各國相繼實施財政緊縮政策,抵御危機,因此長期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賴以實現高速增長的外需市場將逐漸萎縮,增長勢頭不再。西方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產品出口面臨更加嚴峻的非關稅壁壘。不斷提高技術標準是國外實施技術性貿易措施的主要方式,全球范圍內的貿易保護措施可能僅僅是開頭,為保護本國產業,關稅、配額、產品標準、知識產權等貿易保護措施還將層出不窮。
3.1 加大電子發展基金投入力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我國應加快實施“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攻克一批核心技術、研發一批關鍵產品。加大對信息技術應用的資金支持力度,重點支持自主技術、產品及電子專用設備的行業應用。
3.2 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培育獨特優勢的中小企業,積極培育新增長點
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方向和機遇,培育壯大新一代網絡通信系統設備及智能終端、高性能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云計算、物聯網、數字家庭、關鍵電子元器件和材料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形成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新增長點。調整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提升產業規模效應及配套協作水平。推動設計、制造、服務環節融合互動,加速推進制造業向服務延伸,不斷增強產業鏈整合能力。另外,應支持有實力的大企業實施兼并重組,并鼓勵具備條件的大企業與海外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開展多層次合作,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國際競爭力強的跨國大公司。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構建以大企業為龍頭、中小企業配套的產業分工體系,推動建立企業協同合作的科學機制。
3.3 加快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使優勢地區率先向產業價值鏈高端延伸
充分發揮行業管理部門、地方政府在產業轉移與合作中的引導作用以及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加強規劃、資源和市場的對接,研究制定促進產業轉移的相關政策,推動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福廈沿海等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優勢地區率先向產業價值鏈高端延伸,形成產業分工體系合理、特色明顯、相互合作、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