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鋒
(西部產權交易所,陜西西安 710061)
淺議產權市場的發展定位與趨勢
■ 李 鋒
(西部產權交易所,陜西西安 710061)
在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發展20多年的歷程中,產權交易市場面臨的困難、問題和機遇總是相伴而生,如今的中國產權交易市場正處于蓬勃發展、不斷創新的階段,卻也存在著無序競爭市場混亂、服務質量良莠不齊、市場發展定位模糊、發展思路不清晰等諸多問題和現象。認真回顧和思考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歷程和平臺功能,有利于正確認識產權交易市場所擔負的社會職責和在當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定位,為產權交易市場今后的發展規劃好正確的方向。
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初衷是以市場化方式促進國有資產的合理流轉,防止企業國有資產流失,這一正確定位與發展思路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的活力和創新,基本形成了覆蓋全國、作用重大、影響深遠、運作規范的全國性產權交易市場平臺體系。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國有企業面臨著并購重組、企業破產、轉變經營方式、職工安置和國有資產流失等諸多問題,用傳統的計劃經濟手段顯然不能夠較好的解決這些問題,也不符合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精神。
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發展產權、土地、勞動力和技術等市場”。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令第3號《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的出臺,使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迎來了一次重要機遇,全國各地紛紛設立了產權交易機構;2008年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首次從法律層面確立了國有資產進場交易制度,全面推進了企業國有資產進場交易工作落實,為產權交易市場的繁榮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2009年國務院國資委印發的《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操作規則》,進一步規范了產權交易市場業務運作模式,統一了業務流程和產權交易操作規則,為建設規范、健康、有序的產權交易市場奠定了制度基礎。這三個法規文件的出臺,對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都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近年來,全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日益活躍,產權交易成交額從2000年的幾十億元到2010年約7000億元,成交額呈逐年遞增且快速發展的趨勢。近年來在產權交易市場出現的福建雪津啤酒國有股權轉讓獲得溢價1060%的神話故事、天津“狗不理”百年老字號成功拍賣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云南東風嚴重資不抵債企業卻能賣得2420萬元、私下無人問津的物業公司股權轉讓在產權市場卻能挑起802回合激烈競價、空客A320飛機總裝線廠售后返租交易模式創新了企業融資理念、金馬甲成功開啟房產網絡交易是對傳統交易理念的一種顛覆、陜西金堆城西色公司通過交易市場增資擴股不僅擇優選擇了合作伙伴而且還為企業增值7400萬元,這些典型案例和創新理念,不僅用事實證明了產權交易市場可以實現國有資產的合理流動和保值增值,而且也證實了國有企業在深化改革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難和發展問題,可以利用產權交易機構以市場化方法推進為主解決,其工作效率和企業效益比過去以行政方式推進更有效,也有效化解了改革過程中容易引發的社會矛盾和權利尋租等腐敗問題。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為順利推進國有企業深化改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一個不可爭辯的事實。
產權交易市場當下正處于積極創新探索,交易平臺功能不斷突顯、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實現各類資產合理流轉和保值增值、防止權利尋租等腐敗問題發生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越來越受到全社會關注。產權交易市場是交易非標準化產品的平臺,在完成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的同時,全國各地的產權交易機構積極創新探索,吸引了各類所有制企業產(股)權、金融資產、林業產權、技術產權、知識產權、環境權益、農村產權、實物資產、訴訟資產、文化產權、行政事業資產、公共資源等多達10多種交易產品。很多交易機構還實踐了企業股權托管、企業成長一站式服務、企業融資、招商引資、招投標服務等新業務。在產權交易市場建設方面籌建了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建立了京、津、滬、渝央企產權交易信息統一發布平臺;不同地域的產權交易機構也形成了北方共同市場、長江流域和西部共同市場等聯盟合作交易市場;以各省(市、自治區)級產權交易機構為核心建立的地方級產權交易市場體系也在統一之中。
近年來,全國產權交易市場積極創新探索產權交易理論和業務,不斷開發完善以互聯網為依托的網絡信息發布系統、網絡競價系統和項目撮合系統等,產權交易市場的影響力不僅影響到政府機關、國有企業,而且輻射到了各類所有制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很多個人房產、車產、字畫等有價產品也越來越多的進入到產權交易市場,很多產權交易機構也特別注重服務內容和水平的提升,不斷將產權交易服務工作從一般性的資料形式審核提升到對企業產權交易活動進行策劃咨詢、對轉讓價格進行專業評估分析、對產權情況進行盡職調查、對企業成長進行一站式服務培育、對企業股權進行受托管理、對企業資金困難提供融資服務等,產權交易市場開展的這一系列服務活動,深受廣大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歡迎。
在防止權利尋租等腐敗問題發生方面,產權交易市場規范的運行機制和公開、公平、公正的服務理念,是預防腐敗問題發生的有效機制和現實做法。繼國資監管創立進場交易機制之后,金融企業國資監管也頒布了進場交易的政策要求,中央暨各省市行政事業資產交易也陸續出臺了進場交易的政策要求,各省市管理的集體企業、公共資源等資產開始進入交易市場。2012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在重慶召開的全國法院深化司法拍賣改革工作會議明確要求訴訟資產轉讓要通過引入第三方交易平臺、實行電子競價拍賣、互聯網交易等要求,“重慶模式”、“武漢模式”已經上升為全國法院探索公正廉潔司法,提高人民群眾司法滿意度的政治要求。產權交易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的服務理念、先進的網絡技術支撐和規范的操作運行機制,已成為各類資產交易的理想平臺,也成為預防權力尋租等腐敗問題發生的有效辦法,必將為全社會所關注。
產權交易市場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是明確發展定位與方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發展理念,突出以中小企業為服務主體,突出承接政治改革中分流的市場服務職能,突出運用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化服務方式,突出發揮全國性產權交易市場聯盟作用。交易市場在不斷創新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交易場所在設立和交易活動中存在違法違規問題,市場無序競爭引發的混亂、服務質量良莠不齊,有些已經構成了金融風險。為此,在2011年11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 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并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對交易所進行一次集中清理整頓。近年來,產權交易市場從轉讓主體、服務對象、業務品種、交易方式、市場空間、組織體系和履行職能等方面悄然發生著變化,一些交易機構以擴地盤、爭資源為目標,盲目設立新機構,發展新業務;一些交易機構以單純提高交易額、夯實經濟基礎為目標,不重視履行社會職責;一些交易機構甚至將公開、公平、公正的服務理念作為幌子不認真履行,導致群眾對產權交易市場有錯誤認識等。作為各級政府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承擔著區域經濟資源調配和發展的歷史重任,享受著政策性進場交易的優惠條件,以近似壟斷經營的方式從事著本地區產權交易業務活動,如果僅以機構自身發展為目標,忽視履行社會職責,不重視規范性建設,必然會影響交易機構的轉型與發展。
為此,我們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各地產權交易機構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發展理念,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 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自覺履行各級政府賦予交易機構的工作職責,主動承接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難點問題。要重視發揮全國性產權交易市場聯盟作用,用產權交易市場已經形成的成熟理論和方法推動改革開放和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在加強自身建設方面要重視規劃好產權交易機構的發展定位與方向。
當前,要特別突出加強以下四個方面的建設:一是要突出以中小企業為服務主體,在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產權交易難、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困難方面多想辦法,多做實事,多提供信息和幫助;二是要突出承接各級政府政治改革中分流的市場服務職能,在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市場服務出現空缺情況下,加強對外宣傳,注重利用市場服務方式承接產權交易相關業務,在為政府排憂解難的同時發展業務;三是要突出運用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化服務方式,自覺維護產權交易機構社會公信力基礎,自覺按照產權交易規則和有關政策要求規范操作,不斷提高從業者的能力和素質,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四是要突出發揮全國性產權交易市場聯盟作用,不斷完善產權交易機構網絡建設和全國性產權交易市場體系功能,要注重在全國產權交易大市場中解決交易機構自身發展問題,要善于利用全國產權交易大市場建設成果,積極推介項目信息、發現投資意向、開展業務合作、實現各方共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