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憨山
(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輿情信息處,湖南長沙410011)
某些中國富豪為何深陷“半封建半資本主義”
□ 鄧憨山
(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輿情信息處,湖南長沙410011)
5月20日,11名富豪在廣州深圳等十城求偶活動在廣州首站開始。廣州報名的女性達2800人,年齡最小者19歲。報名者需經過幾輪面試。其中有一個百億富豪,他出價500萬讓主辦方替他尋找另一半,要求純潔之身(無性經驗)。主辦方聲稱,這是為富二代選擇高素質母親。(《羊城晚報》5月21日報道)
雖然近年來所謂”富豪征婚”之類的噱頭屢有所見,但這則新聞還是讓人聞到了一股難聞的腐朽氣息,因為,它暴露了當代某些中國富豪,在人文修養上還是半封建半資本主義。
男嘉賓分別是來自服裝、房產、金融、化工、酒店、燈具行業的企業人士,都坐擁數以億計的身家,因為有錢而變得特別膨脹,出手闊綽而特別迷信金錢的力量,以為自己有錢就擁有了最大的優勢,這些都是早期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十分常見的暴發戶作風。而招來2800多名女性供其挑選,頗似古代封建權貴選妃納妾,公然提出女方要“純潔之身(無性經驗)”,這種“處女情結”更讓人不知今夕何夕,更是明目張膽地歧視,可謂典型的封建思想殘余。

可見,如此“征婚”鬧劇,確實暴露了某些富豪在觀念上堪稱是封建思維和資本欲望奇怪的嵌合體。這也就從某種角度上提供了一個解釋,為什么當前社會上的“仇富”情緒會如此之烈,為什么人們爭先恐后地想做富豪而富豪在民眾心目中的實際形象并不佳。據胡潤研究院發表的統計數據顯示:由1999年至2008年間登上“百富榜”的億萬富豪中,共有49人因不同程度的犯罪行為接受調查或已遭宣判;清華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周慶安也表示,“在中國的慈善基金中以企業家個人名義捐贈的資金比例不到10%,社會財富階層投入社會公益的比例和自己占有的財富并不相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吳春波認為,與柳傳志、張瑞敏、任正非80年代創業人喊出的“產業報國”口號不同,1992年后的創業者的驅動力來自擁有財富的愿望、證明自我能力和成就感。有報道說:“沒有人關心其他,除了蘭博基尼、愛馬仕、拉菲、勞力士、房子、土地近20年來崛起的富豪,一部分成了權貴資本的受益者,有些則成了精通血酬定律的黑色大亨。”所謂“權貴資本”,不正是一種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混血嗎?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大陸千萬富豪人數已達96萬人,其中包括6萬個億萬富豪。因此,這些少數“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的富豪,或許不足以代表中國富人的全部,但他們身上所暴露出來的這種觀念畸形、人文上的嚴重欠缺,無疑是某些社會問題的折射,不容忽視。
要求“征婚”對象是“處女”的富豪,打出的旗幟是“為富二代選擇高素質的母親”,“企業家找到一個合適的妻子比普通老百姓重要得多”。顯然,一個結婚前已經“有性經驗”的女性,未必不能是非常高素質的母親,未必不能養育出高素質的“富二代”,因此,富豪“征婚”要求“純潔之身”可謂既不科學,也不文明,是對女性赤裸裸的歧視。真正的問題倒是在于,一個觀念上還是“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不知平等、自由等現代文明理念為何物的富豪,其自身的素養能擔當起培養“高素質富二代”的“重任”嗎?
而令人擔憂的,并不只是這幕“征婚”鬧劇中少數幾個富豪家庭將來能否有“高素質富二代”的問題,而是這種富豪群體所深陷的精神和身份困境,將制約著中國企業家整體素質的提升,從而制約著中國產業結構的整體優化,思想上還處于“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狀態的企業家對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發展無疑是不利的。在貧富差距擴大的背景下,少數富豪的這種暴發戶行徑,更會刺激更多知識精英和普羅大眾對中國富豪的失望感,放大社會的“仇富”情緒,對社會的穩定和諧與富裕階層本身環境的優化也不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富豪如此“征婚”,實可謂給自己“征敵”,即敗壞自我形象,讓社會對自己更加不滿意。
當中國已經躍居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呼聲日益強烈,而現實中涌現出來的企業家們卻為何在觀念上還停留在“半封建半資本主義”,這背后的原因確實值得人們反思、憂慮,而不宜把這種“征婚”鬧劇當成又一則無聊的花邊新聞一笑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