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駱東山 李鋒
(西部產權交易所,陜西西安710061)
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是壯大產權市場的根本途徑
■ 駱東山 李鋒
(西部產權交易所,陜西西安710061)
發揮產權交易功能,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既是產權市場發展面臨的機遇,也是發展壯大產權市場的根本途徑。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力量。產權市場是具有中國特色市場經濟關于產權交易活動的制度安排,是用市場方法調配資源和發現價值的要素平臺,是中國式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被實踐證明能夠為改革提供動力,為穩定提供基礎,為發展提供機遇,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科學路徑的重要力量之一。
陜西作為我國西部省份,中小企業的發展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10年陜西省中小企業發展到137.99萬戶,從業人員700.5萬人。全省中小企業實現增加值4596億元,營業收入12861億元,利潤總額1158億元,實交稅金533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28億元,資產總額達8788億元。全省中小企業數一、二、三產業的分布為2.47%、19.36%和78.17%;中小企業增加值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66.95%和32.05%。2010年中小企業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45.86%。近年來,通過中小企業的發展,全省每年約有10萬多農業人口向中小企業轉移,2010年中小企業新增就業33萬人,占全省新增就業的90%以上。在就業增收貢獻方面, 2010年為780億元,年人均年工資為11350元。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方面,“十一五”期間從事第二產業的企業數占企業總數的比重較2007年減少了3.18個百分點,但其增加值所占比重卻上升了5.32個百分點。對縣區經濟發展貢獻方面,全省40%以上的縣域中小企業增加值占GDP的一半以上。許多縣、區取消農業稅后,中小企業稅金已成為縣域稅收的主要來源。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曾講到,我國中小企業約占企業總數的99%,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8%,出口創匯占68%,上繳稅收占48%,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也正是因為中小企業在全國經濟建設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和對國民經濟的突出貢獻,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相繼出臺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陜西省委、省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和發展中小企業,制定了《進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快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決定》、《陜西省實施〈中小企業促進法〉辦法》等,有力地推動了陜西非公有制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發展。
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中小企業發展也進入一個新時期。但困擾中小企業發展的一些老問題卻始終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比如:缺乏融資渠道,資金困難;企業治理結構不合理,自身素質不高,市場行為不規范;生產技術水平低,組織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特色不鮮明,競爭力不強;缺乏政策上的寬松環境,政府扶持力度不夠等。在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同時,中小企業又要面對諸如環境污染、社會保障、通貨膨脹、經濟結構調整、外資企業稅收政策變動、出口產品稅收政策調整,以及人民幣升值、國際生產資料漲價、世界范圍的通貨膨脹、國際貿易磨擦等一系列新問題。這些問題中,缺乏融資渠道、資金困難仍是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大問題。調查顯示,中小企業資金短缺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資金缺口大。陜西省中小企業自有和自籌資金約占總資產的80%,95%的企業資金緊張,81%的企業認為流動資金嚴重不足,60.5%的企業沒有1年以上的中長期貸款。二是企業獲得信貸支持的難度大。國家實行緊縮的金融政策以來,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發放條件更加嚴格,程序更加復雜,周期更加延長。三是融資渠道單一。中小企業主要依靠自己的資金積累尋求發展,包括合伙投資人湊錢或向員工借錢等,資金規模有限,很難做大。四是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滯后。隨著中小企業由粗放型經濟增長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小企業融資需求日趨復雜多樣,因此對金融創新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
我國產權市場的產生、發展與改革開放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密不可分,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是引導企業國有產權從場外流動走向場內流動,產權市場資源配置和價格發現功能開始逐步顯現。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財政部聯合發布《企業國有產權轉讓管理暫行辦法》之后,中國的國企改革和產權市場發生了深刻變化,一大批各地政府設立的產權交易機構應運而生。作為一項偉大的制度創新,產權市場為服務國企深化改革、國有資產有序流轉和增值保值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008年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第一次從法律層面確定了產權交易機構的市場合法地位,明確了國有資產進場交易原則和辦法。這一時期各地產權市場進行了新一輪整合,市場功能進一步突顯,在服務區域經濟建設方面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事實上已成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產權市場有了快速發展,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滬市股指下降65.39%,交易量下降42.3%。同期,我國產權市場交易額增長速度為25.76%,2009年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產權市場仍然保持了13%的增長速度,交易市場成交金額5000億元人民幣。按照IPO融資口徑兌算,產權市場融資額大大超過了滬深兩市的融資額。
我國產權市場近幾年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規范建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規章,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主要問題:一是發展定位不清,性質和功能、服務對象不明確。產權市場是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服務中介;是融資功能還是重組置換功能;業務發展是以盈利為目標還是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為標準等發展思路不明確。二是發展不平衡,完全是自主發展,缺乏統一的監管和完善的政策體系。產權交易市場同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密切相關,差異性很大。各產權交易機構之間合作不緊密,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和建設發展規章。三是產權交易機構平臺信息聚散作用發揮還有待提高,標準化交易模式與業務操作準則一時難以形成,信息發布渠道和發現買家、發現價值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四是產權市場理論滯后,專業人才缺乏,行業自律及從業資格等尚未形成,這些都制約了產權交易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
當前,產權市場業務發展可謂百花齊放。業務種類已由傳統的企業國有資產擴展到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行政事業資產、訴訟資產、公共資源產品、農村土地流轉權、文化產權、林業產權、環境能源、排污權、貴金屬、藝術品、奢侈品、收藏品等交易,相當多的產權交易機構還開展了股權登記托管、股權質押融資業務和民營企業產權交易及項目融資等業務。
產權市場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平臺。“為項目找資金,為資金找項目”是產權交易機構的主要職能。近幾年產權交易機構在平臺建設和業務創新方面積極探索實踐,形成了一些成功做法。
3.1 積極開展股權融資
中小企業通過出讓部分股權獲得發展資金,不僅解決了企業發展遇到的資金短缺問題,而且引進了先進的管理理念,這種融資方法已成為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的重要途徑。2011年3月4日,西部產權交易所完成了某國有企業30%股權增資擴股項目融資交易,交易所通過挖掘項目亮點和廣泛推介,吸引了海內外多家公司參與競價,最終通過競價方式擇優選擇了合作方,比原預定的融資額多出人民幣1.42億元。這一典型案例充分說明了產權交易市場融資平臺功能,影響并推動了陜西省國資委下發《陜西省國資委監管企業增資擴股擇優選擇投資者的規定》,這一《規定》要求所監管企業在完成企業增資擴股時,需進入產權交易所公開選擇投資者。
3.2 進行企業兼并重組
利用產權交易平臺統一發布項目信息,實現同行業或同地區產業分類管理,實現中小企業兼并重組。通過大企業向小企業提供設備、資金、廠房等,不僅解決了中小企業發展資金問題,而且在銷售渠道等方面也能獲得保障。
3.3 大力開展股權質押業務

全國各地產權交易機構多數已開展了股權托管業務,通過集中管理公司股權,有利于投資方全面了解公司經營狀況,提高融資效率,同時也可以解決中小企業無資產抵押問題,獲得企業發展需要的資金。
3.4 為投資資金建立規范的退出通道
有投資就有退出,沒有一個良好的退出通道,就很難吸引投資資金進入。在這方面產權交易平臺能夠大有所為。當前,各類私募資金與投資機構把目光盯上了產權市場,都希望從產權市場入手選擇優質項目,進行公平交易,并利用產權市場“發現買家,發現價格”功能,解決好投資資金退出問題。2011年7月15日,西部產權交易所完成了某物業公司100%股權轉讓項目,項目標的掛牌價為112.46萬元,當時轉讓方還擔心這個價格賣不出去。交易所對項目進行了深入分析和廣泛推介后,有9家競價參與方,采用電子競價方式,競價歷時2小時24分種,報價802回合,最終以587.26萬元成交,比掛牌價高出474.8萬元,增值率達到422%。這一結果是產權市場發現功能的集中體現,也是產權市場運用市場機制和專業知識服務中小企業的經典案例。
3.5 做好優質企業的推薦改制工作
如北京產權交易所以其資本運營的優勢,配合當地政府“科技企業改制上市工程”項目,幫助240家擬上市科技企業進行改制。深圳高交所通過開展企業成長路線圖工程,將政府引導補助資金與企業托管培育工作相結合,使政府有限資金起到了“四兩撥千斤”作用。
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國家和各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如開展股權質押融資、知識產權抵押融資、銀行增大對中小企業貸款限額、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等。各地產權交易機構為此也探索了一些新的業務品種。如,吉林、湖北、江西等24個省、市設立了非上市公司股權登記托管機構。吉林省從1999年到2010年底,托管中心累計登記托管企業9446戶,托管股權1076億元;辦理股權轉讓11550宗,轉讓股權103.4億元;通過股權質押協助企業融資74億元。江西省產權交易所截至2010年底,已登記托管非上市公司54家,總股本50.97億股,開展股權質押登記111宗,融資總額達63.15億元,成為江西省政府解決中小企業投融資的重要途徑之一。天津、上海、深圳、浙江、江西、河南、重慶等地產權交易機構還積極探索非上市股權交易業務,促進了中小企業股權健康流轉,吸引了各類資本向中小企業聚集,深受廣大中小企業歡迎,也為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投融資環境。眾多機構多年的實踐表明,發展股權登記托管業務和非上市股權交易業務是產權交易機構服務中小企業發展的有效抓手,是產權市場業務拓展的重要方向。
無論是事業制還是公司制的產權交易機構,都是各地政府設立的產權市場,都承擔著發展區域經濟,調配社會資源的職責,并享有社會公信力和政策性進場交易等優惠條件,同時也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社會公益性組織機構。在發展壯大產權交易市場的過程中,起步階段得益于企業國有資產政策性進場交易要求。在國有企業改革基本完成,國有資產交易業務日漸萎縮的情況下,各地產權交易機構業務重心如何確定,服務主體如何安排,發展思路如何定位是一個關系產權交易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
據國家發改委2011年8月26日發布的消息稱,2011年1-7月民間投資持續較快增長,同比增長34.2%,比同期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高8.8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占同期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58.8%。由此可見中小企業和民間投資在我國社會經濟中占有巨大份額,國有資產交易只是市場經濟中的一小部分。隨著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落實,中小企業涉及的領域更加廣泛,在市場經濟中的份額將會有較大提升,從企業分布、企業數量、產權交易額以及企業對資金的需求等方面來分析,中小企業必將成為我國產權市場的主要客戶和服務主體。但是,和國有資產政策性進場交易相比,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存在著個體交易量小、交易條件不成熟、組織交易難度大、控制交易雙方能力差等問題,致使一些產權機構對開展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工作不夠重視。
我們認為,中小企業無論是數量與規模,還是對資源調配的緊迫需求,都是未來產權市場的主體,重視培育中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工作,既是產權交易機構職責所系,也是發展壯大產權市場的根本途徑。雖然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完成產權交易的條件還未成熟,但幫助中小企業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理念,促進融資問題解決,完成產權交易事項既是產權市場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的過程,也是培育產權市場項目資源和投資資源的過程。各地產權市場實踐也證明,抓住了為中小企業服務這個主線,就端正了產權市場發展方向和發展定位,就能夠自覺地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產權市場的發展才能健康、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