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得銀,楊士斌,王玉芳
(海河下游管理局水文水資源管理中心,天津 300061)
白洋淀地處華北地區中部,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距離保定市以東45 km,隸屬于保定市的安新、容城、雄縣、高陽和滄州市的任丘5個縣(市),其中85%的面積屬安新縣。白洋淀屬于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位于北緯38°43′~39°02′、東經115°38′~116°07′,東西長39.5 km,南北寬28.5 km[1],總面積362 km2,淀內3 700多條溝壕和0.8 hm2葦田將整個淀區分割成以白洋本淀、馬棚淀、藻雜淀等為主體的大小不等而又相互聯系的143個淀泊,屬于典型的濕地景觀類型[2]。白洋淀具有緩洪滯瀝、調節氣候、蓄水興利、漁葦生產等多種功能,對維持華北平原的生態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
20世紀70年代以后,白洋淀流域工業迅速發展,人口猛增,工業廢水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白洋淀水域污染日趨嚴重,水體生態平衡遭到破壞,給淀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不良影響[4]。水污染的加重和富營養化程度的加劇,導致水體生態系統的變化和各生物類群群落結構的變化。藻類是水體生態系統重要的初級生產者,其種群組成、數量等在不同營養鹽水平的水環境系統中變化很大,其群落結構和生物量可以反映水體營養狀態,同時可作為水環境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2,3]。本文所采用的基礎數據基于2010年5—11月對白洋淀3個點位進行的藻類生態調查,從中可以了解該時段白洋淀藻類種屬組成的時空分布規律,為評價白洋淀生態系統環境現狀提供科學的基礎數據支持。
白洋淀共設置3個具有代表性的樣點,分別為泥李莊、端村和圈頭,藻類調查時間為2010年5—11月,每月中旬進行采樣及顯微觀測,詳細斷面及其坐標見表1。每個采樣點位分定性和定量采樣,按照《湖泊富營養化調查規范》[5]中的方法進行采集,定性水樣的采集采用25號浮游植物生物網在表層至0.5 m深處撈取,采樣后立即以每升水樣加15 ml福爾馬林固定,然后帶回實驗室完成在顯微鏡下的分類鑒定;定量水樣在距水面0.5 m處用5 L采水器采水,取其1 L水樣于取樣瓶中加入15 ml魯哥試劑固定,帶回實驗室濃縮計數。

表1 藻類調查斷面
藻類種類分類主要參照 《水生生物監測手冊》[6]、《中國淡水藻類分類》[7]、《中國淡水藻類——系統、分類及生態》[8]中的分類系統、圖譜等,水體樣品中的藻類種類鑒定到屬。定量分析樣品帶回實驗室后靜止24 h,抽取上清液濃縮至30 m1。將濃縮水樣搖勻后在顯微鏡下觀測,用0.1 ml生物計數框在顯微鏡下鑒定計數,每個樣品重復計數3~5次取其平均值,結合濃縮倍數計算每升水樣的細胞密度。藻類葉綠素a濃度以BBE藻類分類鑒定儀進行測定。
通過對白洋淀藻類的調查,共鑒定出藻類7門35屬,其中綠藻門和硅藻門種類較多,分別為20和6屬,分別占所鑒定屬類的57.1%和17.1%,為群落種類組成的優勢類群;其次為藍藻門,共4屬,占屬類的11.4%;再次為裸藻門,共2屬,占屬類的5.7%;金藻門、隱藻門和黃藻門各為1屬,所占比例較小。白洋淀藻類種類組成,見表2。

表2 白洋淀藻類種類組成
泥李莊樣點藻類物種最豐富,共鑒定出6門32屬;其次為圈頭樣點,共鑒定出6門24屬;端村樣點鑒定出7門20屬。綠藻門在3個樣點中種類均較豐富,泥李莊、圈頭和端村分別鑒定出18、12和10屬。顫藻、弓形藻等17屬在3個樣點中均有發現、為廣布種類,螺旋藻等3屬在2個樣點中發現,而魚腥藻、頂棘藻等9屬僅在1個樣點發現。
取2010年泥李莊、圈頭和端村3個樣點數據為例,5—11月的優勢屬類見表3。

表3 不同月份優勢屬類
由表3中可以看出,泥李莊樣點在5—6月優勢屬類為綠藻門類群,7—9月優勢屬類為藍藻門類群,10—11月又逐漸變為隱藻門類群。圈頭和端村樣點的變化趨勢較一致,在5—7月優勢屬類為隱藻門類群;8—9月優勢屬類兩樣點之間稍有差別,圈頭在8月為硅藻門類群、9月為藍藻門類群、10—11月為硅藻門類群,端村除在9、11月外其他月份均為隱藻門類群,9月為藍藻門占優勢,11月為隱藻門和硅藻門占優勢。總體來看,3個樣點在年內變化中,除夏秋季節藍藻門占居優勢以外,隱藻門占居了夏秋季節以外的大部分時間。
取2010年泥李莊、圈頭和端村3個樣點5—11月的葉綠素a數值做變化趨勢曲線,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3個樣點在7、9月各出現1個生長高峰,其中泥李莊樣點變化趨勢最為明顯(最高月份出現在7月、9月也有1個小的生長高峰),而圈頭樣點變化趨勢較平緩,端村樣點變化介于兩者之間。總體上看,3個樣點葉綠素a的變化趨勢基本近似,生長曲線呈雙峰現象;與其他湖泊的變化情況類似[9],在春季有1個生長高峰,6月葉綠素a濃度稍降低,7月又有1個生長高峰,夏秋季節藻類生長較為茂盛,因夏秋季節氣溫光照等較強烈和白洋淀的富營養化又較嚴重所致。

圖1 白洋淀水體葉綠素a濃度的年內變化
取2010年泥李莊、圈頭和端村3個樣點5—11月的總細胞密度數值做變化趨勢曲線,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以看出,3個樣點的藻細胞密度在年內變化趨勢較一致,5月均較小,高峰出現在6、7月,而后于8—11月緩慢下降。其中,泥李莊樣點變化趨勢最為明顯,最高月份出現在7月,藻細胞密度高于其他2個樣點,與葉綠素a的年內變化趨勢基本近似;其他2個樣點最高藻細胞密度出現在6月,與葉綠素a的年內變化趨勢有所差別。藻細胞密度與葉綠素a的變化趨勢在總體上雖大致相同,但在每個月份并不相同,如5、6、9月,這種差異是由藻類的群落結構在各月份的變化引起的。

圖2 白洋淀藻類細胞密度年內變化
泥李莊樣點變化趨勢最為明顯,藻類各門細胞密度年內變化如圖3所示。

圖3 泥李莊樣點藻類各門細胞密度年內變化
從圖3中可以看出,5—11月綠藻門始終占藻細胞密度的主要組成部分;藍藻門在7—9月占有較大比例;其次為硅藻門類群,在8—9月藻細胞密度僅次于藍藻門和綠藻門類群,其他月份稍少;隱藻門在每個月份都出現,其中在10—11月占有較大比例,但藻細胞密度均較小;裸藻門除5月外其他月份均出現,但占比例均較小;金藻門僅在某些月份出現,藻細胞密度占比例也較小。
[1]刁淑榮.白洋淀營養狀況調查與研究 [J].水資源保護,1996(4):50-53.
[2]李源,何連生,成杰民.白洋淀浮游植物調查及水質評價 [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10,25(1):102-105,116.
[3]高世榮,潘力軍,孫鳳英,等.用水生生物評價環境水體的污染和富營養化[J].環境科學與管理,2006,31(6):174-176.
[4]趙翔,崔保山,楊志峰.白洋淀最低生態水位研究 [J].生態學報,2005,25(5):1033-1040.
[5]金相燦,屠清瑛.湖泊富營養化調查規范[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0.
[6]國家環保局.水生生物監測手冊[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3.
[7]胡鴻鈞,李曉英,魏印心.中國淡水藻類 [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
[8]胡鴻鈞,魏印心.中國淡水藻類——系統、分類及生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9]張克峰,李琪,賈瑞寶,等.濟南玉清湖水庫藻污染現狀分析[J].2005(1):23-24.